母亲河的心声
母亲河的心声
夯歌沉入河床,
已度过五十五个春秋,
铁锹的弧度,
在县志里弯成新月;
小推车沉睡在库房角落里,
回味着曾经辉煌的流年。
百万双手垒起的诺言,
一半化作永恒的记忆,
另一半长出了轮船。
汽笛突然绽放,
惊起水底未眠的号子,
涟漪轻荡旧时的誓言。
柳林新绿时,
闸门演练调水功能,
白翅膀量着云的距离。
旅游大巴载来惊叹,
镜头里碧波正修剪着碧空,
倒影摇曳着美妙的画帘。
麦浪在皖北大地翻滚,
船队把晨曦扰乱,
墨香蜿蜒汇入长江。
生态补偿的密码,
藏在每滴水的红紫色,
波光潋滟映照亿万张笑脸。
桥墩刻着黑胶唱片,
波纹唱针沙沙播放……
聆听修河人年轻的喘息,
与子孙们的笑声叠唱,
岁月悠悠,
一代代谱写新的诗篇。
春风蘸水题跋,
转折处墨迹未干,
晃动着夯歌残韵话当前。
生态画廊的留白处,
新栽的树苗正学步,
嫩叶轻摇等待着风声相传。
沉沙池的历史见证
上游舍去的绿,
下游正以清波偿还。
那些没等到通航的码头,
已凝成航标灯里的光,
长夜如歌耐心等待客船。
河面铺开答卷,
每道波纹都是——
待续的诗行。
当货轮压平褶皱,
两岸稻花重写韵脚,
丰收曲播放皖北的明天!
这首散文诗根据《茨淮新河工地见闻》改编,以淮河治理工程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幅时空交错的生态画卷。诗人巧妙地将治水历史(“夯歌沉入河床”)、当代景观(“旅游大巴载来惊叹”)与未来憧憬(“嫩叶轻摇等待着风声相传”)编织成三重时空维度。
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多重感官通感:“汽笛突然绽放”将听觉视觉化,“墨香蜿蜒”使嗅觉具象化。动词的创造性使用尤为突出,“铁锹的弧度弯成新月”将劳动工具诗意转化,“碧波修剪碧空”赋予自然以人工美感。诗中反复出现的圆形意象(年轮、涟漪、唱片)构成时间的循环隐喻。
情感表达方面,诗歌通过“百万双手垒起的诺言”等集体记忆意象,展现治水工程的人文厚度。“生态补偿的密码”等表述则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诗意诠释。末尾“两岸稻花重写韵脚”的丰收意象,将治水功绩与农耕文明传统自然衔接。
全诗在保持散文诗自由形态的同时,暗含严谨的意象结构:上部以“夯歌-铁锹-号子”构建劳动记忆,中部用“白鹭-柳林-碧波”描绘生态美景,下部借“桥墩-唱片-航标灯”勾连古今,形成完整的诗意闭环。
作者简介:闫应科,安徽利辛县人,从第二炮兵后勤部转业沈阳市公安局,三级警监,大学本科学历,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编著团、校、场等三部文献史书,在全国各地省市县图书馆、火箭军各级军史馆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藏。
上一篇: 直撑华天诗联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