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彭雪枫和他的拂晓剧团

作者:胡遵远 阅读:17 次更新:2025-10-05 举报

《拂晓报》、拂晓剧团和骑兵团是抗日名将彭雪枫的三件宝”,其拂晓剧团被人们称为绽放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上充满“朝气、希望、革命、勇进”的文艺之花演员们把舞台战场把演出当战斗勇敢地承担起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光荣职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一、拂晓剧团的建立

拂晓剧团最初成立1938年的“五一”期间当年4月底,竹沟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将要结业,劳动节也即将到来。为在劳动节纪念大会上给当地群众和教导大队增加节日气氛,彭雪枫邀请由延安来此工作的木刻家刘岘和教导大队俱乐部主任路丁,从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中挑选几名擅长文艺的学员,组一个剧团演出几个节目。刘岘和路丁受命后,从教导队中选拔了黄明善、王石青等15人,经过几昼夜排练,终于在劳动节纪念大会上演出了《烽火》《九一八以来》等多个节目,受到官兵和当地群众好评。几天后,经彭雪枫批准并由他命名“拂晓剧团”在“五四”那天正式诞生。之后,由于工作需要,剧团骨干被编散。

9月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正式组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率领游击支队东征前,彭雪枫从第二期教导队中新调一批队员和余下的剧团成员组成青年先锋队,负责部队行军中的宣传工作。12月中旬,青年先锋队在河南杞县招收了一批青年学生。这些学生个个朝气蓬勃能说会唱。彭雪枫决定以他们为基础,重建拂晓剧团,进行文艺演出活动。

12月17日,拂晓剧团在太康县转楼村正式成立。第一任团长(当时叫剧团主任)名叫左奇,是彭雪枫亲自点的将。左奇曾在北平学医的一名中专学生热爱文艺会唱京剧。拂晓剧团成立后,所在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曾先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但是,拂晓剧团的名称一直没有改变。

二、拂晓剧团的发展

拂晓剧团刚刚组建时,彭雪枫就对剧团的同志说:“你们要编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和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揭露敌伪的罪行,打击日军的气焰,既活跃部队生活,也教育广大群众。”

拂晓剧团进入豫皖苏边区敌后演出的第一个活报剧叫《打鬼子去》。剧本是由当时的宣传科长王子光编写的,主要内容是:两个狂妄的日本鬼子,残酷枪杀某村镇居民。群众恨之入骨,报信给我游击队,结果被我军消灭的故事。演出以后,彭雪枫见到扮演日军小队长的王挺说:“演得不错嘛!就是你们唱的那支日文歌曲,我和战士们都听不懂

彭雪枫接着:“扮演日本军人,唱日文歌也是可以的,不过观众都是中国人,要让中国的观众听得懂才好。总的来说效果不坏,能够激起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以后你们演戏一定要让群众看得懂,要适合群众的要求。”

彭雪枫又问“你们剧团有什么困难吗?”大家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要说困难嘛,实在不少!化妆品缺乏,用锅灰画眉毛,用红药水抹脸蛋,棉花粘胡子还过得去,服装向侦察班借几件也能凑合,就是没有一块幕布,老是用床单代替有点差劲。因为床单的颜色不一致,有白的有花的,又脏又皱,很不雅观。幕布是拂晓剧团的门面啊!要体面点才好呐!”有的说:“还有件大困难,就是没有女演员,古代的花木兰是女扮男装,咱们是男扮女装,怪别扭的。”听到这里,彭雪枫笑了,说:“那有什么关系?唱京戏最有名的梅兰芳等四大名旦,还不都是男扮女装?这也是革命的需要嘛!不过以后会给你们解决的。”

不久,当游击支队东进到永城县书案店一带时,支队政治部就给拂晓剧团调来了4位女同志:马秉书、李运芳、王雨琴、张鄂源。从此,便结束了男扮女装的时代。后来,在部队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彭雪枫又专门要供给部给剧团做了一块灰色的幕布。部队向淮上进军时,缴获了好几船敌人的物资,其中有两匹绿色的绸子,彭雪枫决定把这两匹绿绸子全部送给剧团。经剧团党支部讨论决定,用这两匹绿绸子做了一块像样的前幕。又请报社的画家画了一只引吭报晓的公鸡,由女同志动手,用黄布剪了个案,缝制在前幕的左下角。每次演出时,挂上这块象征着拂晓剧团团徽的绿绸子前幕,全体团员和观众都高兴得合不上嘴。

彭雪枫对拂晓剧团成员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非常关心。在敌后整天行军打仗的环境下,剧团中很多人长了虱子生了疥疮得了疟疾。彭雪枫知道后,亲自督促大家洗澡烫洗衣服擦药服药。1939年5月,女团员王雨琴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15岁。彭雪枫亲自参加追悼会,难过地说:“雨琴同志的父亲在地方上做抗日工作,是我党党员。他把爱女送到我们部队,不幸病逝,是我们没有照顾好,没有尽到责任。”从此,他对剧团同志的健康更加注意了,谁有了病他总要问个明白,有时还亲自去探视。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病的同志,还特地批准发给保健费。到津浦路东以后,生活相对稳定了一些,还给剧团成员正式评定了级别,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营、连、排级待遇。为了提高剧团的政策水平,还批准他们可以看高于自己级别的文件,听营、团级干部才能听的报告。彭雪枫看到剧团小同志穿着按统一标准缝制的军装,又肥又大不合身他就指示供给部给剧团同志量体做衣,使剧团同志穿上了合适的军装。

为了督促剧团同志的时事政治学习,彭雪枫每次到剧团,总要问看报纸没有,并提出问题要他们回答。答不上来的,彭雪枫就讲给他们听,并叮嘱以后要坚持读报。因此,大家逐渐养成了认真读报的习惯,有些人还写短文向报纸投稿。彭雪枫有许多藏书,政治、军事、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甚至连怎样演说的书都有。他的藏书,对拂晓剧团是开放的,大家可以传看。

为了不断提高剧团的业务水平,彭雪枫还亲自为剧团请来了两位专业领导干部。一位是苏理,曾在上海参加过党的外围组织“蚁社”,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过。他是在路经涡阳时被彭雪枫挽留下来的。另一位是陈守川。他在音乐方面有专长,本来是随周恩来副主席从重庆去延安的。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正好彭雪枫派人向周副主席要干部,就把他要来了。之后,苏理任戏剧教员,陈守川任音乐教员,曾对部队和地方的剧团、宣传队进行过集中整训,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两个人,后来担任过拂晓剧团团长,对剧团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彭雪枫经常利用早晨出操或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到拂晓剧团的驻地转转看看,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有时还把剧团的团长、指导员、导演等同志找去汇报工作。在一次汇报会上,剧团领导说:“许多人认为,文艺工作就是蹦蹦跳跳,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男同志想下连队扛枪打仗,女同志想到医务部门去学点技术。”

彭雪枫严肃而又认真地对剧团领导人说:“你回去告诉大家,咱们干革命,要打倒敌人取得胜利,不但要打军事仗,还要打政治仗、宣传仗、经济仗;不但要靠枪杆子,还要笔杆子、嘴巴子。”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在战斗部队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固然重要,在剧团演戏做宣传工作同样也重要。革命工作有文有武,要文武双全。蹦蹦跳跳,演演唱唱,对教育部队,鼓舞士气,唤起民众,团结友军,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些都是革命的需要,只要是革命需要的事情,就一定要有人去做,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三、拂晓剧团的壮大

彭雪枫等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拂晓剧团的劲头越来越足,节目越演越好。他们不断配合形势,自编自导一些新节目,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如《参加新四军去》《三江好》《保卫麦收》《军民一家人》等小话剧和活报剧也有用“旧瓶子装新酒”的办法,编的《傻小子打游击》《赛西施送郎》《刺寇》等新编京剧还有河南坠子《良女劝母》、大型秧歌剧《反攻依靠谁?》,淮北民间流传的跑旱船、花挑子、打花棍等。这些节目演出后,受到广大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敌后农村旷野土台子上演出时,常常吸引十几里之外的群众前来。精彩的演出,使观众情绪热烈,笑声掌声不断,不仅丰富了干部战士的文娱生活,也使边区抗日军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1940年“六一”战斗粉碎日军对边区的数路“扫荡”以后,拂晓剧团和开封孩子剧团合并,不久,萧县抗敌总队的宣传队也合编了进来这样,拂晓剧团的阵容进一步壮大,人数也增多了。合并后的剧团编为3个分队,有分有合,活跃在淮北敌后,更加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有一次,拂晓剧团随战斗部队进驻了蒙城县城。晚上,在城内体育场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演出的节目有话剧《小三子》《渡黄河》,有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合作》舞,有合唱《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红缨枪》《游击队之歌》《到人后方去》等。现场掌声不断,群情振奋,许多青年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歌曲的节拍鼓起掌来。演出结束后,许多当地青年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

这样的场面也发生在和友军的接触中有一次,拂晓剧团奉命到驻扎在涡阳县南面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师做宣传工作这支部队是奉蒋介石的命令,来同新四军搞摩擦的。而新四军却以礼相待,发动群众抬着猪羊去慰问他们。在联欢会上,拂晓剧团演出了以东北义勇军抗日为题材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松花江山》《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抗日节目。当台上的演员唱出:“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的家乡……”等词句时,台下东北军士兵们,个个悲伤地低着头,发出一片悲泣的哭声。台下的情绪也感染了台上的演员,歌声时时被哭泣声所中断,时断时续。有人愤怒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

拂晓剧团的精彩演出受到广大军民的欢迎和好评,起到了团结自己、动员群众、联络友军、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

拂晓剧团不仅是一个宣传队,更是一个战斗队,抗战时期剧团演员们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在日常巡演的过程中,剧团就通过演出节目来开展革命斗争。一旦突发敌情遭遇战斗,剧团演员也迅速加入其中,不仅要搞宣传鼓动,还要负责护理伤员、运送弹药或教育俘虏等工作。特别是面对日寇的大“扫荡”,为灵活地与敌人周旋,剧团往往会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连队进行火线文艺宣传。他们不仅要在沿途写标语、画漫画、组织支前,还要作为文化教员教战士们唱革命歌曲、表演文艺节目,给他们上文化课,用笔杆子、嘴巴子、标语刷子进行战斗。

通过在枪林弹雨的抗日战线上不断打磨锤炼,拂晓剧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革命文艺人才,积累了大量革命剧目,成为豫皖苏边区的“革命播种机”,在当时腥风血雨的时代绽放出了一朵充满“朝气、希望、革命、勇进”的文艺之花,激励着部队和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拂晓剧团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又活跃在七战七捷的苏中前线。之后,在保卫两淮、孟良崮、鲁南、莱芜等战役中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