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矗立着不倒的丰碑——————从李春芝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丰碑》说开去》
题记:安康女作家李春芝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丰碑─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是从安康市作协副主席杨常军托人送给我的,连载有《丰碑》全书内容的2019年度《汉江文艺》合订本后,先睹为快阅读的。后来我又在《安康文学》阅读到一篇简讯,大意是安康市文联召开了《丰碑》研讨会。自此,为了丰富我的书柜藏书内容,网购了一本厚重的《丰碑》作为收藏。
为什么我对《丰碑》如此厚爱?因为我父亲当年是旬阳县三线建设民兵师第三团负责襄渝铁路(吕河段)施工的副团长,我是见证过修建旬阳境内襄渝铁路全过程的“铁二代”。我的初中同学们,有一部分没有读高中,初中一毕业,就积极报名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虽然我没有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但我收藏这本书,是为了留作永久纪念,随时唤起我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阅读作者笔下的《丰碑》,就像吟诵一部厚重的历史史诗。它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三线建设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不仅是对修建襄渝铁路建设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鉴赏。
当我第一次翻开作者反映襄渝铁路建设的《丰碑》阅读时,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50多年前历史深处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襄渝铁路建设者们滚烫的热血与坚定的信念,《丰碑》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奋斗与牺牲,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丰碑”的基本概念,原本指古代宫庙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栓牲畜的竖石,以及墓葬中用于牵引放下棺木的石头。而作者笔下的《丰碑》,把历史上的“丰碑”从概念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表及里,理性的进行了脱胎换骨,实现了华丽转身,升华成当今一种具有丰富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的《丰碑》。
作者笔下的《丰碑》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是对三线建设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是修建襄渝铁路历史事件和人物功绩的主要载体。全书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保存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例如我们乘坐襄渝铁路所历经的每一条隧道,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更见证了中国现代的工程技术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记忆。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笔下的《丰碑》,能够触摸到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襄渝铁路建成后,50多年岁月的积累与沉淀,感恩现在的美好生活。
作者笔下的《丰碑》,呈现着深刻的文化象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它的文化象征,就是襄渝铁路成功建成是铁路建设的奇迹,歌颂了三线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象征着三线建设者的功绩,就像永远载历史册里的不朽丰碑。精神内涵的实质,就是铁路代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希望,在当时的战略决策下,襄渝铁路的修建是国家摆脱困境、走向富强的探索和实践,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愿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铺平了道路。
作者笔下的《丰碑》精神实质是,就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襄渝铁路建设者手持简陋工具面对险山恶水,凭借顽强意志打隧道、架桥梁,铁道兵战士靠双手和简单器械完成艰难的建设任务;许多襄渝铁路建设者为铁路建设献出生命,如18岁的女兵李爱琴为村民治病采药牺牲;达州十九位铁道兵战士因架桥机铁索断裂而牺牲,民兵英雄王忠定火灾中救出战友牺牲,妹妹继承哥哥遗志继续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自己的一切;铁道兵战士、民兵、学兵等各群体相互支持配合,分工明确,在复杂的地理条件差,环境恶劣的“铁路禁区”修建铁路,他们勇于突破技术和施工难度限制,向极限挑战,展现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
作者笔下的《丰碑》,具有精神激励和榜样的力量。《丰碑》的强大精神激励作用,为读者树立了榜样,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理想。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丰碑》所代表的精神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当今时代,《丰碑》所具有的精神激励与榜样的力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笔下的《丰碑》,让读者有了永恒的纪念和缅怀之情。《丰碑》是对逝者和历史事件的永恒纪念,寄托着人们的缅怀之情。它让读者铭记那些为修建襄渝铁路付出生命的英雄烈士。相信每一位阅读过《丰碑》的读者,都会在修建襄渝铁路建设牺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驻足瞻仰,感受那股庄严而神圣的气息,铭记修建襄渝铁路峥嵘岁月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作者笔下的《丰碑》,采用了多线叙事与线性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作品沿着三线建设这一主线徐徐展开,清晰地展现了三线建设的整体进程,让读者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例如,从建设初期的筹备、人员的集结,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再到最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种线性叙事使故事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书中穿插了多个小人物的故事线,这些小人物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他们的经历相互交织,丰富了整个叙事层次。比如,通过描写一位年轻技术员在建设中的成长、一位普通工人对家乡的思念等,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三线建设的艰辛与伟大。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避免了单一叙事的单调,使《丰碑》更加立体、生动。
作者笔下的《丰碑》,人物塑造鲜活,在人物塑造方面独具匠心。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以三线建设中的领导者为例,他们既有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他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犹豫、在困难面前的压力,都被作者细腻地刻画出来,使读者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对于普通建设者,作者则着重描绘了他们的坚韧和乐观。如一位女护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要照顾伤病员,还要参与建设工作,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塑造,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们的群体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风貌。
作者笔下的《丰碑》,语言风格质朴而简练。《丰碑》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阅读性极强。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襄渝铁路建设者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这种直白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三线建设的艰辛。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文字有温度也有深度。在讲述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时,作者的文字中充满了敬佩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丰碑》的主题。可以说,作者笔下的《丰碑》,有着丰厚殷实的历史价值,意义深远的文化价值,琳琅满目的审美价值。
作者笔下的《丰碑》,为我们展现了三线建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三线建设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段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丰碑》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记录,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和巨大贡献。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更是对那些为三线建设付出青春和热血的人们的一种纪念和致敬。
作者笔下散文《丰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丰碑》中所展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扬。在三线建设中,广大铁道兵战士、学兵、民兵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继续发扬光大、世代传承的重要价值,它能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同时,《丰碑》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如集体主义观念、对国家的忠诚等,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笔下的《丰碑》,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丰碑》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而壮观的画面。例如,书中对山区的描写,既有崇山峻岭的雄伟壮丽,又有山间小溪的宁静清幽。而建设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的场景,更是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同时,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具有审美价值。建设者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都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升华。
就我个人而言,合上这本《丰碑》,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书中所描绘的三线建设岁月,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作为当年亲历襄渝铁路建设主战场的三线建设民兵团副团长,我的父亲虽然已去世33年,我仿佛在《丰碑》这本书里看见了父亲的身影,并且在我心中的画廊里渐渐清晰起来。
父亲那一代人,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毅然投身到祖国的三线建设事业中,用汗水和生命书写着壮丽的篇章。父亲作为民兵三团副团长,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带领着民兵三团的民兵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艰巨的襄渝铁路施工任务。每当我一次次回忆起他讲述的故事,都能让我感受到他话语中那份坚韧与自豪。
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为了集体的荣誉,不顾个人的安危。这种精神境界,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它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父亲在三线建设中的这段经历,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我心中矗立不倒的丰碑。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父辈精神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度过幸福晚年。
在当今社会,我们享受着三线建设带来的成果,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那段历史。《丰碑》让我重新认识了三线建设,丰富了我的三线记忆,也让我对父亲那一代人有了更深的敬意。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与三线建设时期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丰碑》让我明白,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仍然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借鉴和传承。
作为三线建设的“铁二代”,通过阅读《丰碑》里讲的故事,让年逾古稀的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要以三线建设者们为榜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
完稿于2025年5月21日至31日
上一篇: 浣溪沙·亲不亲
下一篇: 感殷夫诞辰115周年撰联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