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智慧的灯-正文23~24页
神人交流沟通,除祭祀供养外,还有咒法。祭祀大多是向高级神祈求恩惠;咒法多是借用恶神、魔神及物精的魔力祈佑开运、平安、消灾,而咒法多用于社会基层。
当时咒法有三种:
1、息灾法——是防止遭到伤害损害之法。奉祭供物,讨恶魔、恶神及恶物精欢心,劝其远离或求高级神退治它们。
2、咒诅法——是损害他人之法。利用恶魔恶神的魔力去加害于他人。
3、开运法——为自己祈福或替人祈福之法。方法是诵咒文,利用善神、善物精,以祈求福寿、平安、事业成就等等。
其中息灾和开运咒法,与后来的佛教真言宗的息灾法、调伏法、敬爱法,及藏密的息灾法、增益法、诛恶法等等相类似。咒法中有两要点:一是咒文,咒文自身就具神秘力量,如法持诵,即显神力;二是表征,即以某物去表征所咒法的对象,咒法的力量依表征物而显然。
三、灵魂来去及死后归趣
《吠陀》认为,人体内有一实体,来则人生、去则人死。此一实体叫“生气”、“灵魂”,也叫“呼吸”、“自我”。《梨俱吠陀》时,说灵魂居心脏内,人睡眠或闷绝(休克或频死)时,是灵魂暂时游离于心脏的现象;如果死了,灵魂便永远离开身体。离开身体去哪呢?当时表述较含糊,仅说分别着落于十二个处所:1、耶摩天;2、天与地;3、四方界;4、四极;5、大海;6、高处之光明;7、水与植物界;8、乌舍;9、大高处;10、现生界;11、远方;12、既生界与未生界。到了《阿闼婆吠陀》时代才说明白点,说亡灵分别着落于天、空、地等三界。但仍然没有后世“生死轮回说”说得完备。
而《吠陀》所说死后归趣,可以说是后来轮回说的萌芽,只是当时仅说善趣而未提及恶趣。
四、关于万有之本原
《吠陀》认为,万有的本原是以神为动力因,且从神的本体分殖。在《梨俱吠陀》中,有“创造赞歌”五篇,现作简要分述如下:
1、《无有歌》——是说万有第一步本原,此有如我国《易经》所说的太极之前的无极。《佛教缘起》说:歌中说,万有生起前,无有可名,亦无无可名;其时无死无不死,无昼无夜,乃至无一切名色,实为一混沌未分之暗黑状态。此无一切中,有一孕育万有之“原子”,即所谓“太原”也。此原子(太原)又从“唯一之彼”生(唯一之彼——在此无光之波动界中,无息而自呼吸,除“唯一之彼”外,别无一物存在。在此《歌》中,“唯一之彼”即“主神”)即“唯一之彼”之热力而生原子,依此开展,便有爱欲。并且说,此爱欲即识之种子。
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万有本原归于“唯一之彼”,这一思想支配着印度思想界。后来《奥义书》的“唯一不二”,以及佛教的“一如实相”、“无二无别”等说词都源于此《歌》(按:佛教是反对“造物主、主宰神”论的。);(2)“唯一之彼”开展时便有爱欲,即为识的最初种子,这思想对后世影响也较大,而佛教就有爱欲是轮回根本的说法;(3)说万有之本原归于不可知,不仅人不可知,神也不可知。后来佛教的“不可说、不可说”等思想,也与此有关。
2、《生主歌》——是说万有第二步本原,此有如我国《易经》所说的无极之后的太极。《佛教缘起》说:此歌又称《金胎歌》,
上一篇: 是这条小巷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