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57、捐金舍银----淫棍岂能有后福?

作者:麓山一闲人 阅读:33 次更新:2025-11-07 举报

第五十七回原题为“道长老募修永福寺,薛姑子劝舍陀罗经”,7610字。主要情节:1)永福寺与万回长老;2)西门庆捐金永福寺;3)薛姑子得西门庆舍经。绣像本题为“开缘簿千金喜舍,戏雕栏一笑回嗔”,题内不说人名只说事,旨在写金莲与经济,但还是词话本围绕西门庆捐金舍银较为得当。

一、主题故事

西门庆捐金。

永福寺长老道坚“一壁厢直奔到西门庆府里来”,玳安报“应二爹在厅上。” 西门庆“走到外边迎接伯爵”,正要动问间,只见那募缘的道长老已到西门庆门首了。

长老“取出那募缘疏簿”递给西门庆。西门庆看毕:“偶因饯送俺友,得到上方,因见庙宇倾颓,有个舍财助建的念头。蒙老师下顾,西门庆那敢推辞?”拿着兔毫妙笔,正在踌躇之际,那应伯爵就说:“哥,你既有这片好心为侄儿发愿,何不一力独成,也是小可的事体……,极少也助一千。”

那长老就开口说道:“老檀越在上,不是贫僧多口,止是我们佛家的行径,多要随缘喜舍,终不强人所难。”西门庆又说道:“还是老师体谅,少也不成,就写上五百两。”

送走道坚后,那伯爵就说道:“好个长老,想是果然有德行的。他说话中间,连咱也心动起来,做了施主。”西门庆说道:“二哥,你又几曾做施主来的?疏簿又是几时写的?”应伯爵笑道:“咦!难道我出口的不是施主不成?哥,你也不曾见佛经过来?佛经上第一重的是心施,第二法施,第三纔是财施。难道我従傍撺掇的,不当个心施的不成?”

西门庆舍经。

薛姑子见西门庆捐金永福寺,就说:“我们佛祖留下一卷《陀罗经》,况且此经里面又有《护诸童子经》-----老爹只消破些工料印上几千卷,装钉完成,普施十方。那个功德真是大的紧。”

西门庆道:“这也不难,只不知这一卷经要多少纸札,多少装钉,多少印刷,有个细数才好动弹。”

薛姑子又道:“老爹,你那里去细细算他,止消先付九两银子,叫经坊里印造几千万卷,装钉完满,以后一搅果算还他就是了。”

且说西门庆听了薛姑子的话头,不觉又动了一片善心,就叫玳安拿拜匣,取出一封银子,准准三十两,便交付薛姑子与王姑子:“即便同去经坊里,与我印下五千卷经,待完了,我就算帐找他。”

简评:道坚长老来西门府化缘,虽然有西门庆原来的一个心愿,但真正成行,应该是应伯爵的策划。一是长老直奔西门府,二是应伯爵正好到位,三是撺掇“一力独成”,四是早已备好了心施、法施、财施的说辞,可以肯定,伯爵在长老那里又有油水。张竹坡在“五百两 ”处批曰:“杨家物乎?花家物乎?抑苗家物乎?”意在说西门庆钱帛来路不正,但此批似乎有些苛刻,要知道西门庆有药铺、绒线铺、当铺,未必就是贪墨的钱,况且杨家的钱在孟玉楼手上,花家的钱在李瓶儿手上,苗家的钱则是众人所贪。

西门庆舍经倒是随机的,薛姑子巧言令色,自然也是西门庆护子心切,同时也是看在吴月娘好佛的份上,既然捐了五百两银子,几十两银子也就小菜一碟了。张竹坡说:“接写二尼印经,相映成趣。见不反本笃家,重伦好礼,虽千金之施,何益身命?”也就是说,西门庆坏事做绝,捐得再多也没有后福。

二、文本多维解析

1评点辑要

1)闲人曰:道坚募修有应伯爵暗助,薛姑子舍经有王姑子牵线,自然是手到擒来;西门庆浪得虚名,五百金捐永福寺,三十两印陀罗经,虽然做了善事,但作恶太多,菩萨也很能容?

2)文龙说:“此一回西门庆颇发善心,或以为修德或福,为善降祥,理之常也-----而况万恶淫为首,岂修庙印经所能续乎?”

2、语言解读

1)西门庆说:“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

西班,古时上朝时并排站在大殿西侧的武官,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东班的文官。

2关大王卖豆腐——鬼儿也没的上门了。

歇后语,利用关羽威名赫赫的形象反差,形容地方偏僻、无人问津,极其荒凉冷落。

3)月娘笑道:“笑哥狗吃热屎——原道是个香甜的!生血掉在牙儿内——怎生改得?”

前一句是讽刺西门庆沉迷于他人看来低俗、不堪的事物,却自以为美好;后一句指带有浓重的腥气,生血黏附在牙齿上很难彻底清,比喻本性难移。

3、片段细品----偷食

薛姑子正在说舍经的事,“正说的热闹,只见那陈经济要与西门庆说话,跟寻了好一回不见,问那玳安,说在月娘房里。走到卷棚底下,刚刚凑巧,遇着了那潘金莲,凭阑独恼。猛然抬起头来,见了经济,就是个猫儿见了鱼鲜饭,一心心要啖他下去了。不觉的把一天愁闷,都改做春风和气。两个乘着没有人来,执手相偎,做剥嘴咂舌头。两下肉麻,好生儿顽了一回儿。因恐怕西门庆出来撞见,连那算帐的事情也不吆呼,两双眼又像老鼠儿见了猫来,左顾右盼提防着,又没个方便,一溜烟自出去了。”

评点:张竹坡说:“笑回嗔,盖顺笔照管金莲、经济初得手情事,又点明不能放胆。”这节短文确实如此,两人又一次偷食,“猫儿见了鱼鲜饭,”“两双眼又像老鼠儿见了猫来,”此种语言也只有《金瓶梅》中有。

三、一家之言

1此回文本裂隙考:从叙事牵强到逻辑失衡

田晓菲说:“这第五十七回却糟糕之至,似乎纯粹是敷衍文字,凑够篇幅,而且前言不搭后语。因为凡是描写我们已熟知的角色,口吻总是不像,而且不仅与全书上下文不尽相合,自身逻辑也有抵悟之处。”可以说此回堪称《金瓶梅》“文本硬伤集大成者”,具体裂隙如下:

1)叙事牵强,基调割裂:开篇另起万回小童一日万里奔辽东见兄长、携书轰动世人的神异情节,却生硬关联永福寺,叙事蹩脚冗余;实则无需此段,仅简单交代永福寺来历即可,神异故事与小说写实基调严重脱节。

2)人物设定错讹:称永福寺长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明显与此前设定的“道坚长老”身份不符,存在人物背景混淆。

3)地理称谓失当:道坚提及西门庆时称“山东有个西门大官人”,然永福寺明明地处清河,西门庆为清河本地人物,却舍近求远称“山东”,地理表述逻辑混乱。

4)角色对话矛盾:玳安报“应二爹在厅上”,西门庆先问“应二爹纔送的他去,又做甚?”,转至厅上却对应伯爵说“二哥,我正要差人请你,你来的正好”——既称“应二爹”又唤“二哥”,称谓混乱;“又做甚”与“正要请你”的表述亦自相矛盾。

5)行为违背性格逻辑:文中交代薛姑子“早与和尚刮上四五六个,丈夫死后做姑子,专一包揽经谶,牵引和尚与妇人私通赚钞”,而西门庆此前已知其丑事,还曾骂她“贼胖秃”,显见不喜,此处却反常相信她,甚至出三十两银子让其印经书,人物行为与既有性格逻辑严重相悖。

2从筋斗云到舍利子:《金瓶梅》万回形象的《西游记》基因解码

回前诗“本性圆明道自通……一点神光永注空”引自《西游记》第35回,原写孙悟空追求自由、修炼成佛的历程。开篇交代永福寺来历时写万回小童一日往返边关的能力类似孙悟空的本领。《西游记》第2回祖师传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西游记》第81回孙行者道:“我老孙别事无能,若说送书:人间第一。我一筋斗送到长安,递与唐王,再一筋斗转将回来,你的笔砚还不干哩。”此外,万回“吞下两升铁汁”呼应悟空五行山吃铁丸铜汁,“头顶取舍利三颗”关联悟空舍利设定,可见作者借《西游记》诗词及悟空元素塑造万回形象,将地点设为清河永福寺与辽东实为情节需要,也就是说,万回就是另一个“孙悟空”。

《西游记》和《金瓶梅》是两部具有不同主题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前者是一部神话小说,以佛教和道教思想为背景,讲述了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强调的是修行、救赎和对正义的追求;而后者则是一部世情小说,主要描写了世俗社会的种种现象,包括人性的复杂、欲望的挣扎等。即使万回的形象借鉴了孙悟空的某些元素,但其在《金瓶梅》中的角色定位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孙悟空在《西游记》中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


上一篇: 四月,行走在浙江

下一篇: 七绝·唱反调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