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智慧的灯-正文85~86页
不到记载,后人极少言及。
五、“化地部”——《异部宗轮论》说“此部之主,本为国王,王所摄国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该部相继出现过“本宗”思想与“末宗”思想体系,主要区别是:本宗认为无过去,也无未来,只有现在,认为无“中有”而五识有杂染能力,并称预留果有退,阿罗汉果不退;末宗则认为有过去、有未来,也有“中有”。
六、“法藏部”——此部接受大众部思想较多。《宗轮论述记》说他有“五藏”之说,即经、律、论、明咒、菩萨等藏,其中明咒、菩萨二藏为后来大乘佛教开了先端。
七、“饮光部”——据印顺大师著《印度之佛教》说:化地、
法藏、饮光等“三部行化大陆,于圣典多有改作。或融入吠陀而尊为佛说;或仰推目连(神通)以证明咒之可信;或以破外对内而别为撰集,与大众之多闻、说假同其作风。”(印顺著《印度之佛教》中华书局2012年版六章三节80-81P)。
八、“经量部”——此部出自说一切有部,但受大众部影响也比较明显。此部的“细意识”说,以及“灭定细心不灭”、“执无想定细心不灭”等思想,可以认为是后来大乘唯识的先驱思想。
第三小节 上座与大众派系分歧及区别大致归纳
前面说过,佛教的分裂不仅表现在戒律宽严上,也表现在对原
始教义的理解上。各派系对教义作出各自的解释,便逐渐形成独具特点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法”的分歧
佛教所说的“法”的函义十分广泛,不仅指教义的本身,更指
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包括人)以及可以引起生成一定的认知的现象。“法”的问题,引发佛教理论分派最大的问题,则是“法”的真假有无问题,现简述如下:
(1)“法我俱有”论——是说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及事物现象都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作为“五蕴”统一体及业报轮回主体的“我”也是真实存在的。主张此学说的是出自上座部的犊子部,后来分化出的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也都沿袭此说。
(2)“法有我无”论——这里的“法有”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真实永恒的存在,不受时间的限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是实有的,现在是过去的继续,也是未来的源头。而具体的事物不是单独发生存在,是由诸法因缘聚合所成的,作为五蕴统一体的“五蕴”是没有自身独立的自性本质,所以是“无我”的。主张此学说的是出自上座的说一切有部,而大众的多闻部也持此论。
(3)“法无过去未来”论——是说过去、未来都没有实体。因为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所以都没有实体,只有现在当下的才有法体存在。但该派认为“无为法”是超越时空的“实有”。(法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两大类,有生灭的叫“有为法”,无生灭的叫“无为法”。世间法属有为法,出世间法属无为法。)
(4)“俗妄真实”论——是说世俗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没有实体,是不真实的,是颠倒的,所称的只是“假名”而已,即苦、集二谛是妄非实;但与世间相对的出世间才是真实的,非颠倒的,即灭、道二谛为真实法。主张此学说的是大众的说出世部。
(5)“诸法俱名”论——是说不但世间“有为法”是不真实的,出世间“无为法”也是不真实的,无体可得,它们都是人们给予的名称,只是“假名”而已。主张此学说的是大众部的一说部。持“俗妄真实论”与“诸法俱名论”这两派的这种唯名论倾向,则
上一篇: 读红楼细品味之六:漫话凤姐儿
下一篇: 45-智慧的灯-正文87~88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