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之路 —— 白果坝村的重生史诗》
《蝶变之路—— 白果坝村的重生史诗》
序章:红标下的苏醒
2023 年春,鄂西南群山环抱的白果坝村忽然闯入公众视野。村口那座镌刻着 “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的鎏金地标,如同一柄火炬刺破了沉寂多年的暮色。曾经斑驳的洞坎上古院落重新粉饰了青瓦白墙,孟家坪的荷塘映着天光,而集镇旁的溶洞群更成了网红打卡地。旅游大巴载着各地游客鱼贯而入,最多时一日便有数十趟车流,数百人踩着盐茶古道的青石板,叩响了这个村庄尘封的记忆。
第一章:路脉兴衰录
成也通衢,败也通衢
白果坝曾是鄂西南的交通神经枢纽—— 唐崖河与忠建河在此勾勒出地理轮廓,两条盐茶古道在此交汇,咸丰县首条公路巴石线更让它成为最早通汽车的村落。上世纪中叶,这里每逢集日便人声鼎沸,龙坪、清坪等地的商贩肩挑背扛汇聚于此,公社时期的公余粮从这里装车外运,奖牌与荣誉曾堆满村部的案头。
转折发生在2002 年。当杨官大道贯通,老椒石线骤然冷清。过往货车改道新线,集镇上的吆喝声渐次沉寂,硬化路、自来水成了村民眼中的奢望。年终考评从榜首跌落至榜尾,那句 “一脉不和,周身不遂” 道尽了交通优势丧失后的窘迫。
第二章:破局求索记
产业迷局与溶洞之光
务工潮席卷下,两千亩烤烟田萎缩成数百亩,杜仲、银杏等经济作物因市场波动烂在地里。当村干部们在中药材种植中屡遭挫败时,一篇《白果坝: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散文意外打开了窗口。记者笔下的溶洞群、百年白果树与千亩荷塘,让村民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
探洞成了新的征程。村支书带领团队钻进53 公里长的白果坝大洞,在 “大沙坝” 溶洞里攀爬峭壁,在 “银子堡” 钟乳石群中摔伤肋骨。他们用镜头记录下 106 万平方米的洞腔里 “双龟饮水”“龙抬头” 等奇观,将支洞、出口、景点一一编号建档。当咸丰摄影家协会的镜头对准洞内的酒坛矩阵时,“百里洞藏” 项目正将溶洞变为天然酒窖,上万坛洞藏酒戴着红绸封口,在灯光下映出复兴的希望。
第三章:红色基因解码
从战斗遗址到精神地标
在老促会专家冯正佩的考证下,白果坝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1935 年红十八师在卡门与国民党军激战,60 余名红军战士血染山岗;1949 年解放军在此取得鄂西南战役大捷,歼敌万余人。当《红十八师掩护主力长征资料汇编》摆上村部书桌,中组部 “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的牌匾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政治生活馆的落成成为转折点。施工队在硬化龙龙公路时,村民主动让出自家田土;溶洞里的酒坛旁,红色研学团队络绎不绝。2023 年底,那块 “乡村振兴先进单位” 的奖牌,终于驱散了多年的阴霾。
终章:山水间的新叙事
如今的白果坝,33 公里硬化路织成网络,孟家坪的稻田成了摄影基地,红豆杉群落与溶洞酒窖串联成旅游环线。当游客抚摸着洞坎上千年白果树的皲裂树皮,听村支书讲述探洞时摔断肋骨的往事,这片土地正以 “红色文化 + 生态旅游” 的双引擎,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那座村口的红标并非终点,而是白果坝人用三十年求索刻下的注脚:当交通优势褪去,文化与生态的觉醒,才是永不褪色的通途。
(注:文中历史事件经咸丰县老促会考证,数据来源于村史档案,部分细节经口述史料整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