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6、何九验尸:买嘱下的瞒天过海

作者:麓山一闲人 阅读:239 次更新:2025-05-03 举报

第六回原题为:“西门庆买嘱何九,王婆打酒遇大雨(4205字)”,主要故事情节:1)何九验尸(1530);2)西门庆寻欢(1492);3)王婆打酒遇雨(256);4)潘金莲弹琵琶(927)。正所谓:慑于淫威,何九叔瞒天过海;贪恋美色,西门庆乐此不疲;挣脱羁绊,潘金莲奉迎情郎;诈得钱财,王婆子两面帮闲。

一、主题故事:

上一回结尾,王婆生怕仵作瞧出武大死因的端倪,提醒西门庆疏通何九。

一日,西门庆远远望见何九,扯着嗓子喊道:老九!这匆忙忙的,要往哪去?看似关切,实则藏着算计。

何九憨直,如实答道:去验武大的尸首。

西门庆眉头微挑,压低声音道:借一步说话。说着便拉着何九往一旁走去,避开众人耳目。

只见西门庆手往怀中摸出一锭雪花银说:老九,一点小意思,你收着。

何九见状,心里咯噔一下,连连摆手推辞:使不得,使不得!

西门庆见他不收,眯着眼道:如今验武大尸身,劳烦周全些,把事儿都遮掩过去,不必多问。

何九一听,忙道:大官人,这等小事,何须如此!小人怎敢收这银子!

西门庆脸色一沉:你若不收,便是不给我面子。

何九知道西门庆不好惹,仗着财势,连官府都能操控,无奈之下,只得接过银子。

西门庆拍了拍何九的肩膀,阴恻恻地说:老九,这事你可得记牢了,烂在肚子里,改日还有好处。

到了武大家,何九抬眼一瞧,潘金莲披麻戴孝,干嚎着假哭,再看武大尸首,指甲泛青、口唇发紫、面皮蜡黄、双眼凸出, 这分明是中毒而亡!一旁的火家看出异样,刚要开口,何九急忙使眼色,低声呵斥:休得胡说!

第三日天还没亮,众人便来抬棺,到了城外化人场,何九二话不说,大手一挥:烧!熊熊烈火中,武大的尸首化为灰烬。

简评:作为专业仵作的何九,他心思细腻,一眼便能看出武大死因蹊跷。然而,在西门庆的威逼利诱之下,他最终选择了遮盖则过。这一妥协,既源于对西门庆权势的恐惧,也折射出市井小人物在强权面前的无奈与挣扎。相较于《水浒传》中正义凛然、偷偷保存骨质为武大伸冤的何九,《金瓶梅》里的何九更贴近现实,他只是一个被生活裹挟、在利害关系中权衡利弊的普通人。

而西门庆的形象,则通过这短短一段买通跃然纸上,他深知如何利用金钱和权势操控他人,让一桩命案在瞒天过海之中化为乌有。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正是《金瓶梅》想要揭露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贿受贿故事,更是对封建社会官商勾结、草菅人命的深刻批判。正如张竹坡所言写何九受贿金,为西门拿身分,不似《水浒传》之精细防患。盖《水浒传》之为传甚短,而用何九证见以杀西门。今此书乃尚有后文许多事实也,且为何十留地故耳。何九这一形象的转变,让故事更具层次感和现实意义,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在利益与强权面前的脆弱与扭曲。

二、精彩分享

1、只言片语

1田晓菲说:“‘遇雨瞒天的确形成绝妙好对:人命关天,人却皆不畏抽象无形的天,而畏具体有形的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在这种对比之中,有着作者微妙的感慨与讽刺。

2)西门庆说:小妾昨日没了,殡送忙了两日。这里的小妾指的是卓丢儿,由此也印证了她原本就有病在身。按张竹坡的说法,卓丢儿去,孟玉楼来。

2、精彩片段 —— 潘金莲弹琵琶

西门庆饮酒正酣,抬眼瞧见妇人壁上挂着一面琵琶,便说道:久闻你弹得一手好琵琶,今日正好,弹个曲儿给我下酒。妇人嘴角含笑,轻声说道:奴自幼粗学了一两句,弹得并不十分好,官人可别笑话。西门庆走上前,一面取下琵琶,一面搂过妇人,让她坐在自己怀里,看她将琵琶放在膝儿上,轻舒玉笋般的手指,款款拨弄冰弦,悠悠然弹唱起来。西门庆听着,满心欢喜,简直找不着北了,夸赞道:谁知姐姐竟有这般聪明!就是小人在勾栏三街两巷结识的那些唱曲儿的,也比不上姐姐这手好弹唱!妇人掩嘴笑道:承蒙官人抬举,奴今日对你百依百顺,官人日后可千万别忘了奴家!西门庆一面捧着她的香腮,情意绵绵地说:我怎会忘了姐姐!两人卿卿我我,调笑玩耍。少顷,西门庆又脱下她一只绣花鞋儿,擎在手内,放一小杯酒在里头,玩起了吃鞋杯的把戏。妇人娇嗔道:奴家这小脚儿,官人可别笑话。

简评:潘金莲首次弹琵琶的场景,其弹唱技艺既呼应早年王招宣府的经历,补足人物成长脉络,又以草蛇灰线之法,为后文多次弹奏埋下伏笔。西门庆勾栏不及的夸赞,明褒技艺,暗揭其风月场常客的浪荡本质,这种对比既凸显潘金莲的独特魅惑,也勾勒出西门庆沉溺情欲的张扬,更暗示二人纠缠的必然性。潘金莲休忘了奴家的柔语期盼,与西门庆日后的薄幸形成强烈反差,将爱欲的无常与人性的凉薄展露无遗,为后续情感冲突埋下火种。而鞋杯饮酒这一充满感官冲击的场景,直接关联后面与宋惠莲争宠及情欲纷争,成为撬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支点。短短弹唱片段,作者将人物前史、情欲纠葛、社会病态熔于一炉,以小见大的叙事功力,既展现《金瓶梅》无一字闲笔的精妙构思,更在市井风月中,完成对人性与时代的深刻叩问。

三、一家之言

1、人物分析:《水浒传》和《金瓶梅》何九之比较

在《水浒传》里,何九是个专业的验尸仵作,属于官府中的小吏。而在《金瓶梅》中,何九不仅是仵作,从文中拿了一领席,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这一细节来看,他很可能兼营棺材或与棺材相关的生意。结合他仵作的身份,在市井中利用自身技能和职务之便,兼营棺材生意,也是极为常见的。如此设定,使得他在经济利益方面有了更多考量,其形象更偏向于一个在市井中求生存,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物。

何九在《水浒传》中,表现得世故、圆滑且胆小怕事。去给武大郎验尸时,他心里就清楚这事儿棘手,毕竟西门庆权势滔天。看到武大郎的尸体呈现中毒迹象后,他不敢当场声张,而是选择收下西门庆的银子。火化时,他偷偷藏下武大的骨殖,留了一手以求自保。后来武松回来查问,何九拿出武大郎的骨殖等物证,并道出实情,这一系列行为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中懦弱、怕事的一面,同时而又具有正义感。

《金瓶梅》中的何九同样世故圆滑,但相较于《水浒传》中的形象,他更加狡黠、精明。他不仅收下西门庆的银子,还不许伙计多嘴;火化武大时,直接一烧了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何九始终在权衡利弊,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尽显其精明算计的性格特点。最终,他彻底为西门庆、潘金莲等人掩盖了武大死亡的真相。当武松四处寻找他时,何九早早就遁迹躲避,生怕惹祸上身。后来,他兄弟何十遭遇牢狱之灾,西门庆果然出手相救。

综上所述,何九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是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只是在不同作品里,其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的侧重点有所差异。《金瓶梅》中的何九叔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入刻画。

2探讨: 烟雨迷局----王婆遇雨的叙事深意与文本重构设想

此回标题王婆打酒遇大雨,但相关文字仅有 195字,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暴雨骤至的场景 ——“乌云生四野,黑雾锁长空,狂风掀桧、霹雳震岳的动态描写,既营造出惊心动魄的自然张力,又为市井小人物的活动赋予了戏剧性的舞台。王婆怀抱酒菜在檐下狼狈躲藏,用帕裹头、湿衣疾行的细节,将其市井气十足的贪财狡黠刻画得入木三分,与暴雨的磅礴形成荒诞的对比。

关于这段雨景的隐喻,学界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暴雨暗喻端午时节的阴气与灾厄,亦有观点将其视作无关紧要的闲笔。但细读文本,这场雨绝非偶然。张竹坡评点时直指其深意:见得此辈止知爱钱,全不怕天雷,不怕鬼捉,昧着良心在外胡做,风雨晦明都不阻他的恶行。王婆在雨幕中仍惦记着向西门庆索要一匹大海青,足见其利欲熏心已超越自然风雨的桎梏。这种将人物贪欲与天象互文的手法,正是《金瓶梅》以景喻人的高妙之处。

若进一步推敲,此处的雨景或许还暗藏叙事转机。《金瓶梅》前五回虽脱胎于《水浒传》框架,但作者已悄然埋下独立于原著的线索。例如前文提及西门大姐婚事时,薛媒婆的名字一闪而过,而此刻恰逢西门庆与潘金莲在王婆茶肆私会,若让急于替西门庆说媒的薛媒婆同样因雨避入檐下,与王婆狭路相逢,故事将迸发新的戏剧火花。两位媒婆表面寒暄,实则各怀鬼胎 —— 王婆为保住西门庆的私情与财路,必对其行踪守口如瓶;薛媒婆则为了促成婚事赚取谢礼,亦不会透露替西门庆做媒之事。这场雨中相遇不仅巧妙化解了后续情节的突兀感,更将市井小人物间的利益纠葛与人性博弈推向高潮。

从文本结构看,如此设计可形成三重呼应:其一,延续作者惯用的以物喻人笔法,暴雨既象征媒婆们的贪婪如洪水猛兽,又暗示西门庆的风流孽债将如暴雨般席卷清河县;其二,通过同行间的利益冲突,深化贪财这一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其三,也可以为王婆与薛媒婆后续在西门庆宅院中明争暗斗埋下伏笔,使故事脉络更显绵密精巧。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策略,恰是《金瓶梅》超越《水浒传》之处 —— 在看似琐碎的市井日常中,编织出庞大复杂的人性图景与社会批判。

 


上一篇: 罡风祭

下一篇: 流光溢彩好诗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3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确实有些失真,批评得对,没有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完全用现代人的方式了。 麓山一闲人 05-08
主题故事有顾此失彼之嫌。在主题故事简述时,对西门庆要何九掩饰真相的对话和动作描述失真。导致两人性格失真一是西门庆失真。 故乡的云 05-03
此为“金瓶梅”系列作品第六篇,欢迎批评指正 麓山一闲人 05-03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