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藏着的秘密(故事)
这秘密,不在那袅袅的炊烟里,也不在那金黄的麦浪中,它蛰伏在人情与利益的暗影下,编织着一张无形而坚韧的网。那些在乡间看似“风生水起”的人物,其兴衰浮沉的轨迹,便藏着这乡土社会最幽深,也最真实的密码。
表面看去,乡村的能人似乎各有神通。有的,血脉里流淌着远方的权力,某位叔伯在省城为官,某位姑父执掌一方局印,这绵延的亲缘,便成了他在村中话语权的无声注脚。有的,则依仗着一股混不吝的悍气,或是以“光脚不怕穿鞋”的姿态横行乡里,将过往的不堪经历化作吓阻邻里的资本。更不乏玲珑之人,精于揣摩,工于辞令,在村干部与乡民之间左右逢源,仿佛一株藤蔓,紧攀着最近的权柄,攫取着阳光雨露。至于那些借着政策东风崛起的“种粮大户”、“养殖能手”,其中亦有玄机。他们将“农业”当作一篇投机文章来做,心思并非全在土地上,而在那补贴的名目与数额上。一纸华丽的规划,一片虚张的声势,便可让国家的惠政,流入他们私人的囊中。
然而,这风光之下,却掩藏着乡土社会一种令人心悸的“生态”。这些“能人”的崛起,往往需要一片广袤而沉默的土壤来承托。那土壤,便是世代耕耘、秉性淳厚的真正农人。他们安分守己,笃信勤劳,却在权力、蛮横与机巧的合围下,步步维艰。他们的田亩可能被觊觎,他们的权益可能被侵夺,他们甚至不得不成为那些“风生水起”者的陪衬与垫脚石,否则,便难以在那种生态中安然存身。于是,一种无声的驱逐便形成了。淳朴者在本乡活不下去,便只有一条路可走——远走他乡,将血汗浇灌在陌生的土地上。
这构成了中国农村一种深沉的悲剧性图景:故乡,对于留守的“能人”是纵横捭阖的舞台,而对于离乡的淳朴者,却成了回不去的“根”与难以触碰的“痛”。他们用异乡的艰辛,垒起故乡的屋宇,那屋宇却常年在铁锁与记忆中沉寂。那几亩视为生命的田产,在现实的权衡下,也恍若“鸡肋”,食之无味,却又弃之不舍。
于是,一个决绝的念头便会滋生:倘若这些淳朴的漂泊者,终有一日能忍痛割舍那故土的牵绊——无论是物质的田宅,还是精神的执念——那么,就让故乡的舞台,留给那些“风生水起”的人们吧。到了那时,失去了淳厚土壤的滋养,失去了可欺压与利用的对象,那些曾经的“能人”们,便只能在逼仄的利益空间中相互倾轧。那张由权力、蛮横与机巧织就的网,终将反噬其上的每一个节点。
这,或许便是农村最沉重,也最真实的秘密:表面的秩序由“强者”书写,而深层的人心流向与道德秩序,却最终取决于那些最沉默、最坚韧,也最能承受苦难的灵魂。当这片土地不再能安放他们的淳朴,那么它所滋养的“风生水起”,也终将如无根之浮萍,在相互争逐的涡流中,零落殆尽。这秘密,关乎生存的智慧,更关乎一个族群灵魂的安顿与归处。(文|诗哥杜士成)
下一篇: 买瘟猪肉的父亲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