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美丽的九寨沟

作者:王世友 阅读:9 次更新:2025-11-13 举报

    从黄龙下来,身子惊寒作冷,心想:“坏了,明天咋去九寨沟?”这是感冒的前兆,吃了两粒感冒胶囊,开着电热毯,捂着被倒头就睡。早上起来,症状全无,欣喜无比。早闻九寨沟的大名,今日能见其庐山真面目了。

夜色中,我们又上了大巴,这已是112日凌晨。天亮时,我们已身处大山。山上积雪,云雾缭绕,黄龙一游,已见怪不怪了。倒是那疏松高大的山体,脆弱的岩石,让我害怕。一旦塌方,或落一石,砸向公路,怕是连躲的机会都没有。正想着,赞(姓)导说:“大家还记得汶川地震吗?”

2008年的汶川地震,谁人不晓?赞导讲述了他当时带团遇险的亲身经历,我们就像是在听故事。当时他们的真实处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带团出去,九寨沟的山也美,水也美,心情好极了。地震发生那一刻,师傅说,好像哪不对劲,车摇摇晃晃的。凭经验,赞导下意识说,地震了,迅速组织游客有序下车。好在他们所处的位置比较开阔,客人都躲于车身不靠山体一侧。客人,哪见过这阵仗,有呼天喊娘的,有哇哇大哭的,有瑟瑟发抖的。石头砸在车身,砰砰作响。窗户碎裂,不是清脆悦耳的,而是冲击力很强的撞击声。

赞导,作为资深导游,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客人,安抚他们的情绪。震过之后,余震不断,但山崩地裂,扬尘走砾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他作为这个团的主心骨,如何自救,是摆在眼前的客观事实。游客中不少人,怕路途遭遇不测,提出原地待援,但赞导知道,这次地震非同小可,道路破坏严重,坐等不是上策。于是他跟游客商量,提出自救,经大家一致同意,徒步去最近的城市都江堰。

一路上,翻山越岭,遇上原地待援的,纷纷入了他的团队。到了都江堰,见着了一片一片白色的帐篷,赞导回首忘了一眼身后,黑压压的是“千军万马”。此时,他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凯旋归来了。之后记者采访他,把他作为汶川大地震带着千余游客走出了险境的大英雄上了人民日报。

常在川西走,哪能不遇上地震。赞导又说,201788日,去了九寨沟。那晚与游客正观赏着汶川地震的演出。突然,天花板掉灰,桌位摇晃,脑子晕晕乎乎。不少游客说,这演的也太逼真了。然而赞导的第一反应,坏了,这不是逼真,而是真的地震来了。他马上组织游客有序出场。他的客人,一个个安然无恙。

窗外,植被很茂盛。赞导说,这里的树木,本是被砍伐的对象,是市里某领导考察后,说这里太美了,报之中央批复,保护起来了,才有了今天美丽的九寨沟。青黄的山林,黄色似乎占了主导。

九寨沟的入口建筑,远看似蝙蝠状,翅镂空处,清晰地呈现出“九寨沟”三个红色的繁体艺术字。

入沟,乘观光车沿树正沟方向前行,去诺日朗中心站。左手一溪,盆景海(水泊),山色驳杂,比家乡黔城的黄得艳,青得深,红得透。溪水,与老家公溪河的一样,碧蓝如玉,哗哗作响。芦苇海,流水傍山行,沙滩走月牙,白茫茫一片,芦花飘飘……

徒步长海方向,右手边山湾两层木质民房,亮黄耀眼。飘飞的经幡,这是告诉我,藏族同胞的家。屋背的山体,青是底色,黄一块,红一块,还白了峰。还是右手边,九寨沟民俗文化村,亮黄一新。三层木楼,别具一格。寨门上方呈弧桥状,有观景木栏,连接两厢。寨,还是以青黄红白的山体为背景。参观者,络绎不绝。寨左侧,竖二杆五彩经幡,还配上一杆蓝,一杆黄。由于今天游览的时间紧,我们没有驻足,随摩肩接踵的人群继续前行。

树正瀑布,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是说瀑布如何如何壮丽,而是溪水在小树林里乱串,调皮地四散玩耍,不经意间,一头扎进海子。

老虎海上的犀牛海,一个动人的传说,吸引了我。相传一位病重的老喇嘛,骑着犀牛来到了九寨沟。当他饮用了海子的水,身体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于是他不忍离去,早晚饮之,竟还骑着犀牛入海中定居。故事源于藏族的“甲里甲格神泉”,带着神话色彩,但这里环境宜人,适于居住不假。

又上了景区交通车,沿则查洼沟,直达长海。长海,是一个很大的水泊。蓝天白云,雪峰高耸,树木青黄,碧水荡漾,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让你惊呼:这里实在太美了!去五彩池的路上,我在想,五彩缤纷的池水,肯定是一处绝美的风景。可当我看到五彩池时,傻眼了。这不就是一口山塘吗?水质清洌,碧蓝亮闪;枯木浸泡,活物全无。四围,树木茂盛,五彩斑斓。

回诺日朗中心,去原始森林方向,于箭竹海步于沼泽。泽有似黔城的灯芯草,沼了一地。汩汩清泉于脚下,四下横流。之山体一侧,朝箭竹海走。海很原生态,浸泡的槁木,横七竖八。透过路边枝,枝桠苍劲,或黵黑,或青黄,或细碎青灰,与山之倒影相搭,就是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

下熊猫海,水声嚯嚯,急流小树林。步道穿梭林中,我在想,这些树一年四季泡在水中,却能生机勃勃,就是一大奇迹。林子里,也原生态,枯木槁枝,倒伏泡水,没有人工雕琢。少客,静观于此,定能让人凄神寒骨。熊猫海,碧蓝碧蓝,与岸边白石林木,远山冰雪很相配。其因熊猫下山喝水而得名。

去珍珠滩。滩上方小树林的水,从左手边嚯嚯如珍珠般滚下山去。客人穿滩而下,去《西游记》片尾,师徒四人在瀑布上行走的拍摄地。这里是九寨沟最宽阔的滩面,为碳酸钙沉淀而成的大型钙化堆积台地。这就不难理解,九寨沟里,水流四溢而几乎不见坍塌。阳光下,湍流在高低不平的滩面上宣泄而下,溅起的水珠,又如一粒粒洁白的珍珠,晶莹夺目,瞬间化作清泉,随沟而去。沟谷深深,溪流白沫浪涌,引来游客驻足。越往下,沟越开阔,我的胸襟也就越敞亮。

在猎家寨藏家,伴着藏族姑娘和小伙欢快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用餐。愉快的一天,就这么悄然而逝。我已无法回到当初的场景,在欢笑中唱着《北京的金山上》,但会时时记起。现在想来,总会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无奈惆怅,甚或是伤感。也许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释然。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