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故乡的童年记忆

作者:谢家俊 阅读:428 次更新:2023-02-24 举报

                        作者  谢家俊


        在城里住久了,常常怀念乡下儿时的家,怀念老家的味道,或许这就是所谓乡愁。这种思乡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愈发浓烈起来。

        我童年的家,地处当时的乐山县水口公社,水口因地处青衣江、大渡河、峨眉河、临江河一江三河交汇地带而得名。

        从过境水口的苏沙公路新一线一个涵洞处下个小坡,沿着一排茂盛浓荫的修竹往前走百十来米就到了我的家。

         记得家里有棵在我出生前就生长了多年的麻柳树,长得很粗、很直、很高。儿时被大人领着去苏稽赶场,在数公里开外的叫鸡毛店(地名)的地方,大人教我朝家的方向望去,看到簇簇竹林深处,有一棵树的树梢犹如鹤立鸡群般冒出竹林一大截伸向天空,我们家就在那棵最高的树子底下,最高的那棵树就是家里的麻柳树。当时我觉得很惊奇、很自豪,嘿,我家的麻柳树是全村、乃至全公社最高的树木,那么远都能看到!家里大人们也爱对苏稽方向的亲友说,站在鸡毛店看谢大村,看见那棵最高的树子巅巅(树梢)的地方就是我们家。

  老家的房子是木结构,呈“回”字形布局,大小十间屋(我出生之前垮掉了两间),中间合围着一个天井。夏天,如遇到连绵不断的大雨天,无法出门担水,家人就拿水桶在天井接屋檐水作为生活用水。屋檐水做出的饭菜有一股无法消除的淡淡的炊烟味道,但尚能接受。大雨封门时,家里时常改善伙食,其实就是接天井的屋檐水推豆花。豆花全靠石磨一点一点手工推磨,很是费时、费力。故有“杀牛等得,吃豆花等不得”的俗语。我图好玩,磨豆花时,我常当“飞蛾咡”——就是在大人旁边搭把手,辅助推动着磨架,转动磨子,白花花泡馍状的豆浆就不断从磨子流到磨盘里。此时的感受,真可谓累并快乐着。     

  家里还栽了好几棵果树,有两棵杏子树、四棵柚子树、两棵桃树,还有两棵枣树。除枣子树外,每棵树的果实口感都不一样。两棵杏子树是多年的老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像两把大伞撑在地里,每当春天开花时,煞是好看!两棵大杏树下种着随季节变化的绿色蔬菜,虽然被大树遮住了一部分阳光,使得蔬菜长得不太茂盛,但也能供一大家子一年的食用。果熟时,引来白头翁、画眉、麻雀等鸟儿偷食,这时奶奶卖力地移动着她那双小脚,边摇着赶鸡刷,边“哦嘘,哦嘘”地不断吆喝,直到赶走鸟儿。到了夏季,柚子花开的时节,柚子花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夜晚在院坝乘凉,香气更加浓郁,沁人心脾。

  有棵柚子树下是一片粑叶林,那是许多昆虫喜欢栖息的地方。天气晴朗的夜晚,灶鸡子(蟋蟀)们躲在粑叶丛里欢快地吟唱,皓月当空时,叫得尤欢。粑叶林里也是蛇的居所,经常看到靠近粑叶林的栅栏上有蛇蜕下的皮,每当不得不从那里走过时,心里不免充满恐惧。

          两棵枣树结的枣子味道不错,枣树树干不算粗,到了枣子成熟的时间,和弟弟妹妹们常常背着家里的大人,拿出吃奶的力气抱着枣树使劲地摇晃,那些熟透或快熟透的枣子,就会窸窸窣窣掉下来。摇上几个回合,就会有“不菲”的收获,然后几子妹赶快在大人没发现之前享用完“战果”。

          儿时还有一大乐趣,便是逮耗子(老鼠)。每当看见有耗子钻进天井的漏阴洞(排水的暗洞),大人就会叫上我,要我赶快去把天井外面的出水口堵上,大人把进水口堵住。然后人分两处,分别在漏阴洞进、出口操作:出口处的人用麻袋接上出口,接口不能留缝隙,进口处操作的人用较长的竹子做的晾衣杆伸进洞里,晾衣杆不断往里深入,关在洞里的耗子就会往出口方向跑。只要操作得当,最终耗子必然钻进出口的麻袋里。当耗子钻进麻袋时,马上收紧麻袋口,这下耗子就任随我们的摆布了。把麻袋收小,抓紧袋口使劲往天井的石板地面摔,几个回合下来,耗子已休克,再隔着麻袋用脚使劲踩踏袋子里的耗子,耗子不死才怪。随后,倒出耗子,剥皮、砍头、剁脚、去除内脏,洗净,抹盐,包上粑叶,放入做完饭或煮了猪食的余火里烘烤一定时间,烤熟后当零食分食。冬季里,家人把捉到的耗子做成腊肉来吃。没吃过耗子肉的人是无法体验耗子肉的美味的。那叫一个香!                

  那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不管是学校组织的写观后感的室内电影,还是露天的“坝坝”电影。室内电影是到乐山城的电影院观看。看电影的头天晚上会兴奋得睡不好觉。电影一般安排在上午放映,从水口出发到乐山城,全程步行。为了不误时间,天不亮,吃过家里人弄的早饭,邀约上班里的小伙伴,举着火把或电筒等照明工具,朝乐山城走去。从矮桥咡开始,要过三道河,草鞋渡是第三道河,到这道河时,天才放亮。过了这道河,算是踏入了乐山地界,到这里行程过半。此时忘记了疲惫,心情开始激动起来,加快步伐继续朝城里走去。城里看过的电影有《烈火中永生》、《黄河少年》、《闪闪的红星》、《园丁之歌》,这都是语文老师布置要写观后感的电影。小时后作文写得不错,我的观后感作文也常常被老师抽出来在班上念。看得最多的还是“坝坝”电影,不管放电影的地方有多远,只要能走得去,就一定会去。当听说哪里当天晚上放电影,傍晚便早早洗完脚或洗完澡,一溜烟就跑了去,也不管家人同意不同意,常常是“先斩后奏”。如果家人实在强行不让去,那是一件非常郁闷和痛苦的事,一晚上闷闷不乐,睡不好觉。因是小孩,为便于观看,电影放映前,常常会去抢占有利位置,一般是搬个大石头放在放映场地,然后人坐在上面,耐心地等待电影开映。遇到去迟了,实在找不到位子时,便会跑到荧幕反面,站着把电影看完。

        童年还有一大嗜好,就是喜欢听邻居长辈讲鬼怪故事——尽管每次过后心里会后悔。酷暑难耐的日子里,晚上睡得很晚,当有月光或满天星宿的夜晚,自己常和村里要好的小孩一起串邻居家门。邻居长辈忙完家里的活,如有时间便会恶作剧地逗小孩玩,问大家喜不喜欢听故事,大家都异口同声说喜欢,喜欢。结果讲的都是鬼怪之类的东西,什么绿毛红头发啦、青面獠牙啦、没有下巴啦,尽管心里很害怕,但又想听,充满好奇,要求大人继续讲下去。直到听到家长喊回家了,才不舍地打算离开。这时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故事情节里,脑子里不断浮现故事中的鬼怪模样,被吓得不轻,非常害怕回家途中遇到鬼怪,只好硬着头皮,目不斜视地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口气跑回家里,到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童年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那就是关于我的二爸。每到新年除夕晚上,二爸就会把他用竹子制作的圆锥形的、已干得起缝的号拿出来,灌几次水,对着河对岸使劲吹,憋足一口气吹奏出24个“呜嘟嘟—呜嘟嘟嘟—呜嘟嘟嘟嘟……”单调而响亮的音节,虽满脸涨得通红、青筋鼓胀,但乐此不疲。声音从老家茂密的竹林中传向对岸,在宁静的平原村庄夜晚,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在二爸吹奏过程歇憩时,我向二爸提出让自己也吹吹试试,二爸很干脆,随即把号筒递给我,并教我如何把号、怎么吹。我好不容易把号筒端起来,做出朝向天空45度角的位置,使出吃奶的力气,再怎么吹,也吹不出那“ 呜嘟嘟”的声响来,只弄出一阵“嘘—嘘—嘘”的吹气声,心里感到气馁的同时,实实在在地觉得二爸真是了不起! 这是农村人迎接新年的最“隆重”仪式,也是那个文化生活匮乏年代自得其乐的娱乐活动。令人悲伤的是,若干年后二爸倒在一个盛夏烈日中——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走了,是年仅49岁!从此竹号再未响过,也没人能把它吹响,最后那号也不知所踪。

  我的游泳技能是小时候在老家学会的。大约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后,和另外一个大我几岁的同一生产队的同学,经过双河庙(水口中学外面)临江河边时,他提出下河板澡(游泳),我说我不会,他叫我在水浅的地方游,他可以教我,我答应了。两人便赤条条地下到水里。开始,那个同学先示范一下,然后在水中托着我的身体让我自己体验,游动。练习了一会儿,他便丢手让我自己游,咦,我居然会游了!这时那同学便自顾自撒欢畅游去了。我继续在浅水区练习着,看着同学在水里游得自由自在,我也跃跃欲试,便划出浅水区,向流速较快的水面游去。到了深水区没比划几下,自己就呛了几口水,在浪里一浮一沉的挣扎起来,无奈地被水推着向下游去,心里恐惧感袭来,在露头的时候我便大声喊:“救命!”见此状况,那同学赶紧游到我身边,一把拽住我,往浅水区游去,终于转危为安。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后怕。

         在十四岁那年,也就是恢复国家统考制度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外地的学校,离开了长于斯(我出生在外婆家)的故乡。在外地参加工作后,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故乡、老家的印象深深地刻在心里头,从未忘记。故乡、老家,这里有我童年的快乐,也有我的悲伤,但更多的是快乐。

  童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正如歌里唱的,怎么不知不觉就老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