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有为应有尽,一身无处自无穷
万事有为应有尽,一身无处自无穷
将辛弃疾《重午日戏书》中的“万事有为应有尽,此身无我自无穷”稍改成对联,化小我为大我,使意境更进一筹。
该对联充满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意境深远。它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万事有为应有尽”,指人世间所有的事情,只要是“有为”的,即人为努力去做的、有所作为的。“应有尽”意思是总会有完结之时。世间一切人为的事业、努力、纷扰、成败,都处在变化之中,有开始就有结束,有高潮就有低谷。它提醒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某一时的得失,因为万事万物都处在“成住坏空”的循环之中。
“一身无处自无穷”,这里的“处”可以理解为“立足点”、“根本”、“内心的归宿”。指的是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自无穷”,自然就变得无穷无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力量。当一个人向内求索,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根基,那么他所拥有的精神力量就是无穷无尽的。外界的万事万物有尽,但内心的光明与力量却可以生生不息。
这两句诗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对比和升华,对外看破与放下它,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事业成就,都是暂时的、有尽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以更超然、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落和世事的变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当不执着于外物时,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和理顺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个内在的“处所”可以是儒家的“仁心”、道家的“道”、佛家的“自性”,也可以是个人的理想、原则或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一身有处”,达到“自无穷”的境界。
用超脱的心态看待外在的成败得失(万事有为应有尽),用饱满和无限的精神力量去积极生活、努力作为(一身有处自无穷)。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人生智慧,既有道家的超脱,又有儒家的进取,融合成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辛弃疾的七言绝句《重午日戏书》:
青山吞吐古今月,绿树低昂朝暮风。
万事有为应有尽,此身无我自无穷。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