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四川火锅与东北乱炖赋。(散文)

作者:阿丘哥哥 阅读:20 次更新:2025-09-02 举报

 四川火东北乱炖(散文)

邱晓辉

 

东北乱炖四川锅,秋日晚餐色香味多。 土豆粉条融厚味,青椒肉片泛香波。 锅中故事千秋韵,碗里风情万里歌。 此际围炉同把盏,人间烟火乐如何。 

东北乱炖四川锅,秋日晚餐色香味多。 白菜粉条添暖意,红椒豆豉映秋波。 佳肴每惹诗心醉,美酒频催意气和。 且喜良辰同聚首,灯前笑语舞婆娑。 

 

魅力火锅

我们国家不仅是文化大国,还是美食大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往往能感受到美食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颗颗闪耀的文化明星。

走进美丽四川,亲近魅力火锅。

一到晚上,四川的大街小巷就飘起香辣的味道,丝丝缕缕,诱惑着你的嗅觉,搅动着你的味觉,拉扯着你前进的脚步。让人禁不住走进一家火锅店,点上一锅来慢慢品尝。这便是火锅的神奇,火锅的魅力。

四川火锅的味道可以说是天下一绝,汇集香、麻、辣、烫。仅仅闻一闻,那火辣辣的香味就可以让人汗流浃背,感到全身的放松。如果再吃上一口,那更是全身舒爽,让人飘飘欲仙。酸的,辣的、微甜的、清香味的……火锅的味道变化多端,应有尽有,吃一口,仿佛品到了人生百味。

在品尝那独特的辣味时,我恍然大悟,四川火锅的魅力不仅在他那神奇的味道里,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火锅中蕴含那种坚韧不屈、满腔热血的精神。它把四川人泼辣、豪爽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四川以食会友,聚集天下名流。

火锅是麻辣的,在它那麻辣中隐藏的却是满腔热血,无所畏惧。正是这味道让人见识到了混世魔王程咬金的英雄风采,他力大无穷,为唐太宗李世民打下半壁江山;让人见识到了东坡先生苏轼的文人风采,他豪迈不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让人见识到了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的元帅风采,他无所畏惧,为国家、民族赴汤蹈火……热血为民、豪迈勇猛、一往无前这不正是四川火锅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吗?

四川的火锅,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泼辣、豪迈、奔放、坚韧、奉献。它们永远奔腾在四川人的血脉之中,不仅给食客留下味觉盛宴,还在美食中传承了传统文化,这就是火锅的魅力。

 

秋日晚餐的南北风味

一锅炖菜,一口火锅,南北风味在秋日的餐桌上交融,升腾起人间最朴实的温暖。

深秋的傍晚,凉风渐起,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餐桌上。厨房里,两个锅子正咕嘟作响——一边是东北乱炖,粗犷豪迈;一边是四川火锅,麻辣鲜香。两种截然不同的烹饪方式,却在同样的热气腾腾中,诠释着中国人对温暖的共同渴望。

01 东北乱炖,一锅融汇的乡愁

我的故乡在吉林四平,那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冬天漫长而寒冷。记忆中,故乡冬季的炊烟里总有“东北乱炖”的味道,虽然离开家乡多年,可每当秋日来临,那味道就会萦绕在我的心中,久久不会散去。

​​乱炖,又名丰收菜​​,素有大杂烩之意。它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蘑菇、白菜等蔬菜,配以葱、姜、蒜、花椒、桂皮、酱油、盐等调料,与猪肉、牛肉等一同炖熟即成。

做这道菜不需要什么精湛的厨艺,叶子菜洗净后要用手撕,胡萝卜、玉米、茄子等则要用手掰。这样不仅容易进味,还不破坏菜的营养。肉也要切成大块,所有食材一起扔进锅里,架上火咕嘟咕嘟就开炖。

家乡人做“东北乱炖”的锅不拘一格,有铁锅、铝锅、铜锅、瓦锅、砂锅。盛菜从来不用精致的器皿,一般都是粗瓷大碗,透着东北人的豪爽和朴实。

吃“东北乱炖”吃的是气氛。大碗吃菜,大口喝酒,一桌人围着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炖菜,举杯挥箸,吃到酣快时即使站起来,一只脚踏上凳子,一手举着酒杯,一手忙着夹菜,开怀大笑也没有人说你不文明。

02 四川火锅,一锅煮沸的生活

如果说东北乱炖是豪迈的集体舞,​​四川火锅则是热烈的交响乐​​。红油翻滚,辣椒和花椒在锅中起伏,散发出诱人的麻辣香气,令人垂涎三尺。

吃火锅讲究边煮边吃,待汤底沸腾后,先将肉片放入锅中。薄薄的羊肉鲜嫩多汁,在香浓可口的滚汤中轻轻一涮,蘸上调料,入口便是汁水在舌尖流淌、跳跃,令人味无穷。接着是各式丸子登场。鱼丸、虾滑、牛肉丸在锅中沉浮,待它们浮起时便是煮熟了的信号。尤其是虾滑,把竹筒中的虾糊用勺子揉成团,再放入锅中,能闻到一阵海虾特有的鲜香味。

​​蔬菜更是火锅中必不可少的点缀​​。绿油油的青菜、细嫩的金针菇、雪白的豆腐、娃娃菜陆续下锅,在麻辣的汤底中涮煮后,既保留了本身的清甜,又带上了锅底的鲜美,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火锅的真谛在于分享。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其乐融融地谈论着身边的趣事,锅中的汤咕嘟咕嘟地欢唱,扑鼻的香气悄悄地弥漫在整个房间。

03 南北风味,交融的秋日晚餐

秋日的晚餐,我将南北两种风味同时请上了餐桌。一边是粗犷浑厚的东北乱炖,一边是麻辣鲜香的四川火锅,看似不相容,却在这微凉的秋夜里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乱炖像北方的汉子​​,豪爽实在。所有食材在锅中经过火的洗礼,不同的东西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不讲究精细,却自有一种包容万象的气度。

​​火锅则如川地的女子​​,热情泼辣。红油滚滚,椒香四溢,每一种食材都在锅中获得重生,保留了本身的特点,又融入了锅底的复合味道。吃起来大汗淋漓,一股辣味仿佛一团烈火从嘴里蔓延,喉咙舌头都火辣辣的,真是舒服。

有人说,吃火锅如同把人生都走过一遍,从最初的平静,到大火沸腾,再到小火焖煮,最后归平静,与人生起伏、平淡、波澜是一样的。

而乱炖则更像一种生活哲学:无论什么食材只要能吃就可以扔进一个锅里炖,经过火的洗礼,不同的东西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4 饮食人间,温暖的终极意义

窗外,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屋内,两种热气腾腾的锅子散发着温暖的光泽,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最原始的渴望。

​​饮食即文化​​,家乡人性格中的豁达、热情、包容都完美地体现在了这一锅乱炖之中。而火锅则汇聚了四川人的热情与豁达,在麻辣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天寒露重,冬日绵长,再厚实的棉衣也抵不过一顿火锅来得实在。煮一锅沸水,备几样简单的食材,就是一顿丰盛的晚餐——火锅,寒冷冬日里最简单朴实也最温暖的存在

吃着火锅,整个世界仿佛就只剩下自己,和这一锅美味的汤料。埋头苦吃,吃的满头大汗,身子吃的暖暖的,心里更是温暖。

而乱炖则带着故乡的记忆,带着父亲用搪瓷脸盆当锅的特殊岁月记忆,带着东北人猫冬的集体忆,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乡愁的载体。

晚餐后,锅中的汤汁仍在微微沸腾,似在诉说未尽的故事。东北乱炖的醇厚与四川火锅的麻辣,在胃里交融成一股暖流,抵御着窗外渐深的秋寒。

桌上的粗瓷大碗还留着乱炖的余香,火锅的红油渐渐凝固如琥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这南北风味的交融中,我尝到了整个秋天的温暖

 

“乱炖”出来的美味

“乱炖”的妙,在于一个“乱”字。它不精致,却不意味着不精彩。

昨夜刚落了一场雨,我在一户农家隔着石头做的房子里,都能听到外面竹笋的拔节声。

翌日清晨,跟房东要了钁头,我赤脚走进竹林,去找那种刚冒出尖尖儿的笋。然后,把挖到的笋尖剥除笋衣,与五花肉一通“乱炖”。

地锅下的柴火嘶嘶作响,釜内咕嘟而鸣,笋子的鲜,五花肉的香,顺着玉蜀黍秸秆做成的盖子边沿挤出来,闻着就想流口水。

这通“乱炖”其实没有别的,仅加了些葱姜和大茴。用粗糙的碗筷,就着糙米吃这道菜,竟比平日里兴致高出好多。

记得有一次去某地采风,我们一行人误入芦苇荡,正是初秋时节,便顺手采了两根雪似的莲藕。摸出芦苇荡时已是暮色四合,我们在镇上找了家馆子,请大厨把那莲藕与排骨一起炖了。

喝着小酒,夹一筷子莲藕排骨“乱炖”,白日里的慌张和焦灼荡然无存。到宾馆里洗过澡倒头睡去,耳畔还旋着桨声和水鸟的鸣唱。

二爷也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少有吃食,于是便和伙伴们一起去村前的小水塘里摸泥鳅。

他们先把水一桶桶拎出来,剩下一塘淤泥时再下手去摸。有时摸到一团肉乎乎的东西,大喜过望,拉出来方知是水蛇;还有摸到蛤蟆或者摸出了谁家扔掉的农具,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兴致。

摸上半天,有了半桶泥鳅,便了家;烧一锅开水,去了泥鳅的腥气,让曾祖母和着地锅豆腐一起炖了。二爷说,那次“乱炖”,是他生平吃到的最难忘的美味。

“乱炖”现在已是一道特色的东北菜,即把时蔬、肉、豆制品等炖在一口大地锅里,众多菜肉香气融于一锅,其味足够厚实,不仅冲击味蕾,还能一口一口不觉间就俘虏了你的胃。 

读过一个典故,苏轼在其最落魄时,找来一只陶罐,用山泉水洗净蔬菜,“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也算是一锅“乱炖”了。

并有《菜羹赋》:“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爨铏锜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适汤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

没有大鱼大肉,仅幽泉炖时蔬,以瓦罐煮而食,苦中之乐,虽简极美。

不禁想到,若一个集体或单位,各种脾性的人聚集一起,共同做一番美好事业,也不失为另一种“乱炖”吧?

 

秋日晚餐的味觉记忆

一锅乱炖热气腾腾,红绿相间的锅肉在盘中绽放,秋日的晚餐桌上,东北与四川在此奇妙相遇。

深秋傍晚,凉风渐起,厨房飘出的蒸汽在玻璃窗上凝结成水珠。东北乱炖的醇厚香气与四川锅肉的辛辣诱惑在空气中交织,仿佛上演着一场跨越千里的味觉对话。

01 炖与炒,北与南的烹饪哲学

东北乱炖的“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食材的多样与随意。土豆、茄子、豆角、玉米、南瓜、五花肉……这些看似不搭界的食材,在东北人的巧手下被巧妙地融合。

铁锅炖煮的过程中,火候的掌控尤为重要。每种食材都保留着自己的独特风味,却又在长时间的炖煮中相互渗透,彼此成就。

四川锅肉则讲究“锅”二字。所谓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食材先煮后炒,两次入锅。锅肉在川菜中地位重要,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

这道菜起源于四川农村地区,古代时期称作油爆锅。其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

02 食材与风土的深度联结

东北黑土地是​​最肥沃的土壤​​,有“一两土二两油”之说。它涵养亿万年,而开发不过300多年,生长出的粮食菜蔬瓜果自与别处不同。

东北乱炖的食材大多易得,烹饪过程也不复杂。炖菜之中必有一味食材为“中心思想”,其他众味都是配菜,辅佐“主题”,这“主题”通常都是荤菜。

四川锅肉的主要原料则有猪后臀肉(二刀肉)、青椒、蒜苗等。汉中的锅肉,最佳是蒜苗、仔姜、青椒做“翘头”,佐以郫县豆瓣、城固豆豉。

​​豆瓣酱是锅肉的灵魂​​,必备佐料。最好选用四川郫县产的,味道更正宗。

03 舌尖上的感官之旅

品尝东北乱炖,第一口是五花肉的醇厚,第二口是豆角的清甜,接着是土豆的绵软和茄子的入味。每一种食材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却又和谐共处。

锅肉则是​​色香味的极致体验​​。肥瘦相连的肉片金黄透亮,蒜苗青白分明,入口咸香微辣,肥而不腻。一口咬下,浓郁的酱香在舌尖绽放,让人味无穷。

锅肉的口感层次丰富:先是豆瓣酱的咸香,接着是肉片的干香,然后是蒜苗的清香,最后是微微的麻和辣。

东北乱炖则更像是一首味道的交响乐,各种食材的味道在炖煮中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复合型的鲜美。

04 超越食物的情感联结

在东北,乱炖不仅仅是一种烹饪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几乎都能见到那口大铁锅,它见证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家人围坐一起,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于许多远离家乡的东北人来说,东北乱炖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每当冬日来临,寒风凛冽,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中那锅热气腾腾的乱炖。

锅肉也承载着四川人的情感记忆。在四川(包括汉中地区),锅肉是传统菜式中家常菜肴的代表菜之一,大部分家庭都能制作。

​​每家制作出的味道都不相同​​,“家常”顾名思义,“调料家家常有之意,”故每一家制作出的味道都不相同,这一特性,也是赋予了锅肉这道菜独特的魅力。

05 秋日晚餐的和谐共鸣

秋日的晚餐桌上,一锅东北乱炖和一盘四川锅肉并置,竟产生了奇妙的和谐。​​两种不同的烹饪哲学​​在此对话:一个是包容多样的“炖”,一个是精益求精的“炒”。

东北乱炖体现的是“食无定法,适口者珍”的理念,符合东北风格。它更像散文的“形散神聚”,乱的是形,聚的是真味。

锅肉则体现了川菜对味觉极致的追求,被称为川菜之首。它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是下饭菜之首选。

这两种菜肴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它们超越了单纯的营养需求,成为文化传承和情感联结的载体。

窗外秋风渐起,室内温暖如春。

东北乱炖在铁锅中咕嘟作响,四川锅肉在白瓷盘中晶莹剔透。​​五花肉的醇厚与豆瓣酱的香辣​​在空气中交织,仿佛东北的黑土地与四川的红盆地在此相遇。

食物超越了味觉的享受,成为记忆的载体。东北乱炖炖出了家的味道,炖出了东北人的热情与淳朴。锅肉则炒出了四川人的精益求精,对味觉极致的追求。

在这秋日的晚餐桌上,两种不同的烹饪哲学和谐共存,共同诉说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秋日晚餐的色香味:东北乱炖与四川锅肉

美食是故乡的密码,解锁深藏的乡愁

秋意渐浓,凉风习习,厨房里飘出的热气成了夜晚最温暖的慰藉。在这收获的季节,东北乱炖与四川锅肉这两道风格迥异却同样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与融合。

东北乱炖:一锅煮尽人间暖

东北乱炖,看似“乱”却暗藏章法。其精髓在于“炖”,各种食材在慢火中相互交融,成就了一锅丰富多彩的滋味。

​​食材的狂欢​​:土豆、茄子、豆角、玉米、南瓜、五花肉……这些看似不搭界的食材,在东北人的巧手下和谐共处。 娇嫩的豆角、新鲜的土豆、色泽诱人的茄子,与鲜美的排骨混合在一起,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

​​烹饪的智慧​​:热锅凉油,放入腌制好的五花肉块,煎至两面微黄。加入大葱段、姜片、蒜瓣和干辣椒、花椒,翻炒出香味。倒入适量生抽、老抽,为菜品增色。翻炒均匀后,加入足够的清水,慢炖约半小时。接着依次加入豆角、土豆和茄子,最后放入青椒。

火候的掌握是关键,需要耐心与细心,正如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千滚豆腐,万滚鱼,炖的时间越长,滋味越足。

​​家的味道​​:当一锅乱炖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气弥漫整个屋子时,那份从心底涌起的幸福感,是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的。它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滋养了心灵,让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通过这一锅乱炖,找到家的感觉。

四川锅肉:二次烹调的艺术

锅肉,川菜之首,其妙在于“锅”二字——​​再次烹调的智慧​​

​​精选食材​​锅肉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猪后臀肉(二刀肉)、青椒、蒜苗等。 正宗的锅肉,应该用香蒜苗作配料,夏秋时节,又细又长的蒜苗上市了,正是吃锅肉的好时候。

​​独特工艺​​:带皮五花肉冷水下锅,加入姜片、葱结、料酒,烧开,将五花肉煮至6成熟取出,洗去浮沫,适当冷却后切成薄片备用。 所谓“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是指食材先煮后炒,两次入锅。

热锅中油到四成温烫,就可放肉煎熬。慢慢煸炒至肉片卷起,此时五花肉自身会炒出许多油。 将肉拨到锅一边,下入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这豆瓣酱是这道菜的​​灵魂必备佐料​​。 再加入豆豉、甜面酱,炒出香味,与五花肉翻炒均匀。最后加入青蒜,炒至断生即可。

​​味觉的盛宴​​锅肉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 它是下饭菜中大部分人会选的菜,色香味俱全,颜色养眼。 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可以起到补铁的作用,能够预防贫血。 青蒜的辣味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辣素,这种辣素具有醒脾气、消积食的作用。

南北双味,秋夜共赏

东北乱炖与四川锅肉,一炖一炒,一北一南,看似截然不同,却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因地制宜,创新融合​​

乱炖的“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食材的多样与随意,体现了东北人性格中的直率与包容。 锅肉的“”则展现了烹饪技艺的精巧与变化,体现了四川人对滋味的极致追求。

在微凉的秋夜,一锅热气腾腾的东北乱炖,足以温暖身心;一盘香气四溢的四川锅肉,便能唤醒味蕾。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渴望,更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对故乡的忆。

餐桌上,一炖一炒,一北一南,交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画卷。在这秋日的夜晚,让我们细细品味这色香味俱全的晚餐,感受美食带来的温暖与满足。

美食终究是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记忆与温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通过熟悉的味道,找到归家的路。

 

这正是:

秋意渐浓风习习,厨房热气暖心扉。 乱炖东北融千味,锅川香绽彩晖。 土豆茄瓜同梦绕,五花青蒜共情依。 此餐恰似家音唤,游子归心已欲飞。

凉夜秋深韵味长,厨间香溢暖心房。 东北炖里乾坤大,川蜀锅岁月藏。 豆角缠绵思旧梦,青椒缱绻念家乡。 佳肴一碗情难尽,醉了人间烟火肠。 

 

作者简介:

邱晓辉,本名邱瑞辉(邱氏族谱上亦是如此书写),曾用名:邱国辉。字文长,号天成。当代非著名诗人,旅行家、美食家。图书馆学研究学者。男,生于一九六〇年,江苏省徐州市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教授)。研究领域: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新闻与传媒;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高等教育;地方政务信息公开;书目参考咨询。

                                                                                                 

上一篇: 朱鹳的故事 (民间动物童话)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