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跨越十四年的心灵对话 

作者:龚建华 阅读:138 次更新:2025-05-20 举报

题记:最近一个时期,旬阳籍安康市作协会员任登庚的长篇小说《变迁》在《旬阳人网》连载后,在众多读者的心中荡漾起一缕缕波澜,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热议,也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就此我也来凑个热闹,追叙一下自己14年以来对《变迁》的读后认知,同时和喜欢《变迁》的读者们做一次互动交流,说说我的心里话。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回溯至1987年,当时27岁的任登庚先生担任原张坪乡乡长,而33岁的我则被县委扶贫办抽调至张坪乡,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工作。工作上的频繁接触,我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一年后我完成扶贫工作离开张坪和他联系渐少,但我俩相互牵挂关注却从未消减。

大约在2008年秋季,任登庚先生拿着厚厚一叠他自己敲着电脑打印的电子版长篇小说《变迁》手稿交给我,恳切嘱咐我为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提出意见和建议。我收到手稿后,郑重其事也很认真的阅读了一遍。因为忙于工作,我并没有对《变迁》手稿提出意见,只是提出了7点修改建议。后来收到他送给我已出版的《变迁》书籍阅读后,我感觉到他采纳了我提出的7点修改意见。在我的认知里,任登庚先生在做文案时,谦逊的就像一位小学生。

2011年8月30日,初读着作者飘着墨香的长篇小说《变迁》立马就有了沉浸式的体验书中的故事情节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栩栩如生乡村画卷,我的思绪不时的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要么欢喜,要么忧愁时的我,虽然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受到县上表彰,但对于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社会变迁,我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更多地是被那些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变迁》是作者所著的一部58万字长篇小说,广泛取材于陕南乡村,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描写农村青年的成长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组织变迁史的作品,在2011年问世后引起了各层读者的共鸣。作者在几十年生活观察和深层体验的基础上创作此书,描绘了不同时代的众多人物形象,揭示了农村各类家庭的变化过程,展现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与各种纷繁纠葛。书中记载的日常生活与体制改革的矛盾,是农村30多年来历史演变的回放。在叙述乡村政权的变化时,展示了各层人物的不同心态,大量反映了乡镇领导层开展乡村工作时的诸多工作难题,全景式地展示了一代基层干部在复杂环境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重读《变迁》我有了深刻反思14年的岁月悄然流逝,工作与生活的磨砺让我一个年七旬老者的视觉,看到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行程。当我再次翻开这本《变迁》,一种别样的情感涌上心头,仿佛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

重读《变迁》,我有了多层面的深切感悟《变迁》里讲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永恒的时光魅力《变迁》如同一时光电子书,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点阅读,总能发现新的意义与感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心境不同,因此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14年后的今天,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读《变迁》时,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和深层寓意,如今却能引发我的的深思。例如,小说中对未来社会的模糊设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了现实的映射,让人不禁赞叹作者的远见视觉

重读《变迁》,我感到这部长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特征。随着读者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14年前,读者可能只看到了人物的表面性格和行为动机,但现在,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和成长的不易。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曾经简单直接地去办一件事,并决定要努力把这件事情办好,现在读者能理解到,小说中的主人公要办好这件事情,其背后不知要受到多少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许多复杂的人世间情感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压力的影响。 

重读《变迁》,我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唤醒了曾经的读者当年的青春回忆对于那些曾经的读者而言,再次翻开《变迁》,就像是打开了时光胶囊,那些美好的回忆被一一唤醒。他们与这部小说紧密相连的青春岁月、梦想和激情,都历历在目。再次阅读,仿佛穿越时空,让人感慨时光飞逝的很快并因此更加珍惜曾经的自己和那段难忘的时光把今后的工作做好,把日子过好

重读《变迁》,我的第一直觉,是这部长篇小说里的许多描写人和事的故事情节,深化了读者的情感共鸣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情感的感知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14年后,读者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跌宕起伏,对《变迁》中所表达的情感会有更深的共鸣。例如,小说中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描写,曾经可能只是感动,现在却能切身体会到其中的温暖、无奈和珍贵。

重读《变迁》,我认为应当重新评估这部长篇小说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变迁》经过14年的沉淀,读者以更加成熟的文学鉴赏眼光文学价值产生新的认识作出新的评估。《变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14年后再读,对比当时和现在的社会状况,更能清晰地看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变迁》中所描绘的一些社会问题,可能在14年间逐步得到了改善,也可能有了新的变化,让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重读《变迁》,我认为应该对这部长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主要人物田自智他是位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高中毕业后选择回乡务农。经历了从代理小学教师、生产大队干部到农村信用社业务员等职业的转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农村青年成长的缩影。恕我直言,从主要人物田自智的描写上,我看到了作者本人的影子,因为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变迁》里的主要人物田自智的人生阅历基本吻合。《变迁》的创作过程,是符合小说创作“自己写自己,自己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基本要求的。

重读《变迁》,我感觉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多样的人物和事件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小说中从乡镇领导到普通百姓,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动的故事。他们或可爱、或可憎、或可怜,这些人物在书中展现了不同的命运和人生结果,有的大喜大悲,有的大起大落,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是值得赞扬的

重读《变迁》,我感觉这部长篇小说里的农村青年形象描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既有传统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又受到改革开放新思想的影响,渴望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形象体现了这些青年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探索与奋斗,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农村青年在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重读《变迁》,我感觉这部长篇小说里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的恰到好处作者凭借自己在乡镇工作的多年经验,对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的极为真实和深入。小说中的基层干部既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也有在复杂环境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压力。他们的形象展示了基层干部在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在面对权力、利益和道德选择时的内心挣扎。

重读《变迁》,我感觉这部长篇小说里乡村家庭成员真实可见。

对不同家庭成员的描写细腻入微,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和谐。无论是传统的大家庭,还是新兴的小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通过这些家庭故事,展现了农村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变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冲突。

重读《变迁》,我感觉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比较到位。作者在创作《变迁》时,注重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角色,更好地反映农村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特定个体的写照,更是某一类人群的缩影。例如,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勤奋上进的农村青年,反映了广大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普遍心态和追求;通过刻画一位深思熟虑的基层干部,揭示了基层领导者在政策执行和群众工作中的复杂处境。

重读《变迁》,我感觉这部长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真实可靠。作者以其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生活积累,使得《变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真实感。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有血有肉,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简而言之,《变迁》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南农村社会的变迁。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性,而且真实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乡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春秋时期的文学家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我而言,温故自知,知新尚哺。以上所谈,只是自己的片言只语一孔之见,若有不妥,请各位读者指正。

完稿于2025年5月14日至19日

上一篇: 老朋老友

下一篇: 观广场舞 七绝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