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濠镜古铳吟——陇云海月铸魂章》

作者:植心斋 阅读:12 次更新:2025-10-16 举报

      题记:澳门古炮台的苔痕下,炮管仍凝着守海的刚 —— 原是同脉的骨血:高原烽燧燃狼烟,是御外侮的陆疆警号;南海炮台铸铁甲,是抗侵略的海疆脊梁。风里飘着的,从来都是护我山河的回响。


青铜炮身垂首时,

指缝间还攥着祁连山最后一粒火种。

大三巴的苔衣正漫过炮座,

那方刻着“镇海”的铭文,

已与祁连雪峰对视了四百年

——万历铁范里凝固的,

岂止红衣大炮的寒光?

分明是沙州烽燧用狼烟淬出的剑魄。


铁锈在石缝间蜿蜒作篆,

一半写潮信的咸涩,

一半封葡国帆影撞碎的夕光。

曾有戍卒把“守海”二字磨进砖石,

如陇西将士将“戍边”刻入燧石。

当海风穿过瞭望孔,

和河西走廊的朔风 

——原是同一种凛冽的乡愁。


鸣沙山的流沙,

裹着驼铃余温乘着海风

在炮耳里旋出片微型戈壁。

这些十六世纪驼铃摇落的星子,

竟与浪沫织成绳:

一端系着阳关孤烟,

一端拴着炮膛钢焰。

康熙年的铳声早锈成沉铁,

但月光仍在擦拭旧银铠,

守着这道发烫的边界。


当斑驳箭书嵌进城墙,

砖缝里穿的风,

正搬着汉简“击胡”到明炮“抗夷”的墨痕。

白鸥掠过雉堞的刹那,

翅尖抖落的不是羽毛,

是河西戍卒把戍边的誓言,

借着海鸟翅尖送回故土,

那铁画银钩还带着炮膛的温度。


花岗岩深处,

1637年的皮靴印,

与1900年的驼铃痕,

——撞在一起。

前者踏醒苔藓,

后者撞响锈斑。

两道痕迹校正着同一具罗盘 

——陆上烽燧以烟为戟,

海上炮台以铁作障,

原是同胞血脉里长的两道骨梁。


此刻月光突然浸透那段陇右燧石,

显出来的不是星图 

——是灼灼如烙的八个火字

“山河作证,陆海同疆”

据中国诗歌网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