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又到一年中元节

作者:班祖恒 阅读:8 次更新:2025-09-24 举报

                        又到一年中元节


春节、“三月三”、中元节是广西田林县壮族群众三大传统节日,其中中元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至十五。据资料记载,“中元节”之名最初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田林县壮族群众的中元节,是带有多元化的。一是各地过节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乡镇从农历十二就开始过节,直到七月十六才结束,历时四五天;有的乡镇,只过七月十三、十四两天。二是农历闰年,有的乡镇按“旧月”过节,有的乡镇按“新月”过节。比如今年,是农历闰年,闰在六月,等于有两个“六月”,后面那个“六月”是第二个“六月”,其实排起来已经是“七月”了,因而有的乡镇过闰六月的“七月十四”。


“老弟,在县城吗?如果在,今晚到老哥家喝酒。”9月3日是农历七月十二,县林业局的凌老主任一早就打电话给我。


凌老主任退休已有10年,但身体非常硬朗。他退休后一直闲不下来,夫妻俩夫唱妇随,养猪养鸡养狗,种菜种果,酿酒。他常说,现在食品安全有些问题,自己种养吃得放心舒心,况且做一些体力劳动也等于锻炼,有利于强身健体。他自养的猪、鸡、狗,自种的蔬菜、水果,自酿的大米酒,从来不卖,只供自家宰杀、食用或送给亲友。


鉴于这个原因,凌老主任久不久杀一只猪宰一条狗,请亲朋好友和同事过来一起喝酒热闹。在他的“朋友圈”中,论年纪,有老中青;论职业,有各行各业。有人戏称他家是林业局的“喝酒聊天俱乐部”,他也乐呵呵默认了。


农历七月十二那晚六点,我准时来到凌老主任家赴宴。


入座后,凌老主任对我说:“今晚晚餐人很少,就你嫂子、你嫂子妹妹和我们五个喝酒的。”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以往他请客吃饭,一般少不了摆两桌。


“哥,您亲家不来吗?”我知道,他们两个亲家的关系很好,平时喝酒是少不了他亲家在场的。


“亲家是利周人,利周瑶族乡今天就开始过‘七月十四’了,一直吃到七月十六呢。这不,儿媳母子都到亲家那边过节了,原来他也叫我和你嫂子一起过去的,我约了你们,我们就自己喝喽。”见我疑惑的样子,他解释说,“儿子驻村还没有回来,即使回来也去亲家那边了。平时经常来我这里喝酒的兄弟,不是自己过节,就是别人请去喝酒。”......


今年田林县公职人员的公休安排和往年一样,分为两批,第一批是8月1—10日,第二批是8月11—20日。


“大哥,我公休在第一批,目前我们回老家住,老家8月7日过‘七月十四’了。乡亲们说,到9月5号那个‘七月十四’学校已经开学,孩子们不得一起过节,多少有些惦念。”弟弟公休,弟媳学校放假,侄女到南宁培训,8月5日这天,弟弟打电话对我说,“你们得不得回老家?如果你们不得回来,我们就自己祭祖。”


有朋友对我说,整个者苗乡的群众都在8月7日过“七月十四”了。


我家先祖清朝咸丰年间从浙江武源县(今德清县)迁到广西田林县者苗乡渭龙村渭龙屯定居,1949年祖父带着家人与另一户本家兄弟又从渭龙屯迁来现在的八渡瑶族乡平封村那烧屯。


其实,那烧生产队原属者苗公社渭龙大队,1984年机构改革时与本大队的另3个生产队一起划归新建的福达瑶族乡。2005年田林县部分乡镇合并,其中福达瑶族乡与八渡瑶族乡合并,名称沿用八渡瑶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设在福达。


田林县壮族群众“七月十四”的节日美食,主要有饵馍粑和自榨米粉。节日肉食,主要是鸭、牛肉,鸭汤或牛骨头汤是煮自榨米粉常用而鲜美的汤料。


饵馍粑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再沥去水,加糖捣拌成甜味,用芭蕉叶包,每片叶取20公分宽,放两团糍粑,卷起来,然后放到蒸笼中蒸熟。也有放馅的,多以葱头(捣碎)肥肉(切成肉粒)煮熟,芝麻(焙香)花生(捣碎)等拌在一起做馅。 


自榨米粉在选料上多以陈年谷子碾出的大米,这样做出来的米粉高产、耐煮,有韧性。一般农历七月十二主妇会把浸泡几天的大米打捞上来用清水冲洗,然后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装入自制的白色土布袋里挂在柱子上沥水。到农历七月十三一早,就把沥水半干的米浆倒到簸箕里,和成一个扁圆的大米团,再放到烧开了水的大锅里煮。待米团外层熟有一公分厚,就把它捞出来,再拿到石臼里舂,将其舂成面糊。最后将面糊装入榨具,把布口合起来,用力旋转挤压,细长匀称的米粉就落入烧开了水的大锅里,待米粉熟透漂浮上来就打捞备食。


记得实行生产责任制前,我的老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早上都会宰牛。一般选用一头又大又肥的牯牛牵到隐蔽的深沟里宰杀,虽说耕牛不少,但上级保护耕牛的要求非常严格。杀牛后,从精肉到下水、骨头,都是以户为单位等份分配。回到家,家家户户便架起大铁锅,放入清水和各种佐料,用柴火将大块的骨头慢慢熬煮。待到骨头里的肉煮烂时,再把骨头捞出来,把自榨米粉放入热汤锅里上桌食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再也没有集体宰牛之事。


因为那个年代只有节日杀鸡宰鸭才能吃到肉,能吃到香喷喷的肥肉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于是节前各家各户都选取大个的清水鸭,给它灌以炒熟或煮熟的玉米,然后关到笼子里,半个月左右就会达到育肥的目的。用育肥熬出来的鸭汤煮成的自榨米粉,又是另一番风味。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各种肉类、鱼类和食品充斥市场,想吃什么随时可以到市场购买,有人形容说“这个年代,餐餐都像过节那样”。节日里群众餐桌上的肉食、鱼类、美食已今非昔比,非常丰富,但节日的氛围依旧。


“七月十四”是个小团圆的节日,一般出门在外工作或经商较近,能回家的都要回家过节团聚。


据我所知,今年过8月7日这个“七月十四”的,不止者苗乡的群众。9月5日的“七月十四”,我打电话给嫁到旧州镇现在在县城做服装生意的外甥女:“你们不回旧州过‘七月十四’吧?如果不去,晚上就带外甥婿和孩子们一起来舅舅家吃饭。”


外甥女在电话中笑着回话说:“舅舅,旧州和者苗一样,已在上个月过‘七月十四’了,不过这个‘七月十四’我们还是照样过。如果今晚没有亲戚一起来我们家过节吃饭,我们就过您那里去。”


据说,田林县的汉族群众,一般过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但也不尽然,在我楼下的老朱,农历七月十三这晚就过节了,还请在县城的兄弟姐妹到家里一起过节。


老朱的老家在浪平镇,与利周瑶族乡相邻,是不是受利周壮族群众过节习惯的影响?我没有考证。


在田林县,壮族群众习惯于叫中元节为“七月十四”,既指节日名称,又指节日时间,因为中元节的核心是“七月十四”——尽管有的乡镇从农历七月十二就开始过节,甚至延续到农历七月十六,但农历七月十四这天是最隆重的;再就是中元节和春节、“三月三”一样,都要祭祖,大同小异的是中元节祭祖在早上,春节、“三月三”祭祖在晚上,它们都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意义,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都是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孝敬、思念之情。


这就是田林县各地壮族群众过中元节(“七月十四”)最大的两个共同点。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上一篇: 看客

下一篇: 七律·伤心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