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千年古城襄阳行

作者:李家武 阅读:1311 次更新:2022-07-16 举报

 

千年古城襄阳行

 

李家武

 

之一,传奇秀美襄阳城

        

襄阳,一座秀美而传奇的城市。“襄阳好风日,华夏山水城。文武交汇地,古今皆中心。产业强给力,都市盛愿景。文化韵天下,绿色圆复兴。”这是20114月湖北省提出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新战略后,笔者于2012721日在《襄阳日报》刊发的一首小诗。其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遍地是文化,处处是古迹。2800多年“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自然美景……孕育并形成的厚重而独特的“一城两文化”(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对民族而言,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之根;对城市而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正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积淀深厚的襄阳文化的存在,历史与尊严,自然与美景,人文与精神,如群星灿烂,潜入心灵,渗透社会,时刻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襄阳人不断奋进而前行。

襄阳,这是一座历史灵光之城。襄阳肇始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201年)历史上,襄阳曾经三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襄阳是与都城洛阳比翼双飞的中心城市,楼市林立,繁花似锦,赢得“汉晋以来,代为重镇”的美名,孕育出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等一大批政治、军事、文化人才为各国所用。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襄阳是享誉世界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明清时期(明朝公元13641683年;清朝公元1616年—1912年),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军事中心、商业中心。先后为汉末荆州州治唐代山南道、山南东道治所及宋代京西南路的治首,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在中国历史上,襄阳扮演了重要角色。

襄阳,这是一座自然灵气之城。襄阳是中国山水城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魅力。襄阳“山”之特在于山之灵秀、厚重、田园风光;襄阳“水”之特在于水之清澈、温润、包容精神;襄阳“城”之特在于城之延绵存续、固若金汤、恢弘大气;襄阳“文”之特在于文之缤纷璀璨、蕴藉深厚、多元融合、繁荣昌盛、声名远播。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这十年,襄阳城市格局总体定位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由《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看未来,襄阳中心城区将立足“南山北丘,九水多洲”的自然基础、“一心四城”的城市总体结构,以“东进西优、南精北转、中育鱼梁、拥江发展”为方向,形成独具魅力的“四城环洲、九水润城”山水城洲格局。保护鱼梁洲、优化襄城、提升樊城、整合襄州片区(包括高新)、开拓东津。襄阳“两轴三环九放射”新骨干路网形成,不仅使襄阳城市结构有了质的提高,而且有了量的扩张,由一江双城的“I”字形到“C”字形,完美实现拥江环洲(“一心四城”)的“O”字形华丽转身,全新再造了城市空间形态,由“水运时代”“码头时代”,经“铁路时代”“新工业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环线时代”“组团发展时代”。春晖中,古城外杨柳依依,青烟薄雾掩映楼台亭阁;金秋中,岘山上层林尽染,红叶浓密装点庙观塔寺。面对如画襄阳,孟浩然赞曰:“襄阳美会稽”。王维叹曰:“襄阳好风日”。这绝不是过溢之辞,正如张籍所写:“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襄阳,这是一座人文灵动之城。襄阳的历史和自然背景,造就其成为历代众多政治文化名人任职、游宦之地,孕育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南宋初宰相范宗尹、千古名相诸葛亮和著名辞赋家宋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诗圣杜甫(祖籍襄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光化县令两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知襄州三年)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在襄阳的最早传播者萧楚女(湖北汉阳人)、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襄阳)建立襄阳地区第一个国民党小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被周恩来总理称有重大贡献而过早牺牲”的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近代著名的翻译家(马克思革命巨著《资本论》翻译者)——襄阳人潘文郁,以及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谢远定(襄阳)等共产党人在襄阳生生不息的革命圣火。考证历史上从襄阳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不下于20位帝王;细数有26位宰相。再如白居易、张继、皮日休等一批又一批襄阳本土或流寓名人的行迹与创作既推动了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襄阳文化的传承。

襄阳,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襄阳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这就是首届中国魅力城市评选颁奖词中这样描绘的传奇秀美襄阳城

 

 之二,汉沔津梁小北门

 

天色近晚,气息适宜,我习惯性漫步襄阳城……

襄阳城地处汉水中游南岸,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201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对襄阳城的动感描述和方位写照。

我走到小北门。这里是襄阳城六大城门之一,古称临汉门。“汉沔津梁”“北门锁钥”是对她作为战略要津的又一赞誉。小北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这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建筑,也是襄阳城保存最完好且最雄伟的城门。

我在小北门城楼上,看着城楼下北边那由西向东悠静流淌着的汉江水,还有那夜游汉江的大型豪华游轮……

回味着在国风古典画舫之上,尽览汉江两岸迷人夜景,眺望灯火通明的襄阳古城,尽情感受江北樊城和江南襄城古今对话的梦幻场景!面对如画襄阳,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山西)《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襄阳人)《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呤诵的动人诗篇,这绝不是过溢之辞,正如孟浩然(襄阳人)赞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张籍(江苏)所写:“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20221月,襄阳古城景区入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我向着城楼下南边望去,襄阳北街尽收眼底……

襄阳北街,地处襄阳古城的中轴线,是襄阳的历史风貌区。北街与襄阳城市形成同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全长1270米,南北走向,街道宽13米,是全国最长的仿古步行街。北街沿线形成了小北门码头、临汉门、昭明台以及鼓楼等重要节点,唐代时,标志着襄阳大唐荣光的山南东道楼和城墙上的北楼在此街的南北两端矗立,就是如今的昭明台和临汉门城楼。千百年来,临街6条辅街,16个出入口,四通八达,商圈业态丰富、旅游景点众多,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来自全国各地的“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造就了北街的繁华绝伦。北街两侧雅致的青砖马头墙,明艳的朱红立柱,优美的墀头朱雀,展示着古老而又时尚的文化韵味。

我沿着城楼上的古城墙向西边走去,西北隅,有一座子城,名叫夫人城……

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夫人城为一座与襄阳城紧紧相连的城外城。夫人城城墙下边有一碑刻。这城墙上的匾和下边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记载着当年激战襄阳,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

我站在夫人城上往城墙下的西南看,这便是襄阳护城河……护城河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是一个依托城市附近水系构建的自流系统。北临汉江,在东、南、西三面人工开挖河道,从城外的西南角引襄渠水进入,在不同时期分别通过西南角、东北角的涵闸与汉江贯通,分隔了城市与城外的陆地,在古代战争时期成为一条缓冲带,极大地保障了城市的安全。鸟瞰襄阳城,犹如一条被玉带围绕的水上城堡。

我站在夫人城上远眺,这里不仅本身就是名胜古迹,而且还是观赏山、城、洲、水的最好的立足之巅……滚滚汉水、长虹大桥、汉江大桥及羊祜山、真武山等美景,还有那黄、橙、红、绿各色树丛等秀色,无不让人一览无余,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我心怀对韩夫人的崇敬之情,不舍告别夫人城,沿着襄阳城墙上,返回经过小北门城楼后再往东走,映入眼帘的便是成就襄阳城千年盛名的荆州古治遗址。

东汉时,荆州刺史治所在武陵汉寿(今属湖南),襄阳只是荆州南郡的属县。初平二年(公元191),献帝以刘表为荆州刺史,自汉寿徙治所于襄阳,襄阳从第三级地方机构所在地,第一次一跃而成为统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两广一部的荆州的首府,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城以后,襄阳就成了兵家必争的重镇。那时,为了对抗曹操,刘表对襄阳城城墙进行加固。此后,从晋、唐、宋、元、明到清,襄阳城历代都是郡、州府之地。当今走在襄阳古城内,荆州街两旁几乎都有商铺,靠近江边修建荆州古治街,过马路,是城墙和瓮城,在这里,更能领略到千年古城襄阳的今朝与往昔。

襄阳城墙作为千年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史书中的那个风雨欲来、英雄出世的襄阳城。襄阳城墙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这是一座拥有亚洲最宽的护城河的城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体现了明代的汉族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20016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汉沔津梁小北门,北临汉江,南眺北街,西连夫人城,东接荆州街这里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众多名人的活动地,历史遗迹遍布,历代歌咏不绝,承载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襄阳传奇故事……

 

之三,电影带火襄阳城

 

“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2021年,全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565部;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全年总票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电影业回暖不仅体现在票房上,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也是现象之一。

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母女亲情”为故事主线,通过“穿越”的手法,上线之后感动了无数观众,一跃成为票房史第三部破50亿的中国电影,贾玲也一跃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第一的女导演。

这部在贾玲从小长大的地方——襄阳取景拍摄的电影,既收割了眼泪与票房,也为取景地襄阳出圈,且以网红姿态进入了全球视野。

襄阳,远不是一部电影就能轻易代表的城市。

襄阳肇始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201年)。历史上,襄阳曾经三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00多年间,发生于襄阳的战争,书写了大半部中国历史,正所谓“天下之腰膂也”。《三国志》的65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其中32故事就发生在襄阳

襄阳是古城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诗的故乡《全唐诗》42863首,有4000多首写到襄阳;《唐诗三百首》中与襄阳有关的就有27首。

2021襄阳经济总量达到5309亿元,跻身5000亿元俱乐部,连续5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连续4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

继古隆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之后,襄阳古城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金庸笔下的襄阳,唐城和汉城2个影视基地让千年古城再绽芳华。

要说,国内外多数人知道襄阳,还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更名满天下。

在金庸笔下,襄阳出现了260多次。尤其是在他虚构的武侠世界射雕三部曲(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里,江湖豪侠齐聚襄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豪壮与气魄都被他展现的淋漓尽致。

襄阳曾经与唐结缘,两度成为唐王朝迁都的候选地,只是事与愿违。不过襄阳与唐王朝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在千年之后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7年,陈凯歌执导《妖猫传》上映。许多观众将目光聚焦到剧中大唐极乐盛宴上,而盛宴的拍摄地就在位于襄阳的唐城影视基地。

为了还原历史,唐城设计建设以1:1再现原貌,引汉江水入城,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水系。宫城、楼宇、街市、寺院、宅邸、水系构成了规划严整、恢宏大气、庄重典雅的皇城胜景。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唐城不仅是游客的乐园,也是影视的热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先后接待勘景剧组300余家,拍摄影视作品60余部。

汉城景区是襄阳影视文化+旅游的又一典范。

中国汉城作为“千古帝乡 花海枣阳”城市品牌的核心景区。2020年,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队伍”。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在此取景。随着汉城影视基地不断拓展,已有30多个剧组到此置景或取景拍摄。

唐城汉城不仅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还间接带动了襄阳的影视、餐饮、住宿、购物等周边产业链,助推襄阳由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变,使其成为襄阳的新名片。

襄阳还顺势推出了8条旅游特色线路产品,涵盖全市44A级景区(其中15A级、104A级、253A级、72A级、11A)

襄阳与影视的结合并不是无缘无故。

这要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说起。

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决定在鄂西北群山之中的襄阳谷城县建设战备电影基地。1971年,解放军某部工程兵进军掀起了开建的高潮。

建设施工中,有13名烈士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972年工程基本完工。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300亩,厂房面积4.6万平方米,具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功能的影视生产基地。

一直到1973年,工程兵才开始撤退。

根据规划,该厂平时主要从事拷贝洗印和加工任务,兼有影片拍摄和教育培训的功能,战时则坚持摄制、生产影片。

1977年,洗印加工了分厂建厂以来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槐树庄》、第一部纪录片《我们的队伍像太阳》,以及《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大决战》等影片。

1980年之后,全国各地军内外的影视制作单位,在这里先后拍摄了《祁连山的回声》《士兵的荣誉》《诸葛亮》《风雪配》《柯棣华大夫》《绿荫》20余部优秀影视作品。

作为我国电影行业中唯一一家“平战结合”的电影厂,从开始洗印电影拷贝,到拍摄电影、电视剧;从最初只能洗印35mm胶片,到16mm生产线投产;从单纯保证战时生产,发展到平战结合、综合开发利用。几十年来总计洗印生产35毫米和16毫米电影拷贝6.9万部,为我军乃至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集洗印生产、影视拍摄、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生产基地。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对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襄阳来说,演出才刚刚开始襄阳将致力于影视+旅游为牵引,激活唐城、汉城、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等三大影视基地资源要素,建成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

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也不妨乘节假日,邀家人和朋友跟着电影到襄阳旅游,走进电影的拍摄地,也许处处都会让人领略到惊艳的风景。

 

作者:李家武(1962-),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的空间》《思想的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