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人民经济,可以推翻新三座大山

作者:崔士忠 阅读:996 次更新:2021-07-29 举报

人民经济,可以推翻新三座大山

   -----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依靠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无法真正解决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中,政府原本想依靠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医疗和住房这所谓的“新三座大山”问题,就像四十多年前成功的依靠市场和资本(引进外资)解决了普遍贫困问题一样

但是由于资本的过度逐利性、商业化和短视化,与教育、医疗、住房所具有的长期社会属性不相匹配,所以暴露出了很多恶劣的问题。如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形成阶级固化;医疗市场化导致过度治疗,医患矛盾严重,群众看不起病;房产资本化,导致房炒不住,房价越来越高,百姓买不起房。

当问题逐渐暴露后,高层就开启了一个看似强硬的去资本化过程。但是这样的去资本化,在这三大领域与国际资本市场关联非常密切的背景下(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有大量的教育和医疗公司,而房地产公司有巨大的外债),所造成的中概股和中资美元债的巨大价值重估,或者说是价值塌陷,可能会加速中国经济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脱钩。

站在一个国家层面,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普遍贫困问题解决完之后,下一个一百年要做什么?共同富裕,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这是国家的大战略,这是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方式及经济社会运行模式要看的第一趋势。

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组合耐人寻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权重可以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本意是想通过市场经济解决增量做大的问题,然后通过社会主义解决存量分配的问题。可以说,在整个政策设计的逻辑主线里,现在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组合权重进行调整的时候了。

是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这要看最终的目的,是效率还是公平,是鼓励先富还是抑制后富,或者是共同富裕

现在回头来看,党的十八大是市场经济话语权的最高峰;自十九大后,高层的话语体系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做宏观的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当下,在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以后,下一步就需要解决相对的贫富差距问题,还有一系列民生问题。这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处必然做出的选择。去资本化可能是第一步,然后重新考虑可市场化的边界,或者全部国有化,回到大一统的模式。

对于教育、医疗、养老这新三座大山,国家本来是想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尤其是十八大,将市场经济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十年的实践证明,单靠市场和私人资本无法解决新三座大山问题。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回到社会主义寻找方法,这是国家意志本能的政策反应:市场经济负责效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主义负责公平,受教育、被医治、有容身之处,这体现的是一种公平人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四十多年来就是这样在融合和冲突的矛盾关系中前行,显示出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另一种韧性和张力。恰恰就是这种张力,成就了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成果。

然而,如果这个韧性空间和张力一旦消失,就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制度内卷”和历史回潮。这个不宜盲目论断,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进行人民经济的研究。因为将来很多问题,全球的,国内的很多问题,包括健康、环保、气候、社会稳定等很多严重问题,都不是单纯的经济和商业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公共部门,也不能单靠商业企业,应该有一个“第三条道路”---人民经济道路。这条道路是超越传统经济学思想认知的,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学,都很难做出解释,前者要否定理性人自利的基本假设,后者要颠覆“计划委员会”的计算模型。做到这两点都很难,都是对“致命的自负”的破执。

然而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无法单纯的用市场经济,用“一包就灵”的方式解决。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它们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或者说公私混合品,其供需体系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难题。即使是建立“市场经济+社保体系”多年的看似比较“完美”的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做法也广受诟病。比如美国的医疗体系,几乎也处于一个无解的状态,无论是采取全民医保还是发展私人医疗产业,都无法解决问题,一直是众矢之的并倍受诟病。这种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业属性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灰色地带的存在,既无法完全依靠政府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解决,又无法完全采用市场经济通过商业利益的无形之手解决,这些给了经济学、政策科学一个极大的棘手问题。只有用全新的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方式、经济运行模式--人民经济来解决。

在十几年前,中国政府希望引导私人资本进入(主要是教育和医疗),通过改善和扩大供给以解决新社会的“三座大山”问题。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三大民生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明显的解决,而且还进入一种“内卷”状态。中小学生在各种校外辅导班的重压下不堪重负,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房地产不仅没有房住不炒,一些金融资本(炒房团)反而在房炒不住,一线城市的房产成为了金融衍生品的标的资产......

中国经济发展了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做法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解决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计划经济是供给不足,市场经济是需求不足。市场化的前三十年,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改革初期我们常说的就是“一包就灵”,只要明确责权利,尤其是最大化的缩小最小利润核算单位,中国人在金钱的驱使下,会激发出无穷的积极性,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最小的独立核算单位,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导致了全社会的道德崩溃和信仰沦丧

现在政策层的态度大转向,估计是认为在这三大领域采取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方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可能犯了“路线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社会主义还是靠市场经济?顶层设计者可能正在重新考虑。但是,这么大的政策急转弯,造成的后果也需要高层去掂量。这些后果包括:

1,数以亿计的人口就业问题。

2,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尤其是全球资本市场对中概股,对中资美元债的预期和信用评级。将来吸引外资可能是个大问题。

3,重新回到完全靠国有体制和社会主义的模式,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能跟得上吗?国有体制的腐败问题、效率低下问题如何解决?当然,除非高层不在乎效率,只在乎公平。但是没有效率,何来真正的公平。

4,资本受到伤害,从此可能对政策失去信任。过剩的资本为了躲避政策风险,逐渐从实体经济领域退出,到二级市场追求交易性和流动性强的机会。

5,社会仍然有对私立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也有对高端住房的需求,这些需求还是得靠私人资本来满足。

因此,简单的去资本化,政策的急转弯,造成的冲击非常大,可能只会解决一些短期问题,长期的根源问题还在那,最终靠什么来解决?人民经济和幸福航母。

当初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依靠的是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货币化,采用的是市场经济方式,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可以说在缓释供给压力层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问题暴露的开始越来越多。那么究竟是市场化过度还是市场化不足呢?市场自由主义的拥趸者当然认为是市场化不足,政府干预的过多。这个认识并不全对,而且带有极强的形而上学色彩(市场化不足可以用来解释一切问题,但是完全的市场化存在吗)。

因为这三个领域从技术属性上都是很难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它们本质上是一个混合属性的社会产品,供给机构的形态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企业。在这个时候,学者们应该摈弃对市场经济的过度迷恋情结,更不能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致命自负,而是需要客观认识到现实的种种约束,从第三条道路人民经济模式出发,从社会企业的本质研究和政策科学的机制设计中寻找答案。

对于这些领域的私人资本,去资本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其置于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法治和行业自律及整个社会道德认知的提高去解决。这一切,都需要人民经济学及其践行平台幸福航母

  作者:崔士忠  2021729

补充阅读:幸福航母,好大一条船

——自南湖红船而来,向着共产主义而去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1-7-26/1918038.aspx 

贪婪与文明的竞争,资本与人民的较量

   ----人民经济必然代替市场经济,因为人民必胜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1-7-24/1917851.aspx 

人民经济,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幸福航母实现全民共同幸福,人民经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1-7-21/1917160.aspx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