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权钱交易------“二十扛金缎”弄个“干儿子”
第五十五回原题为“西门庆东京庆寿旦,苗员外扬州送歌童”,8910字。主要内容:1)承上回任太医开药方;2)西门庆上东京拜寿;3)金莲与经济调情;4)西门庆回家话东京;5)苗员外遣送歌童;6)两歌童献唱。绣像本题为“西门庆两番庆寿旦,苗员外一诺送歌童”,增加了李三、黄四借银子和来保从东京回叙桂姐事妥,但没有写两歌童献唱。
一、主题故事
西门庆在家备的寿礼“共有二十多扛。”
西门庆一行 “又行了十来日,算前途路已不多,趱到刚刚凑巧,”一路风尘到东京。
见翟谦表心思:“欲求(翟)亲家预先禀过,但拜太师门下做个干生子。”
抬礼去。“先把那二十扛金银缎疋,抬到太师府前。”“西门庆恭身进了大门。”
西门庆见蔡太师,“又朝上拜四拜,这四拜是认干爷了。”
“蔡太师看了礼目,又瞧了抬上二十来扛,心下十分欢喜,连声称‘多谢’不迭。
第二日蔡太师单独召见,西门庆再三谦逊,让爷爷先行,自家屈着背,轻轻跨入槛内。
西门庆教书童取过一只黄金桃杯,斟上一杯满满,走到蔡太师席前,双膝跪下道:‘愿爷爷千岁!’
简评:西门庆千里迢迢从清河奔赴东京,以二十扛金银绸缎、奇珍异宝为蔡太师贺寿,这一行为背后暗藏着他精心筹谋的认“干爷”之举,更是他官场钻营生涯中浓墨的一笔。
看其礼单:“蟒袍一套、官绿龙袍一套、汉锦二十疋、蜀锦二十疋、大红火浣布二十疋、西洋布二十疋、其馀花素尺头共四十疋,狮蛮玉带一围,金镶奇南香带一围,玉杯犀杯各十对,赤金攒花爵杯八只,明珠十颗;又梯已黄金二百两。”如此厚重的礼单,不仅是财富的展示,更是西门庆用以叩开权贵之门的敲门砖。蔡太师见二十来扛实物,“心下十分欢喜,连声称‘多谢’不迭”,这一反应也印证了西门庆的算盘打得精准。
西门庆认蔡太师为父时,“又朝上拜四拜”,态度恭敬至极;单独召见时,“再三谦逊,让爷爷先行,自家屈着背,轻轻跨入槛内”,乃刻意的卑微与讨好;之后教书童取过黄金桃杯,斟满酒,“走到蔡太师席前,双膝跪下道:‘愿爷爷千岁!’”,这一系列动作谦卑恭敬,只为讨得蔡太师的欢心。
西门庆回家后大肆张扬、到处显摆的行为,更是暴露了认蔡京作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盘算,不惜耗费巨额金银财帛、奇珍异宝,一步步实现自己抱大腿、找靠山的目的。
二、文本多维解析
1、评点辑要:
1)闲人曰:西门庆千里拜寿,蔡太师见礼馈“子”,各有所求,各有所得,官场是把人情锯,你来我往。苗员外横空凸现,且一诺千金送歌童,不知为何?世间岂有飞来福,此苗非彼苗。
2)文龙说:“骄人之情如彼,谄人之光景如此。”文龙此评直击西门庆人前两副嘴脸,暗含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嘲讽。
3)田晓菲说:“本书一系列假子假女,从三十二回中月娘认桂姐为干女儿为开始,穿插第三十六回中的蔡京之假子蔡御史,四十二回中的银儿拜瓶儿为干娘,至此,西门庆自己也做了干儿子,和蔡御史二人,正好与两个妓女干女儿相对映。”
2、语言解读
1)潘金莲、陈经济“两个遇着,就如饿眼见瓜皮一般,禁不的一身直钻到经济怀里来。”
瓜皮并非充饥好物,但饿汉仍会急切争抢,恰好对应潘金莲与陈经济偷情时“不顾伦理禁忌、只受本能欲望驱使”的状态。
2)粉壁上“千里不为远,十年归未迟----”正对着两个歌童眼儿,不觉的薬卖有病的了,动人心处,扑簌簌流下两行泪来。
药只对生病的人有效用,粉壁上诗句暗合漂泊无依的境遇,恰如“对症的药”,精准戳中歌童的痛点,才让他们落泪。
3)西门庆见两个儿生得清秀,眞眞袅袅媚媚,虽不是两节穿衣的妇人,却胜似那唇红齿白的西妮子。
旧时男子多穿“一裹圆”的长袍,妇女穿“两截穿衣”(上衣下裙 / 裤),西门庆先否定歌童的“女性身份”,再用“西妮子”肯定其娇媚,通过“非女却胜女”的对比,更凸显歌童的清秀柔美。
3、片段细品-----市井之徒大开眼界
西门庆进到里面,“中门关着不开,打从角门进入”,西门庆问:“为何今日大事,却不开中门?”张竹坡说:“草气。”翟谦说“中门曾经官家行幸,因此人不敢走。”
“西门庆和翟谦进了几道门,门上都是武官把守,一些儿也不混乱。”张竹坡说:“是西门眼中。”
又走过几座门,转几个弯,无非是画栋雕梁,金张甲第。隐隐听见鼓乐之声,如在天上的一般。西门庆问“这里民居隔绝,那里来的鼓乐喧嚷?”张竹坡说:“草气。是西门耳中。”
西门庆听言未了,又鼻子里觉得异香馥馥,乐声一发近了。张竹坡说:“是西门鼻中。”
翟管家道:“这里与老爷书房相近了,脚步儿放松些。” 张竹坡说:“是西门脚步。西门气象如活。”转个回廊,只见一座大厅如宝殿仙宫,厅前仙鹤孔雀,种种珍禽,又有那琼花、昙花、佛桑花,四时不谢,开的闪闪烁烁,应接不暇。
西门庆进到大厅里,“堂上虎皮太师交椅,上坐一个大猩红蟒衣的,是太师了。屏风后列二、三十个美女。”
评点:蔡太师府邸从西门庆的眼、耳、鼻、脚步中写出,整体来看,作者以西门庆的“小视角”写蔡府的 “大奢华”,张竹坡再以“草气”“如活”的批注点透人物与场景的核心矛盾,让这段文字既见“豪门之盛”,更见 “市井之态”,堪称古典小说细节描写与评点的典范。
三、 一家之言
1、此回四大逻辑硬伤与创作争议?
此回西门庆东京祝寿情节暗藏诸多疑点:
其一,“先期曾差玳安往杭州买办龙袍锦绣金花寳贝上寿礼物,俱已完备。”
玳安似乎没有出过请河县,买寿礼应该是来保。
其二,只见潘金莲在人丛里,双眼直射那两个歌童,口里暗暗低言道:“这两个小伙子不但唱的好,就他容貌也标致的紧。”心下便已有几分喜他了。
这里“直射”到“心喜”,潘金莲好男色,关键是此一伏笔后面全无呼应。
其三,扬州苗员外如空降般登场,这位蔡太师门下的散官财主,不仅与西门庆“一见如故”,还豪爽相赠歌童。
但书中此前未留任何铺垫,此人物与全书主线几乎割裂,是否为补写痕迹?
其四,西门庆进献“官绿龙袍”涉嫌僭越,权倾朝野的蔡京为何敢公然收受违禁品?且蔡京身为重臣,何以抽出整日时间单独宴请地方富商,甚至破格认其为干儿子?
这些情节与官场常理相悖,不禁让人质疑作者对京城权贵生态的认知。种种逻辑硬伤,或成为佐证部分章节非原作的关键依据,也侧面解释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规避外部场景的创作策略。
2、敏锐洞察与主观判断:张爱玲论《金瓶梅》争议章节得失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自序)里有一段文字:“我本来一直想着,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八九年前才听见专门研究中国小说的汉学家屈克·韩南(Hanan)说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写的。我非常震动。回想起来,也立刻记起当时看书的时候有那么一块灰色的一截,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其实那就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地方使人迷惑。游东京,送歌僮,送十五岁的歌女楚云,结果都没有戏,使人毫无印象,心里想‘怎么回事?这书怎么了?’正纳闷,另一回开始了,忽然眼前一亮,像钻出了隧道。”
张爱玲的这段文字反映了她对《金瓶梅》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她提到阅读时感觉这几回“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像灰色的一截”,这种阅读体验是很真实的,笔者似乎也有这种“突兀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若遇到情节不连贯、人物行为不符合前文逻辑等情况,很容易产生类似的困惑和乏味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张爱玲说“游东京,送歌僮,送十五岁的歌女楚云,结果都没有戏”准确地抓住了这几回情节上的弊病,也就是说,这几回内容在整体阅读感受上给人带来的突兀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情节的设置往往有其目的和连贯性,而这几处情节似乎只是随意安排,没有对后续故事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人物性格或主题思想,显得多余且缺乏叙事的张力。
张爱玲的文学素养很高,其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仅凭屈克·韩南的说法及自己主观阅读感受便附和此几回为他人补写,其论断略显仓促,且在学术层面,缺乏历史文献、版本考据等客观佐证的情况下,这样判定作者归属,难以经得起严谨推敲。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