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于苦难中照见生命最初的光 ——评余华《活着》

作者:吴柳杉 阅读:9 次更新:2025-08-28 举报

  在当代文学的星图里,余华的《活着》始终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子。1992年,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隘口,改革开放的浪潮翻卷着新旧交替的日历,文学从先锋探索转向对普通人生活的凝视。余华以笔为犁,深耕出《活着》这部生命史诗,用一个人一生的苦难,来见证一个时代的沧桑;用一个人的坚守,照见人性最本真的光。

  一、命运的绞索:一场没有尽头的磨难马拉松

  福贵的一生,是被命运的绞索越勒越紧的一生。他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含着金汤匙出生,却因嗜赌如命,把家产输得精光。老父亲连气带愧,在粪缸边含恨而终;母亲积郁成疾,没等他从壮丁营回来就永远的闭上了眼。从养尊处优的少爷跌落到赤贫的佃农,这只不过是苦难的开始。

  被抓壮丁的日子里,他像只被踩在脚下的蚂蚁,在枪林弹雨里捡回一条命,却换来女儿凤霞的聋哑;好不容易熬到新中国成立,儿子有庆却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抽干了最后一滴血后,失血致死;女儿凤霞刚尝到婚姻的甜,就因难产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家珍熬了一辈子苦,最后也倒在他怀里撒手人寰;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竟因吃多了豆子撑死……福贵的亲人,像秋天的落叶,一片接一片落下飘走,最后只剩他和一头老牛,在田埂上慢慢走。

  余华写福贵的苦难,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撕开生活的外壳:从物质的赤贫到精神的荒芜,从亲情的失去到孤独的吞噬,每一次打击都精准地砸在人心最软的地方。他用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命运从不会因为你可怜就手下留情,它只会把你推到悬崖边,看你会不会掉下去——而福贵,就是那个在悬崖边抓着草根不肯松手的人。

  二、人性的火种:苦难里熬出来的暖

  就在这无边的苦难里,余华也给我们埋下了温暖的种子。那些藏在磨难里的人性之光,像寒夜里的烛火,虽微弱却温暖。

  家珍便是最亮最暖的那盏。她本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嫁进福贵家时,穿的是红绸裙,戴的是金镯子,却因福贵的赌瘾,一头扎进生活的烂泥里。福贵赌得倾家荡产,她没骂过一句,只是默默把家里的破衣裳补了又补;福贵被抓壮丁,她独自撑起家庭,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要抚养年幼的孩子,即便是带着两个孩子讨饭,也从没想过改嫁;直到临死前,她还拉着福贵的手说:“我走了,你要好好活着。”她对福贵的爱,是纯粹而无私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也正是她这样深情而坚韧的爱,成为支撑福贵活下去的勇气。

  女儿凤霞,她虽然聋哑,却每天早起割草喂羊,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儿子有庆,为了给妈妈补身体,偷偷把学校的馒头藏在怀里;女婿二喜,明知凤霞聋哑,还是用三轮车接她回家,把她当宝贝一样疼。这些普通人的善意,像寒冬里的暖炉,让福贵的苦难里有了一丝温度,也让读者在泪水中,尝到了一丝甜。

  三、活着的本真: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活着”本身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福贵的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生命的原初之门。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

  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失去了所有财产,却依然活着。每天带着老牛去耕田,嘴里念叨着家人的名字;偶尔坐在田埂上,晒着太阳,回忆过去的日子;甚至会对着老牛笑,说:“凤霞,你看,今天的天多蓝。”他的活着,是一种纯粹的活着,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他的活着,只是活着本身,像地里的庄稼,不管风吹雨打,都要往上长;像河里的水,不管遇到多少石头,都要往前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这种“活着”,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余华用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功名利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活着”本身,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还能回忆;只要活着,那些曾经爱过的人,就从来没走远。

  四、叙事的魔法:用平实的笔,写最锥心的痛

  余华的叙事,像一把温柔的刀。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彻情感,也没有用刻意的情节制造冲突,只是用白描的笔,把福贵的一生像翻开日记本一样,一页页翻给你看。

  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让福贵自己讲故事。“我”的声音里,有对过去的悔,有对亲人的念,有对生活的悟。这种叙事方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读者的心扉,让我们跟着福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那些磨难。

  在写有庆之死时,他没有写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是写:“我抱着有庆,他的身体还是热的,可心跳已经没了。”简单的一句话,却像一把刀,扎进读者心里;写凤霞难产,他写:“二喜跪在地上,抱着凤霞的尸体,喊着‘凤霞,凤霞’,声音像被掐住的喉咙。”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把富贵、二喜内心的痛苦、无助、绝望甚至对于死亡的麻木作为留白,让读者在脑海里想象,让读者的心痛得发抖。

  这种平实的叙事,比任何煽情都更有力量。它让我们相信,福贵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就像是我们亲眼看见,在眼前发生的某个人,某件事,某段经历。

  五、时代的镜子:一个人的苦难,一个民族的记忆

  福贵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经历了民国末年的混乱,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经历了大跃进的狂热,经历了文革的动荡。每个时期的社会变革都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土地改革时期,福贵家的土地被没收,他从地主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农民,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吃大锅饭,他跟着大家去炼钢铁,把家里的锅都砸了,最后换来的是饥饿,这些情节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发展的曲折;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冲击,战友春生在这一时期遭到批斗,最终不堪重负跳河自杀,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破坏。这些历史的片段,都藏在福贵的故事里。

  余华用“以个人照见时代”的写法,让《活着》超越了个人悲剧,成为一部浓缩的社会史。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命运,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它让我们思考,时代的变迁,究竟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

  结语:活着,就是最伟大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活着》,就是用福贵的一生,写尽了这种英雄主义。它不是惊天地的壮举,只是在苦难里咬着牙活下去,在绝望里守住心里的那点暖;它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只是在失去所有之后,依然对着太阳微笑,依然对着老牛说话,依然相信,明天的天会更蓝。

  福贵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当生活给你耳光时,你会不会像福贵一样,捂着脸,却依然笑着往前走?当你失去所有时,你会不会像福贵一样,守住心里的那点暖,依然活着?

  《活着》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逃避苦难,而是如何在苦难里活下去。因为,活着,就是生命最本真的光;活着,就是最伟大的胜利。

  就像福贵最后说的:“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因为我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能活下去。”这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每个读者心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想起福贵的样子,想起那头老牛,想起田埂上的风。然后,咬着牙,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活着》的力量。它用一个人一生的苦难,写尽了生命的坚韧;用一个人一生的坚守,照见了人性的光辉。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你多少苦难,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未来。

  而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