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祖厉赞歌

作者:李中旺 阅读:85 次更新:2025-07-12 举报


会宁祖厉河会宁祖厉河

 作者‖李中旺

       于华夏广袤之域,陇原雄浑之疆,祖厉河恰似一条灵动的血脉,蜿蜒于岁月长河,吟唱着千年的歌谣,书写着不朽的传奇。它是边塞的琴弦,奏响岁月的悠扬旋律;它是黎庶的乳泉,润泽一方的生生不息。

        祖厉河,自混沌初开、乾坤肇分的远古翩然而至,携陇右之隅的灵秀之气,于黄土高原的怀抱中,汇聚涓涓细流,终成浩荡之势。它自南向北,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轻盈地飘舞在时光的长河里。从华岭之巅发源,它似一位温柔的母亲,用细腻的双手润泽着千山壑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它深情的抚摸,每一道沟涧都铭记它无私的奉献。它穿梭于陇中大地,滋养着万顷田畴,那慈母般的柔荑,轻轻抚平大地的沟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它缓缓舒展于靖远城,波光潋滟,倒映着云影天光,岸柳垂绦,轻拂着碧水清波,虽无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却以静美之姿,温婉动人,恰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间,润泽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祖厉河美景祖厉河美景

        溯其渊源,祖厉河是文明的曙光,照亮人类前行的漫漫长路。在马家窑畔,先民们狩猎的足迹,是他们对生存的执着呐喊;在齐家坪上,先民们制陶的巧技,是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周秦之际,祖厉河畔,号角声声,那是拓疆土的壮志豪情,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崭新篇章;汉唐盛世,丝路之上,驼铃阵阵,祖厉河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宛如一条文化的纽带,将不同的文明紧密相连。左宗棠植柳固堤,那一棵棵柳树,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深情荫庇;于右任挥毫颂韵,那一笔一划,是他对祖厉河的赤子深情。祖厉之水,承载着悠悠往事,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它是时光的见证者,是文明的传承者,每一滴水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

        两岸山川,因祖厉河的恩泽而生机盎然。会宁沃野,在河水的灌溉下,成为了“陇上粮仓”,麦浪翻金,那是丰收的欢歌,是大地对人类的慷慨馈赠;定西荒原,在河水的润泽下,变成了“旱塬绿洲”,药草飘香,那是生命的奇迹,是自然对人类的无私眷顾。祖厉之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哺育着众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它是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在革命的烽火岁月里,祖厉河更是成为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坚强后盾。红军战士们壮志凌云,沿着祖厉河一路北进,那坚定的步伐,是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艰难时刻,渡过河川,成功突围,那无畏的身影,是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会宁城下,祖厉河畔,三军会师,欢声震天,那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是革命的丰碑,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墩梁上,壮士捐躯,热血洒地,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信仰的长城,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更有伤病员,隐于百姓家,得到乡亲们的悉心照料,那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画卷;藏身山洞中,借草药疗伤,等待着重返战场的那一刻,那是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祖厉河畔,留下了红军的足迹,黄土塬上,传颂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它是一条红色的血脉,流淌着革命的激情与热血。

会宁祖厉河美景会宁祖厉河美景

        然而,祖厉河的流域也曾历经沧桑。昔日,这里贫瘠荒芜,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那是一片满目疮痍的河流,仿佛象一位被岁月折磨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新中国成立后,治河兴邦的号角吹响,人们植树种草,固土保墒,那是一双双勤劳的手,在为大地疗伤;修渠筑坝,引水灌田,那是一颗颗坚定的心,在为未来奋斗。经过不懈的努力,荒芜之地变成了良田,绿水青山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那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今,盛世之下,绿满山川,水清岸绿,景美如画,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人与自然共同谱写的乐章。

        那悠悠的陇中碧水,溯源于汉时的厚重,会宁如咽喉扼守着秦关的雄浑。东衔祖脉,与华岭相接,似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西纳厉川,自米峡而出,如一条灵动的丝带,飘舞在天地之间。两水合流,凝作寒玉,一脉穿云,落于尘寰,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岁月的神奇杰作。其名肇始于元鼎之年,祖厉初成县治之始,比黄河的普遍称谓早了七百载,于文史留下独特印记,在史册中书写着苦咸篇章,那是一段悠久的历史,是祖厉河独有的荣耀。

        往昔,黄沙漫卷,与天际相连,似一片黄色的巨兽,吞噬着一切;浊浪翻腾,撼动着地轴,如一头愤怒的野牛,咆哮着世间的不公。每逢秋汛,千钧怒意,似要将世间万物吞噬,那是自然的愤怒,是岁月的考验;时遇旱年,万斛愁绪,如阴霾笼罩大地,那是生活的艰辛,是命运的挑战。盐碱凝膏,在釜底堆积,似一层白色的枷锁,束缚着土地的生机;泥沙聚壑,将城头淹没,如一座黑色的山峦,压在人们的心头。霍去病骠骑大将军曾在此饮马,那是历史的英雄,在祖厉河畔留下了自己的传奇;左文襄亦曾叹其清流,那是时代的智者,对祖厉河有着独特的感悟。然而,这斯河性桀骜,非神工难以驾驭虬龙,那是自然的挑战,是人类需要征服的困难。

        忽闻新政起于荒陬,十载耕耘,换得旧州新颜。截污筑堤,分段而治,如一双双巧手,在为祖厉河梳理妆容;植柳固堤,生态渐优,似一片片绿色的希望,在祖厉河畔生根发芽。昔时的劣水,如今澄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那是大自然的馈赠;往日的盐滩,如今绿畴满目,孕育着丰收的喜悦,那是人类的杰作。廿里画廊,铺展着绮绣画锦,似一幅美丽的长卷,展示着祖厉河的魅力;六万湿地,映照着琼楼玉宇,如一座梦幻的仙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兼文旅相辉映,汉阙唐宫韵律留存,那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看那长街之上,汉阙矗立,犹闻丝竹绕梁悠扬,似一曲美妙的乐章,在空气中回荡;又见古街之中,唐宫再现,恍若繁华映入眼眸,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会宁祖厉河美景会宁祖厉河美景


祖厉河赋


      混沌初开,乾坤肇分。陇右之隅,蕴灵脉而蕴秀;黄土高原,汇涓流以成渊。祖厉河者,陇原之血脉,边塞之琴弦,黎庶之乳泉也。

       观祖厉之水,自南趋北,蜿蜒迂回。发源于华岭之巅,润泽千山壑壑,若玉带飘舞,轻抚岁月沧桑;穿梭于陇中之地,滋养万顷田畴,似慈母柔荑,抚平大地沟痕。至靖远城,缓缓舒展,波光潋滟,倒映云影天光;岸柳垂绦,轻拂碧水清波。虽无壶口之惊天动地,却有静美之温婉动人,诚为“涓涓细流汇成海,默默润物总无声”之佳境也!

        溯其渊源,祖厉乃文明之曙光。马家窑畔,留先民狩猎之足迹;齐家坪上,见先民制陶之巧技。周秦肇基,拓疆土于河滨;汉唐雄起,通丝路于域外。更有左宗棠植柳,以固河堤,荫庇子孙后代;于右任挥毫,以颂河韵,抒发赤子情怀。祖厉之水,承载悠悠往事与兴衰。

       两岸山川,沐其恩泽。会宁沃野,得河水之灌溉,成“陇上粮仓”,麦浪翻金;定西荒原,赖其润泽,变“旱塬绿洲”,药草飘香。祖厉之水,化春雨以润物,哺众生以繁衍生息。

       忆昔红军,壮志凌云。长征路上,经祖厉而北进;艰难时刻,渡河川以突围。会宁城下,三军会师,欢声震天,树革命之丰碑;大墩梁上,壮士捐躯,热血洒地,铸信仰之长城。更有伤病员,隐于百姓家,得乡亲照料,养精蓄锐;藏身山洞中,借草药疗伤,待重返战场。祖厉河畔,留下红军足迹;黄土塬上,传颂军民鱼水情深。

        然其流域,昔日贫瘠,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新中国立,治河兴邦,植树种草,固土保墒;修渠筑坝,引水灌田,变荒芜为良田。今朝盛世,绿满山川,水清岸绿,景美如画。祖厉河啊,你乃陇原之魂,滋养儿女,见证崛起与腾飞;你是奋斗之歌,激昂慷慨,历经风雨而愈强;你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奔腾不息,跨越万难而不息!

会宁祖厉河美景会宁祖厉河美景

又曰:


陇中碧水溯汉源,会宁襟喉扼秦关。

东衔祖脉接华岭,西纳厉川出米岩。

两水合流凝寒玉,一脉穿云落尘寰。

其名肇始元鼎岁,祖厉初成县治前。

七百文坛于河称,千秋史载苦咸篇。


黄沙漫卷接天际,浊浪翻腾撼地轴。

每逢秋汛千钧怒,时遇旱年万斛愁。

盐碱凝膏生釜底,泥沙聚壑淹城头。

霍骠骑曾饮战马,左文襄亦叹清流。

然则斯河性桀骜,非神工难驭虬龙。


忽闻新政起荒陬,十载耕耘换旧州。

截污筑堤分段治,植柳固堤生态优。

昔时劣水今澄澈,往日盐滩现绿畴。

廿里画廊铺绮绣,六万湿地映琼楼。

更兼文旅相辉映,汉阙唐宫韵律留。

看那长街汉阙立,犹闻丝竹绕梁悠;

又见古街唐宫现,恍若繁华映眼眸。


此河本为苍生苦,今朝翻作盛世讴。

忆昔盐汤难入口,看今碧波可泛舟。

两岸人烟随水起,满城灯火逐风流。

会宁儿女多奇志,敢教苦水化甘醪。

若问何为母亲河,但看笑靥映清漪。


嗟乎!

祖厉安澜万象熙,民心所向焕新姿。

昔年浊浪吞田苦,今岁清波映日奇。

污去分堤鸥鸟浴,林还固岸乱峰移。

桃源入画千秋颂,泽润苍生赋史诗。

会宁祖厉河会宁祖厉河

李中旺:甘肃人,高级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化期刊》主编、《甘肃诗赋》、《太白集锦》、《中华诗赋集锦》《白银市中鹏诗词文化研究中心》《长青诗词白银分社》创始人、总编。曾任文化网一二届建党百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总评委,多种报刊和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万余首/篇,出版个人专辑《中旺诗选》、《中国文化期刊第三期律诗六百首》并获奖多次。

作者李中旺作者李中旺
编委编委

上一篇: 孤独要吞噬着我的心

下一篇: 早发青岛城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