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趴墙迎奸-----《金瓶梅》最经典的偷情
第十三回原题为“李瓶儿隔墙密约,迎春女窥隙偷光(7101)”,故事情节:1)西门庆初会李瓶儿(1563);2)李瓶儿密约西门庆(1990);3)爬墙迎奸(1352);4)潘金莲追踪奸情(2912)。好一个密约偷情,爬墙迎奸。怪只怪,花子虚引狼入室,李瓶儿移情别恋;乐亦乐,西门庆吃“窝边草”,潘金莲嗔约三章。正如田晓菲所说:“瓶儿和金莲,仿佛一道铁轨的两根枕木,是平等对比的关系。”
一、主题故事
西门庆应花子虚约前来,与李瓶儿“撞了个满怀”,西门庆近处看李瓶儿:“人生的甚是白净,五短身材,瓜子脸皮,生的细弯弯两道眉儿,”“不觉魂飞天外,魄丧九霄。”李瓶儿言花子虚有事在外,拜托西门庆劝花子虚少在外面厮混,早点回家。西门庆久谙风月,“可可今日妇人明明开了一条大路叫他入港”,自此,西门庆就设计图谋这妇人,把花子虚挂在院里。于是有了两人之心动。
西门庆图谋李瓶儿,“一往在门首站立着…,妇人看见西门庆在门前咳嗽,一回走过东来,又往西去,或在对门站立,把眼不住望门里瞧着。”李瓶儿引诱西门庆,“妇人影身在门里。见他来,便闪进里面。他过去了,又探头去瞧。两个眼意心期,已在不言之表。”此为两人之互动。
过了几天花子虚在家请客。“当日众人饮酒之掌灯时分,西门庆出来解手,与“偷窥”的李瓶儿又“撞了个满怀”,李瓶儿使绣春叫西门庆早走,并密约夜会。李瓶儿把花子虚等赶到妓院去后,西门庆是夜开始了爬墙迎奸:“只听得那边赶狗开门,少倾,只见丫鬟迎春黑影影里趴着墙,推叫猫,看见西门庆坐在亭子上,递了话。西门庆掇过一张桌凳来踏着,暗暗爬过墙来,这边已安下梯子…。”此为两人之行动。
最后迎奸成功,剩下的自然是两人交欢,且有迎春偷窥……。
简评:此回写西门庆与李瓶儿初次幽会过程,通过探话,挑逗,西门庆推酒装醉,李瓶儿巧计支开花子虚,密约,到设计暗号,成功幽会,一环套一环,细致周到,堪称旧时男女偷情的经典版本。
爬墙迎奸的基础是西门庆与李瓶儿早有照面,且互相欣赏,从心动、互动、行动,一步一步递进,爬墙时先有狗吠,绣春装猫叫,再写西门庆爬墙的动作。夜之静与人之偷,乃神来之笔。张竹坡说:“人知迎春偷觑为影写法,不知其于瓶儿布置偷情,西门虚心等待,只用‘只听得赶狗关门’数字,而两边情事,两人心事,俱已入化矣。真绝妙史笔也。”《金瓶梅》有关偷情的故事很多,惟西门庆与李瓶儿二人“爬墙迎奸”最为经典。
此回在写法上与西门庆图谋潘金莲不同。西门庆图谋潘金莲,前者是主动方,后者是被动方;西门庆先有四顾,十步“挨光计”,每次明确,一环套一环,步步为营;西门庆与潘金莲成奸,是由无意到有意,再到配合。而西门庆图谋李瓶儿,在李瓶儿门前徘徊,是心猿意马,心有灵犀;两人一谋一诱,郎情妾意,心照不宣。所以同是写对女人的图谋,反映的心理活动相同,写法毫无雷同。
故事的构建也不相同。西门庆与潘金莲素不相识,李瓶儿却因花子虚是西门庆的兄弟,所以早就对西门庆有好感,已经有越轨的意思,因而借故把花子虚等人赶去妓院,于是就有了密约爬墙迎奸。密约主动一方是李瓶儿,西门庆则非常上心。旧时女人都在深宅,这个密约得以成功,一是花子虚糊涂引狼入室,二是隔墙之便,三是有绣春作帮手。张竹坡说:“撞见瓶儿,必写子虚请来,自己引贼入室,见交匪类之报。”
《金瓶梅》中写男女偷情是常事,而且有很多或明或暗的场景,西门庆与潘金莲在茶楼幽会堪称代表,但却是《水浒传》的杰作,《金瓶梅》只是借鉴而已,而经典之作则是此回的爬墙迎奸。
二、精彩分享
1、简笔画像----李瓶儿
西门庆见到的李瓶儿:“戴着银丝䯼髻,金镶紫瑛坠子,藕丝对衿衫,白纱挑线镶边裙;裙边露一对红鸳凤嘴,尖尖趫趫立在二门裏台基上,手中正拿一只纱緑潞紬鞋扇”;“人生的甚是白净,五短身材,瓜子面皮,生的细弯弯两道眉儿。”
此前对李瓶儿的描写均为侧面烘托,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此回首次以直接描写呈现:先绘穿戴,再摹容貌,最后点染西门庆的心理反应,三层笔触层层递进。作为书中二号女主角,李瓶儿首次直接登场便以小巧玲珑的柔美形象定格。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对女性美的刻画常含共性特征:肤色白皙、身形娇小、眉如细弯,如孙雪娥、吴月娘等形象均与此呼应,形成独特的审美书写范式。
2、只言片语
文龙说:“生性淫,不观此书亦淫,性不淫,观此书可以止淫。然则书不淫,人自淫也,人不淫,书又何尝淫乎?”此乃金玉之言也。
3、精彩片段---潘金莲之约法三章
潘金莲发现西门庆夜宿李瓶儿那儿,本是睡着,“跳起来坐着”,“一手撮着他(西门庆)耳朵骂道…,趁早实说,从前已往,与隔壁花家那淫妇偷了几遭?但瞒一字儿…,就吆喝…,叫你吃不了包着走”。
结果“慌的(西门庆)跌脚跪在地上”。
潘金莲“说着,一双手把他裤子扯开”,追问与李瓶儿“弄了几遭”,说着把托子一揪挂下来。于是有了与西门庆约法三章:“头一件 ,不许你往院里去;第二件 ,要依我说话;第三件 ,你过去和他睡了,来家就要告我说,一字不许你瞒我。”
简评:跳起来,揪耳朵,骂,两个动作一个骂,潘金莲神态立起。有意思的是,问“偷了几遭?”与西门庆审问潘金莲与琴童私淫一模一样;西门庆下跪,与西门庆罚潘金莲跪一样。接着潘金莲“一扯、一问、一揪”,一个泼辣劲凸显,来了个约法三章:第一限制西门庆,与妓女争宠,第二要听话,特霸道,也很毒辣,第三探别人隐私,阴险,目的为对付李瓶儿。张竹坡说:“三件事,只依我说,一事皆是矣。写金莲之固宠时,全因瓶儿;而后文几乎失宠,亦在瓶儿。”文龙说:“金莲偷琴,西门辱之,西门偷情,潘金挟之。”前面有西门庆怒审潘金莲,此回则是潘金莲骂审西门庆,绝妙的对比讽刺,一路货色罢了。
三、一家之言
1、从 “撞满怀”到“迎春偷窥”:论叙事重复与标题权重
1)西门庆与李瓶儿两次撞了个满怀?
第一次“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接着又“不防李瓶儿正在遮槅子外边站立偷觑,两个撞了个满怀。”
这样的情节完全可能发生,但文字上应该换一种写法。第一次可保留原句,第二次可调整为“恰值李瓶儿在遮槅子外偷觑,二人避让不及,擦肩而过间神色皆动”。通过“擦肩而过间神色皆动”替代直白重复的“撞满怀”,既避免文字冗余,又暗藏两人暗通款曲的微妙张力,使叙事更具层次。
2)“迎春偷窥”占了半个标题?
有人说“迎春偷窥”内容只有一百多字,却占了半个标题,但潘金莲审问西门庆占了近3000字,为何不用“潘金莲嗔约三章”之类作标题?
迎春偷窥是西门庆与李瓶儿偷情的“第三方见证”,以丫鬟的视角侧面强化偷情场景的隐秘性与刺激性,既点明核心事件,又以小见大凸显世情百态。
潘金莲审问西门庆虽占 3000 字,但属于偷情事件的后续发酵,标题需优先聚焦核心事件本身,若改为 “潘金莲嗔约三章”,则偏离“偷情”主线,混淆叙事重心。
2、从回前诗看“两本”叙事差异 —— 以李瓶儿偷情情节为例
词话本回前诗:“人生虽未有千全,处世规模要放宽,好是但看君子语,是非休听小人言;徒将世俗能欢戏,也畏人心似隔山,寄语知音女娘道,莫将苦处语为甜”。
读来有如《增广贤文》的风格,且“处世规模要放宽”一句直接化用宋人戴复古的诗句。这种风格的诗通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此诗与本回西门庆与李瓶儿爬墙迎奸的情节看似关联不大。从诗的内容来看,对于花子虚来说,似乎可以理解为告诫他要豁达看待世事,不要轻信小人之言,也许能避免一些灾祸;对于李瓶儿而言,也可理解为劝她不要只贪图眼前与西门庆偷情的甜蜜,要考虑到长远的后果和道德规范。然而,这样的解读比较牵强,因为诗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针对的是故事中的具体人物和情节,显得有些词不达意,理解起来确实费劲。
绣像本回前诗:“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张竹坡批注其“此词另出手眼,自是瓶儿人物”,说明这首诗与本回情节和李瓶儿这个人物紧密相连。诗中通过对女子容貌、神态和情感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李瓶儿的风情万种以及她与西门庆之间那种幽会偷情的暧昧情感。“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两人私下约会的情节,与本回故事相得益彰。
由此得出,词话本回前诗在与本回故事的契合度上存在不足,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绣像本回前诗无论是文采还是与情节、人物的关联度都表现出色,能够更好地起到为故事增色、烘托人物形象和氛围的作用。
3、也说“偷窥”----与田晓菲商榷
田晓菲说:“当西门庆和瓶儿做爱时,迎春的窥视和偷听,是这部充满偷窥乐趣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第一次窥视和偷听。”她还写道:“以‘迎春’命名这个丫鬟,固其宜也。读者必须记得这一幕情景,因为小说的最后一次偷窥在第一百回,彼时,月娘的小丫鬟小玉在永福寺里,偷看到的却已不是香艳的云雨场景,而是普静和尚在凄凄的金风中超度血腥的亡魂。”
其实,第八回“烧夫灵和尚听淫声”已经写了偷窥偷听,此非“第一次”。田晓菲将小玉在永福寺看到普静超度亡魂的情节定义为小说中的最后一次偷窥,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从文中描述来看,小玉是因为夜晚睡不着而偶然看到这一场景,“偷窥”一词通常带有主动暗中窥视他人隐私的意味,而小玉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无意的撞见。而且,从情节的设置意图来看,普静很可能是有意让小玉看到这一幕,才会跟月娘说,并且这一情节对于孝哥儿的离去以及小玉未来主母地位的确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小玉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偷窥是不太恰当的,它更像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和表达某种寓意而特意安排的一个场景。
《金瓶梅》中多次运用旁人偷窥的手法来写“淫”,这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他人的偷窥视角,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刺激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貌和人性的复杂。但在分析具体情节时,对于“偷窥”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更加准确和细致,要结合具体的情节背景、人物动机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来综合判断。
上一篇: 红门大院•第六章:陌路逢缘 赤诚融冰
下一篇: 十一楼的窗口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