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诗歌情缘

作者:朱国前 阅读:1973 次更新:2022-05-19 举报

               诗歌情缘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繁荣更是诗歌鼎盛的时期,也是我们这些诗之信徒最虔诚最活跃最投入最狂热的时期。

我们这些文学信徒拜倒在诗之女神缪斯的石榴裙下,蜗居斗室,伏案耕耘,秉承钟谭(钟惺、谭元春)竟陵遗韵,试图步入文学的殿堂,打开诗歌的天窗。

我们漫步乡间小道,畅谈文学,切磋诗艺。从这乡间小道,走出了一条诗之路,走出来一批诗之人,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走出天门,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们几位热血文学青年,荡舟小河,小小泥鳅掀大浪,拉虎皮作大旗,扶持文学新人,推举实力诗人,振兴中国诗坛,繁荣文学创作。不知属巧合还是潜意识,似乎有小聚南湖游船的理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世纪80年代初,拖市撤乡设区,杨场划入拖市,时任拖市区宣传委员的柳银贵(杨场人)召集拖市区小有名气的“文人”集会,我与杨场那边过来的吴晓珍、熊衍东、彭宣华便结识了,我挺羡慕他们,小小杨场乡,就有三位才子,而原拖市地区,仅我一个光杆司令!我便热情做东,几位欣然应允,到我家做客,吃午饭。酒席间,吴晓珍一口一个“熊会计”,熊衍东一口一个“吴老师”,谈论渔薪那边他们创办的柘江文学社、各自的文学创作及作品发表情况,原来,彭宣华是拖市南河人,在杨场中学任教。当时,我还在周堤学校教小学毕业班。那时,我们几个只不过零星发表过作品。会议议题是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1984年秋,吴晓珍调任拖市中学,我也调鄢潭中学任教,两校距3里路,而我家与拖市中学仅一河之隔,我们来往频繁,常常聚在寝室,探讨诗歌,切磋诗艺,并密谋:办一个至小省级范围及规模的纯文学纯诗歌学会和一本铅印杂志型诗歌刊物。大政方针已定,在吴晓珍提议下,赴吴家,与杨场诗友代表汇合,共襄大计。

19852月寒假刚开学的一天,还有些春节的气氛,业余诗人筹委会召开,确切地说,是业余诗人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一大”会址是杨场斗笠湾吴晓珍家,“一大”代表有吴晓珍、前方、郭珊玖、明中义、吴安心,还有一位,算是列席吧,可能是吴的同学多宝文化站站长魏成泽。5名代表中,吴晓珍、郭珊玖、明中义、吴安心属杨场,我是原拖市的全权代表,我、吴晓珍是教师,吴安心是唯一的女性,她以女人的细心送去一块布料作为礼物,虽用报纸包裹着,却“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我还是看见了,魏与吴晓珍既是高中老同学又是同事,不过,同学时吴晓珍叫吴道亮,后习诗时取笔名吴晓珍。魏呈送的是一副自己编撰、书写、装裱,十分考究的藏头联,嵌“晓珍”二字。去了,看情势我才猜想可能是他过生日,而他事先未跟我言明,不知者不怪,又打无准备之仗而囊中羞涩,我也佯作不知,只好两个肩膀抬一张嘴啦。酒席很丰盛,地方特色菜,十碗八盘的,又是早茶又是饭。饭前饭后,席面上,在此前我与吴多次密谋策划的预备会基础上,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组织分工,各司其责。

拖市撤乡设区,杨场划入拖市,吴晓珍民转公调入拖市中学,我任教拖市鄢潭中学,三里之遥,而我家同拖市中学只一里之远,一河之隔。吴人生地不熟,而我轻车熟路。一致认为,学会全称:湖北省业余诗人学会,学会刊物:《业余诗人》杂志。由吴拟写学会简章,由我与吴分头给我们各自熟悉的诗界名流及各大型诗刊主编去信联系,征集题辞,发布消息,给省文联、省作协、省群艺馆、市文化馆负责人发函联系,寄发全国诗友简章公开函等。对内,找当地地方领导协商,征得区领导的支持,寻求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撺掇我出面找时任拖市区党委副书记张家水(常流)和拖市文化站站长赵国元(谷乔)取得认同和扶助,争取资金,提供办公住址。张家水是教书出身,既是我的前同事,又是我的初中同学,曾一同报考过华师,又爱好文学。他调任区团委书记及升任党办主任期间,与我志趣相投、关系密切,协同写报道、整材料、谈创作。赵国元多才多艺,爱才惜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篆刻泥塑都有相当造诣。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一拍即合。

这星星之火果然呈现燎原之势,势头强劲,一路飙升,由6人发展到2000名会员,由小组壮大为沙龙,由拖船埠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会员遍布全国及港澳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等世界华人国家,作品被介绍到世界华文诗刊,分会30多个,遍及全国各省市(县),以至不得不将名不副实的湖北业余诗人学会更名为楚天业余诗人学会继而又更名为中国业余诗人学会。

会员相对较多和集中的地区,我省武汉、襄阳、荆门、十堰、黄山、鄂州、荆州、沙市、黄冈、孝感、宜昌、沔阳、潜江、钟祥、京山、洪湖、公安、监利、麻城、咸宁、大悟、神龙架等市县,吉林永吉、福建泉州、江苏南京、如皋、四川万县、江西九江、河南信阳、湖南岳阳、新疆石河子、西藏林周、黑龙江牡丹江、陕西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分会。尤其是陕西会员众多而聚集,分会选举陈韬任分会会长兼总会副会长,《业余诗人》隆重推出陕西分会会员作品专号。

中国业余诗人学会及《业余诗人》会刊一度享誉全国,蜚声文坛,轰动诗坛。引起中国文坛尤其是诗界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纷纷刊登业余诗人学会及会刊的消息,开辟业余诗人学会专版,刊发业余诗人作品,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群众文化》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业余诗人学会活动情况。

最初萌生办业余诗人的是吴晓珍,之前他曾办过柘江文学社,但属“三无”产品,无组织、无规模、无阵地的小打小闹、散兵游勇和油印刊物,只局限于天门渔薪之一隅,不成气候。1984年,邻县京山创办了文学杂志《耕耘者》创刊号,赵春晓、胡鸿、曾静平创办,其实胡鸿是天门皂市人,当时在京山二中任教,还有洪湖文化馆张法德《四月潮》文学报,收到报刊,受其启发,更坚定了办学会办刊物的信念。

而后华姿、胡鸿、楚良、张法德等人均被推荐上了武大作家班,而我们则与武大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没揪着尾巴。莫道君来早,更有早行人,他们是先行者,先行半步而中了头彩,可谓半步之差两重天啊!当然,命运弄人,机遇弄人,就像买彩票,中奖的总是少数,中大奖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

一时间,纷纷收到著名诗人、编辑惠赠的题辞。

天门籍著名诗人、《诗刊》主编邹荻帆题辞:

我的职业,是把土地耕耘,是让齿轮飞奔,是春风吹拂桃李,是让市场有青菜、胭脂粉,或者像某个伟人填写职业栏---革命,这都给我们生活沸腾。诗,只能从这儿诞生!

祝贺业余诗人  邹荻帆  1985.6

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骆文题辞:

        身在工作岗位,心在生活前沿,于时代大潮中汲取诗情。

题赠业余诗人1985年6月   骆文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湖北分会主席碧野题辞:

         诗是理想的火花,诗是生活的浪花,愿诗人迸发理想的火花,愿诗人摘取生活的浪花。

著名诗人流沙河题辞:

    专业好业余好人好诗更好,楚天阔天下阔心阔路也阔。

              恭贺楚天业余诗人学会《业余诗人》创刊

著名诗人、武汉市作协副主席莎蕻题辞:

        一条条小溪,汇成诗的长河。“业余诗人”,唱着清纯的歌,流入当代诗的河。

题赠业余诗人

莎蕻    86冬

著名诗人、诗评家、《诗刊》编委朱先树题辞:

       诗来源于生活,但生活本身并不等于诗,诗人的任务就是在于将生活升华为诗。

朱先树   89.4.7

著名诗人、诗评家、沈阳《当代诗歌》杂志社主编阿红题辞:

    诗发展的宏观条件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好!诗发展的微观因素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活跃!起飞吧,诗的雄鹰!升起吧,诗的新星!

衷心祝贺湖北省业余诗人学会成立

阿红   1985.3.25

著名诗人、合肥《诗歌报》主编严阵题辞:

    器宝待人而得宝

题赠业余诗人

严阵   1987年2月12日

著名诗人、合肥《诗歌报》编辑部主任蒋维扬题辞:

    斯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与《业余诗人》共咏此曲

蒋维扬87.8.31

著名散文诗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广州《散文诗报》主编柯蓝题辞:

    愿散文诗架起心灵之间爱的桥梁。

祝中国业余诗人学会出作品出人才

柯蓝  1989年3月于北京

著名诗人、长春《诗人》杂志社总编梁谢成题辞:

    诗的国度,应该也能够产生出大批诗人。

梁谢成  1985.5.10

著名诗人、长春《诗人》杂志社副主编何鹰题辞:

    诗之栋梁,成长于业余诗人的苗圃。

何鹰  1985.7.8

著名诗人刘镇题辞:

   诗,不喜欢解释;诗,不偏爱铺张;诗说:“你把读者领到一个他要到的门槛就好”。

刘镇  1985.3.28

湖北省文联主席骆文两次为《业余诗人》题写刊名并题辞,还有诗坛泰斗臧克家、我省著名诗人曾卓、河北省文联主席、著名诗人刘章、《人民日报》文艺部朱碧森、卢祖品、《中国教育报》主编高进贤、《解放军报》江永红、《星星诗刊》主编白航、《绿风》诗刊主编杨牧安徽《淮风》诗刊主编刘钦贤、山东《黄河诗报》主编桑恒昌、《诗林》主编、《诗潮》主编、《诗选刊》主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黑龙江《世界散文诗作家报》严炎(闫宝忠)、中国散文诗研究会辽宁分会森森、辽宁盛京诗社《青年诗刊》主编西岸、《湖北日报》张宿宗、《四川日报》程宝林、《吉林日报》张彬彬、《陕西日报》孙巍、《山西日报》李杜、《语文周报》主编刘宪章、《中学生知识报》主编刘娴、《拉萨晚报》副刊编辑洋滔、金花、《泉州晚报》蔡芳本、汤祥川、《泉州青少年报》万代辉《长江文艺》欣秋、刘益善、《湖北青年》舟恒划、《武汉青年报》副刊编辑、武汉《少年文学报》主编戴绍泰、《知音》杂志社主编胡勋璧、《莫愁》杂志社主编江德安、《滇池》杂志社主编邵昆凌、《新一代》杂志社主编杨克勤、《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李功耀、《神龙架报》副刊编辑、《黄石日报》副主编牛迎春、《荆州文化报》主编刘延凤、著名作家刘毅然、楚良、诗评家赵国泰、程光炜等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函和文稿,《绿风》《星星》《诗人》《当代诗歌》《淮风》《诗歌报》《黄河诗报》《散文诗报》《世界散文诗作家报》《湖北青年》《武汉青年报》《春华》《荆州文化报》等刊物辟专栏推介业余诗人学会会员诗作,义务刊发业余诗人学会消息。

最值得铭记的是臧克家和邹荻帆两位大师。1989年春,我和王代鹏就格律诗方面的问题给臧老写信请教,随后收到臧老给我和王代鹏长达两页的亲笔信,并寄赠两本近期《诗刊》,臧老对王代鹏的格律诗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有相当水平,但不甚高.信中臧老谈到“我已八十有三,工作繁重”,早已不主编《诗刊》了,作为顾问,对作者的诗只能鉴赏和推荐,加之,《诗刊》诗词的版面非常有限,并向我们介绍和推荐了旧体诗诗社诗刊及这方面的权威。他介绍道:“全国的旧体诗社,多达二三十个,旧体诗刊也不下十份,全国性的有中华诗词学会。我介绍一位诗友给你,他古体诗修养甚深,也在中华诗词学会作负责工作……他与我友,其名林从龙,就说我让你向他请教的。”末了,告知了林从龙老师的详细通讯地址。199010月,时任《诗刊》主编的邹荻帆,应我市曾腾芳、钟惺等诗友之邀,兴致勃勃回天门家乡参加第三届平原诗会,与我们晤面并合影留念,诗会上,邹老已浓重的乡音激情朗诵了他在下榻的天门宾馆连夜创作的长诗《家乡,我的家乡》。后来,邹老还为我的拙作斧正,并寄赠他的大作——获奖诗集《邹荻帆抒情诗》,邹老、臧老分别与1995秋、2004年春不幸辞世,在他们辞世之后,我分别写了《邹荻帆与业余诗人》、《老马“臧老”》发表,感谢他们对我们业余诗人的扶植和关爱,追忆和怀念这两位诗坛泰斗和大师。

   开张大吉,风生水起,全国文学爱好者来信和诗稿如雪片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

   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上半年,筹办一年,运行半年后,会员大增,信稿骤添。我俩应接不暇,招架不住。我同吴晓珍高兴地带上诗界名流的题辞、上级群众文化部门的支持函、会员们的信稿,前去找拖市区区委副书记张家水、拖市文化站站长赵国元,看到这些信函,知道我们所做的前期工作,同样喜出望外,激动不已,连连叫好。我与吴晓珍都是教师,有自己本职工作,工作忙,时间紧,只能偷空看稿回信。面对骤然像雪片飞至的大量信稿,我们无暇无力一一回复,需要有学会会址,需要有专职人员,至少一人驻会办公。会址及办公室好解决,就设拖市文化站,人请谁呢?说实话,我与吴早已心中有数,物色到一位最佳驻会人选,我俩便竭力推荐诗友熊衍东出山,对熊衍东我俩尤其吴晓珍知根知底,熊衍东是杨场张蔡村人,军人出身,中共党员,村组会计,品性正直,文底丰厚,工作认真负责,更主要是酷爱文学,痴迷诗歌。听吴晓珍一说,一致确定:非熊莫属!领导通过了,熊衍东满口答应。不日便走马上任了,我们欣喜地为其接风洗尘。他很快就投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寄发简章,登记注册,审稿改稿,排版校对,邮寄会刊,做到每信必看,每信必复,乐此不疲。

业余诗人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跌跌撞撞。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学会申报审批,注册备案,学会章程图章,信笺信封,会员会员证,会刊准印证,联系印刷等等。办会要活动费,办刊需印刷费,经费匮乏,捉襟见肘。而会员每年交纳的10元会费,后期升至20元,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举步维艰,怎么办?学校学生勤工俭学,我们何不“勤工办刊”?说到做到,文化站提供门面、住房,开办门市部,自筹资金,免交提留,以小卖部盈利(每年800元的提留)贴补业余诗人学会及刊物的开销。后完善运行机制,熊便偕夫人承包了门市部,我们也时不时到店购货抬庄,因熊诚信经营,业余诗人才有了经济支撑,才得以维持下去并发展壮大。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袁双平(袁丁)、王琳、夏雨(剑竹)、严华斌、曾维杰等的帮衬,其中夏雨湖北大学在读,寒暑假呆在学会。这几位文学楞头小青年长时间甚至几年围绕在熊衍东周围读诗谈诗习诗,拜师学艺,看稿回信,处理会务,其精神和毅力可圈可点。

198598日,这是一个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在拖市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拖市文化站的鼎力支助下,《业余诗人》创刊号改稿会如期顺利举行了!参加本次改稿会的有吴晓珍、前方、熊衍东、彭秉玉、文清、郑文榜、田祎、谷乔,历时两天,食宿酒店宾馆,由文化站提供。每期一次改稿会,定期举行笔会,多次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尔后几期改稿会,分别在拖市文化站、蒋湖棉纺厂、岳口棉纺厂、沔阳九合垸农场等地召开。改稿会我、吴晓珍、熊衍东、文清、彭秉玉每期必到,外地分别有荆门郑文榜(第一期拖市改稿会)、沔阳颜昌桂、颜芳父子(蒋湖改稿会)、宜昌南野、江汉油田唐跃生(岳口改稿会)等,平日,慕名前来学会拜会做客的有鄂青子(冯举高)、重庆大学卢红、湖北大学夏雨(剑竹)、潜江梁文涛、游圣萍、彭家洪、贺华中、郭红云及武汉江汉、汉南区文学社团负责人等。各地文友、文学社团纷纷加入业余诗人,部分省市(县)成立了业余诗人分会,推选并任命各分会负责人,推举了一批实力诗人。武大马竹,华师鄢元平、李尔葳、周雁翎,华工熊红,北大徐风,中国人民大学七色虹诗社于水(《七色虹》),南开大学朱国圣,重庆学卢红,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谢克春、刘代焰,山东卜一(江雪),新疆尹平(《绿风》诗刊),西藏诚善(笔名凌云芝,林周县县委书记),内蒙古郝青,陕西陈韬、付大为、怀白河北欧阳倩、杨畅(《长城文艺》广东虹婴、福建蔡芳本、万代辉、汤祥川(《福建青少年报》),江苏南京周俊,南通陈白子、曹剑(《三角洲》)、日月兰、江鹤常熟朱雪城(《梅林》)常州沙滩(《常州日报》)如皋郝建荣,陕西李红林、松樟,吉林永吉金相喜,浙江金山、许晓燕,四川万县张来君、万瑰(《诗魂》)、杨通、龚静殿、袁勇,重庆燕晓冬,黄州耕夫,湖北武汉谷未黄、何蔚,黄陂蔡国栋(《热风》)、张隽,汉阳胡泊(《乡土文学》),宜城刘芙国,大悟刘继智荆门张祥铎(《荆门报》)、韩少君、常克森荆门炼油厂齐超,宜昌南野、鄂青子(冯举高)、曹辉鹏、张方鹏、廖应文、周平琳、彭炀(《宜昌报》),麻城熊明修应城罗志能,沔阳刘诗伟(《沔阳报》)、顽蓬(《荷花》)、梁和平、彭万鹏、王永华,洪湖郑学章、刘曙甲,十堰鲍勋,等等。来函来稿支持业余诗人,除文前为业余诗人题辞的著名诗人、编辑外,还有《人民日报》文体部及大地文艺副刊朱碧森、卢祖品、徐怀谦、朴康平,《诗刊》刘湛秋、朱先树、唐晓渡、王家新,《散文》主编石瑛《中国旅游报》文艺副刊刘江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毅然,四川《星星诗刊》白航、徐康、张先痴、黄稼(沙无藓),黑龙江乡土诗人学会高奇、郑鹏飞(《嫩芽》)哈尔滨苏显钟(《文学信息报》)湖北《长江文艺》的欣秋、刘益善,《湖北日报》张宿宗张家厚、郭良元、陈柏健、熊唤军,武汉《少年文学报》两任主编戴绍泰、江全章,武汉市作协管用和、诗评家程光炜、赵国泰,董宏量、罗时汉(《武钢文艺》)、舟恒划(《湖北青年》)、马竹、鄢元平(《九头鸟》),鄂州群艺馆肖友元荆州饶正洲、钱家璜、邹平、朱瑜(《荆州日报》)、孙明庆、李晓鸣,沙市文联《春华》高柳,荆门董当年、田经易(《荆门报》)、郑文榜(《诗门》)、黄旭升,洪湖文化馆张法德(《四月潮》),蒲圻饶庆年、王建渐、叶向阳(《蒲圻文艺》)京山赵春晓、胡鸿、曾静平(《耕耘者》)、王章一(《京山报》)、肖华兰,江汉油田的杨柳、贾孔平(《江汉石油报》),云梦文化馆赵俊鹏潜江文化馆黄明山,钟祥兰台诗社《兰台》张莹,恩施《恩施保险报》王晨跃,通城《书窗》李继之,作家楚良、诗人李根红、雷有让、尚仲敏以及我市的曾滕芳、华姿、钟星等。

熊夫人的到来给业余诗人总部平添了生趣,熊夫人叫杨凤鸣,人如其名,貌美若凤,说话如凤鸣动听。我常直呼“老熊”,其实,老熊那时不老,与我同庚,比我大几个月,278岁,顶多算大熊,但他为人做事老成持重,经过兵营的摸爬滚打,革命大熔炉的锤炼考验,脸上分明镌刻者沧桑,或许是被我喊老了的。熊夫人却与熊诗人反差明显,大相径庭,她生得葱白,又很小我几岁,以至于我不好称呼是叫嫂子还是叫妹子。熊夫人贤惠能干,熊衍东的斗室,便成了我们活动的“据点”,我、衍东、文青、守成四人都是属鸡(丁酉年生)年龄相仿,酒量相当。不过,守成来的少。吴晓珍大我们一轮,也不甘示弱,彭馆长不胜酒力,甘当“公证”。当然,不会是回回原班人马,有时还有来访诗友“参战”。熊夫人热情好客,做的一手好菜,常常是熊自掏腰包,买菜宴请,炒上56个盘,我们猜签喝酒,饮酒赋诗。每人面前筛一大碗酒,放一个调羹,取N根火柴梗,火柴梗按人数而定,坐庄者手握火柴杆,既不能超过人数,又不能没有,让其余人猜,猜中者罚酒一羹,赋诗一句,才取得坐庄资格。酒意浓浓,诗兴浓浓,不知不觉,三杯两盏下肚,诗也各续一首。198841日,也是我、吴晓珍、刘文青、熊衍东、彭馆长,酒酣谈笑中,文清兄提议,已“我的春天”为题,各赋诗一首。吴晓珍披挂上阵,彭馆长观战助威。现不妨再现诗中经典:

 

第一朵迎春花初绽的时候,我希冀的种子,已在属于我的这片沃野萌动,并在你柔风细雨的滋润中冒芽抽枝!伴它日益茁壮的,是你情愫烘热的煦阳,是我昼夜挥洒的汗珠......”(吴晓珍)

 

一条路通向内心之所在,在这条路上,我像个饥饿的乞丐,乞讨正义与阳光……一条路通向人生之所在,在这条路的两旁,布满黄金,我仍然很饿,仍然乞讨良心与友爱……一条路通向神秘之所在,在这条路的尽头,将出现一堆黄土,黄土里面的我仍伸着两只手,......雪在土堆形成的时候融化了,有一群燕子从另条路上飞来,探问老乞丐的春天。”(文 清);

 

......我是冬的产儿,又是春的宠儿。于是,我以冬的形式走进春的内容;于是,冬的外延有了春的内涵。......春天,冬在春之枝头摇曳;冬天,春在冬之被下孕育。几度春秋,几番风雨,人生才具有春的特色,由冬步入春的视野,步入春的版图,步入杜鹃啼血的春日。......我的春天,是一首葳蕤、蕴藉、荟萃的诗!”(前 方)。

 

《业余诗人》杂志独到新颖,别开生面。开辟业余诗会、长鸣雁阵、走向收获的季节、大中学生诗页、兄弟诗社作品选粹、爱的柔波、散文诗页、会员习作点评、蓝苹果、淘金集、诗友心潮等栏目。由于业余诗人的巨大成就及影响,也因为我们诗歌创作突出成果,80年代中后期,《诗刊》发表了吴晓珍的《敲错的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诗《路》,《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散文诗《高山流水》,记得当时稿费及样报是汇寄到市文化馆的,当我去取时,时任文化馆书记的曾祥佐非常高兴而又震惊地亲手慎重交给我,后来才知道,当时我市作者在国刊党报发表文学作品当属突破,至多凤毛麟角,《诗歌报月刊》将我作为中国当代实力诗人重磅推出,头栏发表了我的现实主义长诗《致99棵躺倒的树和一棵站立的树》。其间,我、吴晓珍、熊衍东先后应邀参加牡丹江、北戴河、张家界、鼓浪屿、乐山(《星星诗刊》、未名湖(《诗刊》)等全国性诗歌研讨会和改稿会。

学会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反响强烈。除每期诗歌改稿会外,还举办诗歌笔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1986年五四青年节,拖市区政府、共青团、天门文化馆、拖市文化站、业余诗人学会联合举办业余诗人诗歌朗诵大赛,大赛在拖市电影院举行,会场座无虚席,社会青年和在校中学生千余人济济一堂,天门广播电台记者李劲松、孙海平现场采访,拖市区委副书记主持大赛并担任评委,大赛评委有张家水、彭秉玉、刘文清、吴晓珍、熊衍东、前方、谷乔,文学青年踊跃参加,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朗诵者有何君娥、肖敏、史广、王琳、王代鹏、黎柏林、严华斌、朱青苓、曾维杰等,经评委举牌打分统计,雁潭中学教师何君娥荣获一等奖,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事后,天门广播电台报道了大赛盛况。

中国诗坛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业余诗人会员云集。天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门诗坛宿将新秀前呼后拥,锋芒毕露。华姿已入武大跳出天门,业余诗人诞生稍后,相继曾腾芳赴汉履新、钟星进京深造,而彭秉玉专注小说、文清擅长散文诗,前方、吴晓珍、熊衍东攻诗歌且崭露头角,一时间被称之为天门诗坛“三剑客”。当时,活跃在湖北乃至中国诗坛的曾腾芳、钟星、华姿、前方、吴晓珍、熊衍东、文清、白守成、彭天喜、张响钟等势头强劲、小有成就,尔后刘云龙、刘云魁、刘文龙、刘智鹏、刘芳、刘今英、刘群星、朱长发、杨运灿、汪法频、汪剑平、吴之燕、田祎、张德明、张桃洲、张北平、张新艳、张有为、张武龙、李劲松、肖敏、成峰、陈洁、袁丁、边畅、龚翔、王琳、严华斌、朱青苓、史广、程红、王代鹏、曾维杰、黎柏林等后起之秀,潜力无限,前途不可估量。还有天门高中陈洁、渔薪高中陈珍刚、拖市中学严旭旭、高晓敏,雁潭中学张玉、梁场中学许志龙、吴国敏(袁芳)、王芳、星虹(陈星红)等一批初高中在校学生会员,小荷才露尖尖角。

    当年的众多文朋诗友怀揣五彩缤纷的梦想而来,有的因各种原因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的沿着文学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们中间,有的年轻气盛,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有的只为附庸风雅,装饰门面;有的盲目追星跟风,趋炎附势;有的本是过客甚而看客,玩个新鲜,凑份热闹;有的弃文从政,弃文经商,另辟蹊径,另谋高就;有的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坐享其成,隔岸观火;有的将文学作为敲门砖,一旦门被敲开,便改换门庭;有的死狗不怕滚汤淋,碰得头破血流仍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总之,无外乎两类人,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人“为伊消得人憔悴”。

常言:无功不受禄。有功受禄,名正言顺,理所当然;有功不受禄情理不容;有小功受大禄,甚至无功受禄则大逆不道。有人贪天之功为己功,欲将业余诗人总部拉到天门或荆门;有人自封为旗手,篡夺业余诗人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会长、主编是香饽饽,会长名气大,主编实权大,平心而论,吴晓珍是“业余诗人”第一人,是发起者、组织者、创始人,出任会长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而西天取经的美猴王自封“齐天大圣”,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却争盆夺缽削尖脑袋往编委里钻。198598日,《业余诗人》 创刊号改稿会在拖市文化站举行,期间,荆门栗溪文化站的郑文榜就坦言将总部迁至荆门,企图废《业余诗人》而兴《诗门》。并套近乎:天门、荆门一字之差,一河之隔(沙洋河),他主编荆门《诗门》,恰巧荆、天都有“门”。我们心里有定准:辖地领导主权毫不含糊!原则问题决不让步!最高领导权绝不能落入外人手!后来给了个“副会长”他当当,他嘴里不说心里特不爽,创刊改稿会后,便与“业余诗人”情断义绝,分道扬镳

经选举产生,中国业余诗人学会会长吴晓珍、秘书长前方,《业余诗人》编辑部主任熊衍东,三位是学会总部“常驻大使”,也因履行实质性工作。会员都是业余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写作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不像时下写微博,敲键盘,而是笔耕,爬格子。编辑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可谓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参加研讨会、改稿会、刊物付梓、校对、提货的旅差费、食宿费、信封信笺的印制都是自掏腰包。我们教学之余,为业余诗人的创建、组织活动、改稿、组稿编辑牺牲了大量的创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但不计得失,乐此不疲。

前期介入的文化馆副馆长彭秉玉、辅导干部刘文清属我们名正言顺的上级,彭馆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作家,上世纪6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黄金洞》,并被翻译成朝文介绍到国外,曾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刘文清是文化馆《西江》(《天门文艺》)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他们的参与,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不过,文化馆是清水衙门,谈钱既没有也不亲热。只能说给予名义上的支持和指导,我们求之不得,一定程度上为业余诗人的发展起到了某些引领及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化馆也因抓业余诗人工作的突出成绩,连年被授予先进文化单位荣誉称号,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中国业余诗人学会诞生后两三年,步其后尘,湖北青年诗歌学会应运而生了。青诗会来头不小,由熊召政、饶庆年、陈应松、梁必文、俆鲁、董宏量、王新民等牵头负责,记得有一个专门回信寄发会员证叫田禾的办事员,会员证冠以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头衔,证件全称: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青年诗歌学会,会刊《诗中国》,曾屡次三番拉我们入伙,归顺其麾下。在省内一次文学活动会上,为此,吴晓珍还与陈应松先生进行过一场激烈辩论呢,与蒲圻(今赤壁)蒲纺总厂的饶庆年、王渐建分庭抗礼(当时著名诗人叶文福参与其间)。“业诗”名声大噪,规模庞大,走得已远,而“青诗”圉于湖北一隅,刚刚起步。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历史上,接受朝廷招安或结成统一战线的,或时下企业被人兼并,只有大势已趋,穷途末路者或弱势投奔强势,哪有强势归顺弱势之理?

上世纪90年代初,坟禁设新乡,坟禁乡(后更名佛子山乡)首任党委书记程远斌爱才惜才、酷爱文学,(程后相继升任天门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巴东县委书记、恩施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湖北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副主席等职,出版长篇小说《大汉枭雄陈友谅》),点名要熊衍东,并亲力亲为,到拖市接熊衍东赴任坟禁乡文化站站长(后以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转正,任天门侨乡开发区群宣部部长),文友相逢,分外亲切,我们把盏举樽,开怀畅饮,为饯行,依依惜别。

    中国文学由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的繁荣、鼎盛再到90年代以后的不景气而后逐渐衰落。人们由对文学的狂热而后渐趋平静以至冷淡。大势已去,业余诗人也不可抗拒由高峰跌入低谷,又加上吴晓珍调入张港高中,后渔薪高中,熊衍东赴任坟禁(佛子山)文化站,我留守拖市中学,业余诗人“主帅”各奔东西作鸟兽散,业余诗人们偃旗息鼓,各自为战。中国业余诗人学会历时8年,《业余诗人》会刊7期,以至最后两年举步维艰几番挣扎而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但业余诗人的现象及影响是深远而有意义。后来的湖北省志、天门市志均有收录,它对地方文化活动、校园文学社团以至县市作协组织,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书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天门民间文化活动中曾经的一大奇观,一道风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洪湖郑学章微信(手机)号15090760175 郑学章 07-19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