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草人书法-64-论文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68 次更新:2024-02-27 举报

附五:小议论/ 我对“书法家”三个字的理解

【按:文系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参加首届书法教育刊授(楷书、行书班)结业论文。二年来,得到萧高洪、刘正成两位导师结对指导,收获不少。】

“书法家”这三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学书之人从学书到成书家历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于“书”:

书,即书写、写字,就是把古人的帖临好,老老实实地临临得形似,仅算是了些基础工夫。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迈上书法之道如果基础不扎实,想上书道是不可能的

虽然学书较早,启蒙老师是小学校长张教坚先生,先生曾赠我一本行书帖和一本古帖(文革期间能见到一本古帖实属不易,可惜古帖被我弄丢了,那本行书帖还在教育我好好练字。青年时,拜书法家潘知山先生为师,亲聆教诲,他教导的“要做到笔笔精到”这七个字,让我受益非浅。但我愚钝,仍无多大成就。现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和教训:一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读帖、临帖,执著地追求下去;二参加赛事少,出门交流不多,书界主流信息闭塞,眼界不开。——以上教训引以为戒。

但在这两年里,受到萧高洪刘正成两位导师的结对指导,给我指明了学书方向,得益颇,受益终身但愿自己能在今后的日子里有所成就,不负导师的教诲。

第二阶段,关于“法”:

法,即法度,法度是书法的根本。书法的根是“二王”,二王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而其余都是它的枝杈。学书之人如果不去找根,或者找不到根,闭起门户任笔为体、戏墨成趣,还以为自己是个性的创作(这是一种流弊),那就永远成不了气候。一句话,不老老实实坚持长期临古帖,写出来的字只能叫“毛笔字”,而不是书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叫“墨戏”,或者称“画字”,而不是艺术。

找到了“二王”的根,就是找到了中国书法的。这根脉里蕴含着传统书法的元素和养分,聚集着中国书法的经验和法度。这些经验和法度,可归纳理解为四大要素,即墨法、笔法、字法和章法。

“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要下工夫把“浓、淡、枯、湿”等墨态表现好,使书法墨态具有艺术性。

“笔法”,就是运笔的方法。要下工夫把古人的传统笔法,诸如“中侧锋、藏露锋、方圆笔、提按顿挫、迟速并行”等笔法运用好,做到笔笔有法度。

“字法”,就是字的结体法。字是一幅作品的单元,如果拿音乐作比喻,它犹如一首歌曲的音符,音符组合得好,歌就优美动听。平时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会感觉到音乐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音乐的优美就在于作曲家把音符组合得好书法也一样,书法就是要把字的线条组合好,用有质量的富有内涵和表现力的线条,去组合成富有艺术性的字。例如在结体上的疏密布置、线条上的粗细安排,等等,就是表现书法艺术性的一种技法。当然,不是说字字都得这样写。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的布局方法。章法不但跟字法的艺术表现理念和方法相通,而且还跟墨法和笔法相匹配。书法是由线条组成字,由字组成章,这个“章”是靠字与字的分布来完成的,分布好,如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等等就会彰显出艺术的魅力。当然,也不是说章章都得这样。

如果一幅作品合乎以上四大法度,也就是由有法度的墨态和线条,有疏密对比和正侧错落,以及有粗细互补和长短参差等艺术元素构成的作品,才具有书法艺术性学书之人到了这个阶段“上道”了。

第三阶段,关于“家”:

家,即个性,自成风格,有自己的面目,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书法创作者学书到了这个时候算是“书家”。

到了书家阶段,书法就可以不用刻意追求线条的形态与墨色,而是追求神韵和意味了。说不追求,不等于不要线条形态和墨色,而是说书家通过技法的运用,使这些书法艺术元素自然而然形成,不是刻意的,而是水到渠成的。在书法追求上,到了最高境界便是尚意重情了。

书法的神韵和意味的概念比较抽象,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也就是说只能去创作,去做、去体会。神韵,我的理解它是一种境界,是书家信手得来的、非刻意的,自然所成。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信手得来的,所以成为历史经典而怀素的“醉来信手二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学生:林初兴  学号:0525

记于1997年3月 再稿于2022年3月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