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东山的烽火(小小说)
八里河东山的烽火(小小说)
作者 施泽会
在中越边境的战线上,八里河东山宛如一道沉默的壁垒,见证着战火的洗礼与军人的热血。
1984年,老山战斗刚刚结束,八里河东山却依旧被越军占据着部分要点。这片位于船头东北3公里的山地,南北一字排开7个阵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越军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不断对我方进行袭扰和挑衅,还利用设在东山半山膘上的炮兵观察所,引导炮兵轰炸我方前老山前沿和纵深目标。
为了彻底改变战区的防御态势,我军决定拔除东山之敌。步兵第一二二团(欠第三营机枪连)配属边防第十五团100迫击炮连,在师临时炮群火力支援下,展开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前夕,部队开始秘密推进。步兵第一营从马关坡西侧出发,第二营从芭蕉坪东侧出发。在推进过程中,越军的炮火不时袭来,但战士们毫不畏惧,继续坚定地前进。
第二连的战士们在连长的带领下,悄然向34号高地靠近。他们深知,34号高地是这场战斗的关键。当接近高地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开辟通路,然而,危险却突然降临。一枚地雷爆炸,几名战士受伤倒地。但其他战士没有丝毫退缩,继续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第四连在31号高地北侧也遭遇了越军的顽强抵抗。越军的火力点如同一头头凶猛的野兽,不断喷射着火舌。战士们利用地形,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同时寻找机会反击。他们在边防十五团七连秘密开辟通路的基础上,继续开辟通路,将第一梯队的三排推进至距31号高地50米处。
6时,炮兵向34、35、36、33、32、21号高地实施火力急袭。刹那间,整个东山被硝烟和火光笼罩。第二连的战士们趁着炮火的掩护,迅速向34号高地冲击。然而,在距前沿30米处,他们遭到了越军炮火和前沿火力点及步兵班的猛烈射击。副连长谢国华和一排长宁信来不幸牺牲,三排长徐飞负伤。但战士们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倒,他们怀着满腔的怒火,继续奋勇向前。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第二连终于突破了越军的防线,占领了34号高地。他们在高地上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接越军的反击。 而在另一边,第四连也成功攻占了31号高地。他们与第二连相互配合,形成了对越军的有力打击。
然而,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越军不甘心失败,不断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在各个高地上展开。
时间来到1986年,八里河东山的战火再次燃起。55号高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这个位于八里河东山主峰南侧约2公里的小山包,是越军距离解放军阵地最近的前沿阵地,周边有越军控制的831、汉阳、小青山等高地的拱卫。越军在55号高地上构筑了环形防御工事,部署了加强步兵排,其中还有来自越军特工821团的特工部队和训练有素的狙击手。
云南前线指挥部决定拔除55号高地,任务落在了兰州军区21集团军61师的肩上。61师的战士们没有丝毫懈怠,他们首先进行了细致的侦察工作。侦察兵们利用地表植被颜色的差异,结合炮兵的试探射击,成功地找出了越军的火力点和坑道口。
接下来,部队开始进行紧张的练兵。负责攻坚任务的部队在远离八里河东山地区的地方找了一处酷似55号高地的山林进行实弹演习,强化突击部队与后方炮兵部队的协同能力。工兵部队秘密挖掘出击坑道,通讯部队铺设通讯电缆,保障各排之间联络畅通。
攻击部队还进行了沙盘推演训练,各个分队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了专项演练。一切准备就绪后,突击部队采取分散行动,将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藏在运粮车辆中,向战区开进。
10月14日,炮兵部队开始对当面的越军阵地实施大规模炮击。长达5天的炮火不断,摧毁了越军大量的工事,使越军误认为61师主要的作战任务是炮击。
19日凌晨3点,负责警戒的战士秘密出发,穿越我方设置的雷场,朝着55号高地第一道堑壕摸去。上午10点10分左右,突击排的战士对55号高地形成了包围之势。中午12点,炮兵部队突然火力全开,对越军55号高地及周边阵地实施猛烈炮击。
下午1点整,突击队伍向55号高地发起冲锋。战士们如猛虎一般,迅速突破了越军的防线,控制了55号高地地面阵地。随后,他们对躲在坑道里负隅顽抗的越军展开了清剿。
然而,战斗的危险并未完全解除。未等解放军突击部队将战场打扫干净,越军在56号阵地上突然出动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在其后方炮火掩护下向55号高地发起反扑。战士们立刻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再次击退了越军的进攻。
在这场八里河东山的战斗中,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越边境的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上一篇: 苏幕遮·此岸与彼岸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