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勤奋笔耕,从战士到作家

编辑:admin 阅读:1274 次更新:2019-11-25 举报

西北农村,一个六岁孩子,打着一只灯笼,在父亲的陪伴下,从村西头走到东头,走到护城河的岸边,敲几声锣,喊着:“雪花妈妈,回来吧!……”然而病重的母亲还是没有被唤起,妈妈永远地走了。

那打灯笼的孩子就是我,母亲去世时,我只有六周岁。在我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时,一个邻居来学校告知我:“你父亲病重。”第二天夜里,和我相依为命了15个春秋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间。我成了孤苦伶仃的孩子,之后就靠变卖家具和生产队分的棉花交学费,读完了初中课程。

还没来得及领初中文凭,我就去西安做工。当工人第二年又应征入伍。在部队,我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巴尔扎克以及鲁迅、秦牧、杨朔、田汉等著名作家的写作精神。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鲁迅先生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田汉的最后遗言是:我只有一个愿望,即使把我关进监狱,也给我留下一支笔,让我写作吧!写作是我最大的愉快和幸福。这些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精神一直鼓励和鞭策着我这个从农村到部队的战士,不论战备和业务训练多么紧张,我都不忘读书和写作。

那时,不少名著是借不到的。军部图书馆的小魏冒着风险悄悄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借给我,说只能借一个晚上。我看了整整一个通宵,还做了书摘,第二天一早将书还回到图书馆。得到小魏的信任,后来他借给我不少好书。

写作也是这样,有时报社急需部队稿件,就要想尽各种办法完成。有一次,上海一家报纸需要部队备战新闻,我接到任务后,立即冒雨赶赴海边阵地采访,连夜写出稿件送到报社,还和编辑一起改稿到深夜,待我赶回营区已是第二天早晨。我听到早新闻播报的正是这篇稿件,又拿到当天报纸一看,这篇报道被排在头版头条。因为有这样的读书与写作精神,我在部队年年被上级评为优秀作者、通讯员。

1985年,我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在党的隐蔽战线一个部门工作。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无名英雄们默默地为国家利益战斗着。我被他们吸引,以真实故事为背景撰写出《不速之客》《乌龙茶香》等短篇小说和故事。后来还出版了《谍海情网》一书。拿到样书那晚我几乎整夜未眠,一个从小失去双亲、连书都读不下去的孩子出书了。而且,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成为一名作家。这些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

作家艾丽丝·门罗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而我则想:在这片土地,只要勤奋笔耕,收获总是有的。(姚华飞)

上一篇:

下一篇: 辽宁首设网络文学“金桅杆”奖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