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论文学的本真

作者:商州夏阳 阅读:91 次更新:2025-06-04 举报

(一)

在喧嚣中守护文学的孤岛



       "我觉得文学是个人化的,不宜过分谈资。"方英文在《序话郭涛》中的这句话,像一记清亮的钟声,在文学日益沦为社交货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当朋友圈里的书单炫耀取代了静心阅读,当文学讨论变成了标榜品味的表演,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文学是否还能保持其作为精神孤岛的纯粹性?文学创作与欣赏本质上是一场孤独者与孤独者的对话,过分的社会化谈论非但不能增进理解,反而可能消解文学最珍贵的个人化体验。

       文学创作是作家将自我灵魂熔铸于文字的过程,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构建的记忆迷宫,卡夫卡在《变形记》里描绘的异化世界,无不是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结晶。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种将自我完全投射于作品中的创作方式,决定了文学首先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中国古代文人更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觉悟,深知文学创作是极为私密的精神活动。当现代人将文学作品简单归类、贴标签、进行快餐式消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公共话语的模具挤压那些本应千姿百态的灵魂表达。

      文学欣赏同样是一场孤独而丰盈的精神之旅。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打开我的图书馆》中描述的那种与书籍建立的私密关系,中国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情境,都指向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化体验。当我们读完《红楼梦》,那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复杂感受,如何能用三言两语的社交讨论道尽?法国作家纪德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阅读是重读。"唯有在个人静默的反复咀嚼中,文学作品的深意才能如莲花般次第绽放。社交媒体上那些碎片化的"书评"、"读后感",往往将丰富的阅读体验压缩成干瘪的几句话,这种"谈资化"的文学消费,恰如用网兜打水,留住的只是表面的波纹。

        当代社会将文学过度社交化的倾向,实际上反映了深层的精神危机。在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失去独处的能力,急于将一切体验转化为可分享、可点赞的社交内容。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中指出的"亲密性的专制",正蔓延至文学领域——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讨论的,没有体验是必须保持私密的。这种倾向导致文学失去了作为"精神避难所"的功能。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文学讨论变成表演与围观,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阅读的深度,更是与自我对话的机会。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在人潮汹涌的都市中保持孤独"的漫游者形象,或许正是当代读者应有的姿态。

      文学如灯,温暖每个靠近它的孤独灵魂;文学如镜,照见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映像。保护文学的个人化本质,不是要筑起高墙拒绝交流,而是要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让我们在喧嚣中守护好这片精神的孤岛,允许文学保持它应有的神秘与沉默,因为唯有如此,当某个深夜我们独自打开一本书时,才能听见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在寂静中回响,才能感受到文字如何准确地击中内心深处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这是任何社交化的文学谈论都无法替代的珍贵体验。


(二)

文学:一场孤独的心灵朝圣

                  

        文学如同一束幽微的光,照亮的是个体灵魂的深渊。当我们谈论方英文《序话郭涛》中“文学是个人化的,不宜过分谈资”这一观点时,实则是在叩问文学的本质——它究竟是公共场域的谈资,还是独属个体的精神秘符?

        一、文学的本质:私密的精神原乡

        文学诞生于人类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屈原在《离骚》中倾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书写对自由的叩问,这些文字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目光,而是灵魂对自我的忠实记录。就像黑塞在《德米安》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是月亮,总有背对光亮的一面”,文学便是那束照亮阴影的光,它的价值不在于引发多少茶余饭后的讨论,而在于能否触及个体生命的真实褶皱。当文学沦为谈资,就如同将美酒兑入白水,失去了原有的烈度与醇香。

        二、谈资化的陷阱:消解文学的神性

       当下社交媒体的狂欢,让文学逐渐染上“谈资化”的色彩。人们热衷于用“金句打卡”代替深度阅读,用“作家八卦”掩盖文本价值,《序话郭涛》这样的作品若被简化为社交平台的话题标签,其蕴含的诗性哲思便会在喧嚣中碎成齑粉。这种谈资化的倾向,本质是对文学神性的消解——当我们不再敬畏文字背后的精神重量,转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文学便从“灵魂的镜子”沦为“娱乐的玩偶”。正如木心所说:“文学是严肃的,严肃到像是一个人的葬礼。”过度的谈资化,恰如在葬礼上喧闹,是对文学最粗暴的亵渎。

         三、守护文学的纯粹:在孤独中抵达永恒

        真正的文学注定是孤独的事业。曹雪芹在“绳床瓦灶”中写就《红楼梦》,卡夫卡临终前嘱咐焚毁手稿,他们深知,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即时的回响,而在于穿越时空的共鸣。《序话郭涛》的创作,亦当是方英文与郭涛精神世界的私密对话,这种对话无需迎合大众趣味,只需在静默中完成灵魂的对接。就像梵高的星空、贝多芬的耳聋,伟大的艺术从来诞生于孤独的深渊,却在岁月的淬炼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坐标。当我们放下谈资的欲望,以纯粹的心灵与文学相遇,方能在文字的褶皱里看见宇宙的微光。

        文学不是广场上的狂欢,而是密室里的独白。让我们褪去谈资的浮华,以敬畏之心走进《序话郭涛》的世界,在方英方文的文字中聆听个体生命的低语——那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也是我们与永恒对话的唯一方式。


(三)

文学:个人化的心灵私语


        “我觉得文学是个人化的,不宜过分谈资。”诚哉斯言,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映照,是个体情感、思想与灵魂的独特表达,不应沦为大众随意谈论的谈资。

        文学的个人化,首先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位作家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曹雪芹在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沉浮后,将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对社会的深刻洞察都融入到了《红楼梦》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都饱含着他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他以笔为刃,剖析着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倾诉着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倘若没有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感悟,又怎会诞生出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巨著?同样,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深入生活,扎根于黄土地,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都倾注在书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创作,才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与奋斗、痛苦与希望。

        文学的个人化还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有人看到的是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有人看到的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有人从中感受到了复仇的悲壮,有人则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这种阅读的个人化,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阅读,都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都是读者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学却常常被过分地当作谈资。一些人在没有真正深入阅读和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就对文学作品评头论足,将其作为炫耀自己文化素养的工具。他们关注的不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而是作品的名气和作者的身份。文学作品被商业化、娱乐化,成为了一种消费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文学的纯粹性,也让文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文学是个人化的精神食粮,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我们应该尊重文学的个人化本质,用心去感受每一部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让文学回归到它原本的位置,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而不是沦为大众口中的谈资。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学,让文学在个人化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