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意” 为诗帅:立骨铸魂话诗心​

作者:杜铁林 阅读:5 次更新:2025-11-27 举报

为诗帅:立骨铸魂话诗心

作者:杜铁林(河北廊坊)

 

诗歌创作的核心,在于的统帅作用。所谓 ,即诗歌的立意,是作者明确创作目的后,所要抒发的情感、传递的情思,及读者可感知的核心内涵 —— 它本质上是诗歌的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核。一首诗倘若无 ,便如人失灵魂、军无筋骨,纵有华辞丽藻,亦不过是文字的堆砌;唯有 立,诗方有魂,作品才能有温度、有力量、有生命。

一、立意为本:无不成诗

写诗的首要任务,并非推敲字句或雕琢韵律,而是确立立意。日常生活中,一景一物、一事一瞬激发的创作冲动,仅为立意的雏形;真正的立意,是对这一冲动进行筛选、提纯与升华,是明确为何而写”“写以何为的主动思辨过程。

古人云: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为诗,一语道破立意的本质。为诗之统帅:选材上,意象取舍需贴合立意导向;章法上,起承转合皆服务于表意逻辑;语言上,风格选择必匹配立意气质。若创作前无明确立意,仅凭灵感随意拼凑,即便字句精巧,作品也难免沦为 形神俱散之大杂烩,难以触动人心。

意在笔先,是创作的不二法门。犹如出行需先定方向,行军必立统帅,立意为诗歌划定核心路径,确保行文始终围绕核心。无论篇幅长短、题材大小,唯有先立其 ,后续创作方能有的放矢,让每一句诗都成为表意的有机部分。

二、同题异:立意定境界

同一题材、同一物象,为何有的诗作流于凡俗,有的却能传诵千古?关键在于立意。立意的深浅彰显作者洞察力,高低体现格局胸襟,新旧映现创见方向—— 三者共同决定诗歌的思想境界,而这差异的根源,正在于作者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与价值观念的分野。换言之,立意是诗人精神世界与客观题材碰撞融合的结晶。

明代画家李士达的《三驼图》,曾引得三位友人题诗,因立意迥异而境界立判:

钱允治题: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以驼喻人,讽喻世风浇薄、人心不古,立意犀利尖锐;

陆士仁题: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跳出讽刺框架,赞驼背者内心高洁,凸显人格坚守,格调超然;

文谦光题: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途只见折腰人。借驼联想到官场折腰之态,暗抒归隐之志,意蕴悠长。

三诗同绘三驼,却指向讽刺、褒扬、归隐三种精神向度,正是 为诗帅的生动注脚。由人及物,立意对境界的塑造力同样显著:再看 这一常见题材,陆游在《闻蛙》中借 蛙声满四邻抒写羁旅怅惘,在《幽居初夏》以 蛙鸣青草泊衬托幽居之静,皆着眼个人心境;而少年毛泽东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以蛙自喻,尽显少年担当天下的豪迈志向。此类例证清晰说明:题材为 躯壳,立意为 灵魂,立意不同,作品的生命力便有天壤之别。

三、炼意为要:诗之高下在”​

历代诗人深谙: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此语道破创作真谛 —— 炼字、炼句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更精准、更深刻地 达意。若脱离立意空谈技巧,纵有华美辞藻,亦如无根之木、失魂之躯:史上不乏辞藻华美却立意空泛的诗作,如部分堆砌典故的应酬诗,虽能博一时称羡,终因无灵魂支撑而被岁月尘封;反观立意深刻、新颖、高远之作,即便语言质朴,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也能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立意的打磨,需臻深、新、高三重境界:于寻常事物中穿透表象、洞察本质,是为 ;跳出思维窠臼、以新视角诠释题材,是为 ;将个人悲欢升华为普世情感与人类共思,是为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所言 出自意外,曰意高妙,正是对这一境界的向往。诗歌创作永无止境,唯有在立意上孜孜以求,以 驭辞、以 统篇,方能让作品兼具文字之美与思想之重,真正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至此回望,之于诗,远不止是主题思想的凝练,更是作品赖以立足的审美本体与哲学内核,是贯穿中国诗学精神的不朽灵魂。

 

 

上一篇: 拷问

下一篇: 电话随访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