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倌“说春”的故事
春倌“说春”的故事
·翟 峰
“烟峰山,顶顶尖,琳琅周围出春倌。”
这两句名谣是说地处中国西部的川北苍溪县琳琅山周围的春倌多。据悉,早期川北苍溪县琳琅山周围长期活动着一支支春倌说唱队伍,这些出身春倌世家的报春使者,以独有的形式和悠扬的曲调演唱着一首首丰富多彩的春倌歌,其民俗艺术之厚重,历史丰富之杂醇,乡土民情之浓郁,而深受川北苍溪县等地年长的农村群众喜爱。
然而,或许当代的年轻人却要这样问了:“何为春倌?”
故此,我就要借此文说说春倌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延伸的有关四川苍溪琳琅山春倌的故事。
要说“何为春倌”,即须明白“何为说春”。
据民俗学家考证,“说春”最早起源于商代迎四方神的习俗,“说春人”即被称为春倌。而“说春”之发祥,又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室。因此时古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时节令又是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
于是,当时官府对能够及时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千家万户之中的春官即尤为重视。故此,当时的朝廷就把春官专设为掌管皇帝迎春祭祀典礼活动的一种官职。后随历代的发展演进,民间"报春"、"唱春"和"送春"等"说春"活动泛起,春官的职责即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朝廷专掌皇帝迎春祭祀典礼活动的官职的“春官”,逐渐演变为了从事民间“说春”这种服务职业的“春倌”。
就这样,春倌便逐渐演变成为了我国汉族民间文化时令说唱艺术形式“说春”的一个代名词。故此,当时还有一首民谣为证:
“进了腊月门,春倌忙煞人。跑短了长腿杆,磨薄了厚嘴唇。”该民谣是说,春倌说春不辞劳苦,到处奔波跋涉而费尽口舌。
春倌“说春”的这种说唱戏曲艺术形式,先前在我国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倌的活动区域由平原地带逐步向丘陵山区退缩。现今在四川,主要流传于本省东北部苍溪、阆中暨米仓山南坡、巴中市巴州区与南江县交界的道教胜地阴灵山、南江县朱公和黑滩两乡镇一带。且其“说春”的这种说唱戏曲艺术形式,还被列为了"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品。
可以说,春倌“说春”的这种说唱戏曲艺术形式,是由官方倡导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形式。中国清朝和民国年间,当时的官府就很注重春倌“说春”。即每年立春这一天,各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送春仪式。此时,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美名其曰为“送春”。而这种“送春”一般是在城郊先开春倌会,现场进行说春表演,然后烧香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再由府官或县官亲自握犁赶牛,进行犁地三个来回,以此表示官府重视农业生产。此种做法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为止。
而今,春倌“说春”已全然没有了官府把持之色彩,早已演变为了一种比较单一的民间传统节令说唱风俗。也就是说,如今“说春”早已成了一种在民居堂屋大门口进行的民间传统文化节令说唱活动。而且,经过三、四千年的民间流传,这种对中国汉族曲艺表演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节令说唱活动已作为了西部川陕甘等地,乃至中国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已形成了一种不可低估、独具地域特色、且具历史价值的文化现象。
当今,“说春”一般在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次年春分左右结束。其间,川东北一带年龄稍大的村民即会扮成“春倌”。其实,这些“春倌”装束与普通村民差不多,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肩搭钱衩,手提环棍,抱上缠绕五彩木雕春牛。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先由其头领集聚春倌们在一起商讨“说春”事宜,并随机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然后再向春牛举行祭礼。仪式结束,春倌头领将一只缠绕五彩丝线的木雕春牛和二十四节气表交给外出领头的春倌,由其分派春倌到各路说春。立春前,各路春倌回归本村,向春倌头领陈述说春情况,并按份交纳赏品。春倌头领并非一家独揽,每年轮流。轮到谁家,春牛就供在谁家,二十四节气印刷木板亦转到此家。每位春倌无论到哪家演唱,皆要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皆要送些钱币给春倌,以作报酬。
春倌“说春”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即因其在长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汉族“说春”艺术家。他们的“说春”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他们的“说春”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他们的“说春”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尤其是他们的演唱内容能够紧贴民间习俗,唱词能够随时随景更换。因此,这些优秀的汉族“说春”艺术家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知书达理、言辩能力极强的人。
而古时从四川苍溪琳琅山走出来的赵兴海,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汉族“说春”艺术家、一个为家乡人至今称道不已的好春倌。
此话怎讲?这还得从唐代安史之乱时代说起——
当时,唐室后裔唐玄尧在甘肃武都自立为王,他的爱妃宛珠患了怪病,于是悬赏千金求医。
武都著名的老中医赵玉鳌应召入宫,半月即治好了宛珠痼疾。
唐王赐赵玉鳌金银,封其官位,赵玉鳌一概不要,只求能在武都、阶州、康县、陵潼一带,自由自在地为老百姓医治“瘟麻病”和传授农事知识。唐王欣然应允。
此后十年,老中医赵玉鳌不仅根治了这一带流传的“瘟麻病”,而且每逢十月小阳春的“迎春”,到正月十五的“打春”,都要走村串户传授农经知识。
赵玉鳌把农时季节、生产技术、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等内容编成了须口溜,使百姓们听得懂、记得牢。如:“正月迎春放灯花,神前点起福寿腊。十六扯了门前纸,雨水过后去担沙。二月惊蛰抽嫩条,农夫忙忙点苦荞。闲下无事搬粪草,春分就把豌豆薅。”
因此,乡亲们皆亲切地称赵玉鳌为“说春官”。
唐王见赵玉鳌功绩显著,便按老百姓意愿,正式封其为“春官”,并赐给赵玉鳌黄铜铸成的春官帽一顶、春牛铜雕一尊。
这以后,赵玉鳌便戴着春官帽、举着春牛铜雕更加辛勤地四处奔波,为百姓治病、说春。
当赵玉鳌给百姓治病和说春时,百姓自动给其“春钱”酬谢,但他分文不取,经常吃干粮、喝溪水、住山洞,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赵玉鳌死后,当地百姓为他在阶州铸造了铜碑。
赵玉鳌的三个儿子赵满勤、赵满益、赵满政遵其父遗嘱,接替了赵玉鳌“春官”之职位。
很多年以后,赵满益之子赵焕堂居然私自废弃了爷爷赵玉鳌说春不取分文之训,而开始广收“春钱”,普建“春场”,收租纳典。
不久,坐吃俸禄的赵焕堂便成了显赫一时的官绅。
就在这时,四川苍溪琳琅山赵兴海逃荒来到阶州,因一时敬羡赵焕堂在阶州之显赫,即拜在赵焕堂脚下为徒。
赵焕堂见来自四川的赵兴海仪表出众,口齿清楚而伶俐,便收留其做了贴身徒弟,并传他“说春”技艺。
赵兴海很是机灵,对师傅所授技艺不仅心领神会,而且把“说”改为了四川民间小调式的“唱”。同时,赵兴海还把家乡苍溪琳琅山流传的许多优美神话改编成唱词,使“说春”活动更受百姓欢迎。
此时,赵兴海不仅精心准备了《进屋说》、《拜新年开财门》、《送财》等说春的必备曲目,而且还细心练就了“说春”的不少规矩。
如他进到那家,通常就会先对主人家的房屋进行描绘一番:“一进门来观四方,主家修座好华堂……”。接着,他又会进一步捧场道:“步步登高行进来,府前三品翠花开,凤占青山龙占海,家有读书栋梁材。福禄文章堂前地,富贵荣华喜再来。金銮殿上洒玉酒,灯笼高挂两边排……几句闲话推出城,先与主家开财门。”
接着,他通常还会进行下面的《拜新年开财门》、《送财》这两项。
待三项进行之后,他就要分行业分对象说唱。也就是说,他每进一家院坝或中堂,皆能够做到“见啥说啥,见什么人唱什么歌”。即根据主人家的不同身份而分别献其不同唱段。若房主为耕种庄稼的农民,他就会说《二十四节气春》;如果房主是行医的,他就会说《医生春》;若房主为铁匠,他就会说《大炉春》。若他见到老太婆纺线,或见到妇女人织布,就会说《纺线春》《织布春》......。
总之,赵兴海对七十二行,行行皆有“说春”歌。
例如,若主人出来取烟,赵兴海马上就说《烟春》:
“春人来到老板家,多谢少爷取烟茶,不说烟来也小可,说起烟来根生多。顺治王,坐北京,那时才把烟来兴,吴王追赶李瞎子,顺便带回烟米子。七月撒,八月撒,九冬腊月棚棚撑……”。
当他把从种到收的过程唱个遍之后,末了还要为献烟主点个赞:
“吃一口来嘘一口,这个烟儿很少有,烟儿就往云中飘,口水就往地下吐,主人家的烟儿好,说到这里就算了。”
而当他喝了主人的茶,就又要说《茶春》。此时,他就要把茶的历史,茶的种、采、制茶叙说一番,末了再以这样的唱词来收尾:
“我把此茶说不尽,只是春人略提名,说春之人提个名,又拜主家烧茶人。多谢大嫂烧的茶,来年得个胖娃娃。多谢姑娘烧的茶,今后落个富豪家。多谢婆婆烧的茶,寿延超过九十八。多谢少爷端茶汤,长大要当状元郎。要把此茶来说尽,还要说到明早晨。”
而且,赵兴海到每户“说春”,不仅会说吉祥话,还会给主人送上春帖(皇历)。主人会赠与礼钱,礼钱没有定数,没钱舀两碗谷子、玉米都可以。结束时,他为表示感谢,还会说《道谢春》。
赵兴海“说春”时,还会带着春牛(小木雕)、历帖(历书)、二九(装粮食的褡裢口袋)等走乡串户,为农民报送耕种季节。
赵兴海“说春”的传唱词一般还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他不仅“说春”时能够因地因宜、结合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而且他“说春”采用的五声音乐曲调歌谣还完全来自民间口头文学的顺口溜。其包含的内容不仅有民间习俗、生产劳动、村民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不少内容还是老百姓文化活动的标本。
例如,赵兴海在“说春”传唱词《说摆孝》中这样唱到:
“山里大哥木沉沉,一步敲错孝场门。孝男孝女排两行,两眼哭得泪汪汪。桌上摆着白米饭,亡人过来将一看。桌上摆着鸡大腿,那是阴阳木匠得。叫差大哥你别烦,快快过来拿纸钱。小鬼过来说好话,闫王殿上作盘缠。”
又如,他在《说财门》中还这样唱到:
“双扇门儿大大开,春倌迎春走进来。一开东方甲乙木,又晋高官又进禄。二开南方丙丁火,招财童子笑呵呵。三开西方庚辛金,秤称银子斗量金。四开北方王癸水,天大是非连口吹。五开中央戊已土,丁财两旺势如虎。是非口舌说出去,金银财宝说进来。里添人口生贵子,外受皇恩状元来。”
再如,他在《说吝啬》中又这样唱到:
“如若给我没盘缠,我来给你下黄连。春倌来了门关了,祖祖辈辈穷干了。肚子饿了天黑了,春倌不得不求宿。走了一山又一山,眼看太阳要落山。春倌生来眼儿尖,看见你家炕上宽。站了店了没店钱,吃了饭了没饭钱。春官吃了你家饭,明年麦子打万担。谁家女儿不成人,谁家男子不出门。谁家房子背进城,谁家炕儿背上行。他是他来我是我,鸡儿鸭儿不搭伙。斤升子面尖又尖,勺勺取面多难看。箱子角角摸一摸,打发春倌要几多。箱子角角扫一扫,打发春倌要不到。箱子角角抹一抹,春倌拿得大汗洒。”
此外,赵兴海“说春”时的“三说”,即《说师傅》《说数字》《说进屋》亦是特色俱佳、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谣。
如在《说师傅》中,赵兴海这样唱到:
“过了一户又一户,碰见木匠老师傅。一根梨木过不长,长在昆仑山顶上。枝对枝来叶对叶,乌鸦过来不敢歇。根对根来盘对盘,张郎二虎不敢旋。鲁班弟子神通大,手里钢斧斩脚下。不要根来不要尖,两头一截要中间。一根墨线软如棉,肯在木郎背上缠。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生状元。斧子砍来锛子锛,一锛锛个方礅礅。只有师傅手艺巧,手拿刻刀把花雕。雕起龙来龙会跑,雕起虎来虎翻身。师傅手巧活儿精,再说三天说不清。你一锤来我一锤,打得雪花满天飞。打个啥来像个啥,打个鹦歌会喘话”。
又如,在《说数字》中,赵兴海这样唱到;
“说个一字一杆枪,张飞站在古城上。老君勒马回头望,擂鼓三声斩蔡阳。说个二字二根椽,王孙公子到江边。洛阳桥上花世界,洞宾船前戏牡丹。说个三字三圣公,桃园结义三弟兄。要知兄弟名和姓,刘备关张赵子龙。说个四字四四方,女娲庙里去降香。风吹竹帘动神像,将诗留在粉白墙。说个五字五杆旗,十八五子都来齐。十八王子都到齐,英雄好汉伍子胥。说个六字六句长,刘秀十二跑南阳。江淮太子坐云南,花和尚在五台山。说个七字七贤良,唐王马灿入泥浆。白袍小将来救主,救主唐王李世民。说个八字两撇开,八洞神仙过海来。双手掌着月芽板,动起龙须惹祸端。说个九字九个能,九反天堂孙悟空。花果山上为元帅,水帘洞里数猴王。个十字实在好,倒骑毛驴张国老。大名山驴上捎,才把神仙渡过河。”
再如,在《说进屋》中,赵兴海这样唱到;
“远远倌从顺治牌,龙王太子送春来。春季财门春季旺,夏季财门月月兴。四大财门春倌开,万两黄金滚进门。左脚卡门生贵子,右脚卡门贵儿生。双双脚儿齐卡进,男聪富贵女聪明。男子聪明高官做,女子聪明受皇恩。一进堂屋看四方,四根中柱顶大梁。大梁本是檀香子,二梁本是子檀香。三梁四梁认不真,不是枫香是白杨。桫椤桠枝改格子,禾苗树木改椽方。天上盖着玻璃瓦,板壁就把银板装。堂屋中间三合土,主家香火亮堂堂。步步登高行进来,府前三品翠花开。凤占青山龙占海,家有读书栋梁材。福禄文章堂前地,富贵荣华喜再来。金銮殿上洒玉酒,灯笼高挂两边排。龙心高点凤心堂,贵府曾做状元郎。贵府得心高高做,全国各省把名扬。三十一元九重天,朝廷设有春为先。春正时来花正香,加官一步进华堂。华堂之家出宰相,喜鹊林中出凤凰。”
赵兴海为履行一名老百姓喜欢的春倌之责,还为此收集了大量的春倌“说春”口头唱词资料,故其海量的春倌唱词大体可分为农时节令类、吉祥喜庆类、婚丧嫁娶类、历史典故类、七十二行类、祝福祝寿类、劝人行善类、时政宣传类、揭露丑恶等。
如其农时节令类有《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等,吉祥喜庆类有《上梁大吉》等,婚丧嫁娶类有《嫁女》、《十月怀胎》等,历史典故类有《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等,七十二行类有《说药王》、《说鲁班》、《说铁匠》等,祝福祝寿类有《八仙庆寿》、《说花甲》等,劝人行善类有《说二十四孝》、《说尊老爱幼》、《夫妻莫打架》等,时政宣传类有《自由婚姻好》、《包产到户好》、《计划生育好》等,揭露丑恶类有《说赌博》、《说四大家族》等等。
从以上收录的唱词中不难看出,从四川苍溪琳琅山走出来的春倌赵兴海,因受时代风气之束,其唱词难免以尽取悦于主人为能事,以求主人优厚赏赐为目的。故其因说好话一串串,即难免夸张虚饰:
“昔日才在贵府走,今日又在贵府行。春人到屋说好话,不是九七又九八(礼信钱)。你若取钱来我取纸,不会空进自出厅。你若取个新票子,我就取来新皇历。大大皇历取一张,贴在龙凤粉壁墙。月大月小在高上,二十节在两旁。月大就看牛成对,月小就看马成双。牛成对来马成双,鸡鹅鸭子鱼满塘。鸡鸭下蛋运保宁(今阆中),卖了禽蛋买地方(田地)。上买陕西下次买川,陕西买了多半边。买到高山烧黑炭,买到矿山开矿产。卖的银子无计数,卖的票子数不完。
然而,主家对这样并不名实相符的话语亦无需论个真伪,权当是一种祝愿。异味,谁不想听点好话呢!故此,春倌赵兴海“说春”行为在乡间乡间不仅尚能走得通,而且还是他挣钱、混饭次的一个好行当。虽然,大多数主家听了赵兴海“说春”的吉利话后皆会舒舒服服地出钱出物,但仍有个别主家吝啬,假装懂不起,迟迟不见“表示表示”。若遇到这种情形,春倌赵兴海就要提醒了:
“春人说了这半天,还要主人了个愿。有钱就拿钱打发,莫钱就拿话来答。拿了礼信走二家,免得吵闹主人家。早拿礼信早些走,免得久占财门口,久占财门不好看,只怕春人说重言。一年三百六十天,哪个天天当春倌。一年还有十二月,哪个月月都说得。春人来得不凑巧,走到这里天黑了。你要挨来我也挨,挨来挨去咋下台?”
由此可见,春倌赵兴海靠嘴皮子挣钱的形象即呼之欲出。
五年后,娴熟“说春”技艺的赵兴海,带着众人赏赐的丰厚酬金离开阶州,回到家乡苍溪琳琅山。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即组成了一个达六十余人的“说春”团体,由他亲授技艺。同时,他还买通了当地官府,要官府规定百姓凑齐“春钱”,作为对“春官”的酬金。
这以后,苍溪琳琅山一带的说春活动便逐渐成为传统习惯了。
后来,琳琅山的春官们不仅在四川境内说春,而且逐渐发展到陕、甘、青等省。他们去时一个背篼一条牛,回来时满载麻、粮、银、铜。
再后来,“源于官方、袭于民间、始于周代、兴于盛唐、盛行明清”的春倌“说春”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便愈来愈冠冕堂皇地走进了西部城乡,并逐渐成为民间流浪艺人维持生计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注:⑴此传说流传于川北一带及其陕、甘、青等省的毗邻地区,作者整理时作了文学加工。⑵本文全文原发表于《四川文艺报》。】
顺致作者翟峰乙已蛇年的诚挚祝愿——
祝中国作家库:
蛇年吉祥,蛇般灵动,睿智超然,宏图大展,事业辉煌贯是年!
愿中国作家库:
蛇行千里,蛇步灵巧,善抓机遇,风采骤添,佳绩传颂彻云端!
致礼! (2024年1月26日)
注:作者翟峰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十至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四至五届人大常委会工委主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心期刊《民间文学》发表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其早年收集整理并文学加工的《“闷子”状元》《文星拜寿星》《“寒楼”苦吟》等讽刺故事和文人故事,以及近十年创作的《紫薇的传说》《唤马的传说》《金钟浪》《剑门豆腐传说》《春倌“说春”》等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故事分别在《民间文学》《龙门阵》《巴蜀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文学杂志和报纸发表后引起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还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日报》《四川文艺报》副刊和《中国人大》《北京人大》《大众文艺》《世界华人》《凤凰周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等类文稿千余篇约三百余万字。
上一篇: 肖炎方给你拜年
下一篇: 论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