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巧舌如簧-----应伯爵的双面揽事术
第五十六回原题为“西门庆周济常峙节,应伯爵举荐水秀才”,6490字。主要情节:1)应伯爵帮常峙节借钱;2)常峙节得钱傲妻;3)应伯爵推荐水秀才。绣像本题为“西门庆捐金助朋友,常峙节得钞傲妻”,但应伯爵举荐水秀才完全不在题内,应该是突出主要情节、贴合主题、追求对仗的需要。
一、主题故事
上一回已经说及常峙节向西门庆借钱买房子,此回则请应伯爵前来说合。
伯爵对西门庆道:“不是常二哥要紧,当不的他嫂子聒絮,只得求哥早些便好。”
西门庆踌躇了半晌,道:“既这等,也不难。且问你,要多少房子才够住了?”
伯爵道:“他两口儿也得一间门面,一间客坐,一间床房,一间厨灶,四间房子是少不得的。论著价银,也得三四个多银子。哥只早晚凑些,交他成就了这桩事罢。”
西门庆道:“今日先把几两碎银与他拿去。买件衣服,办些家活,盘搅过来。待寻下房子,我自兑银与你成交,可好么?”
两个一齐谢道:“难得哥好心。”
西门庆叫书童取来银子,对常峙节道:“这一包碎银,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你拿去好杂用。”
常峙节接过放在衣袖里,就作揖谢了。
常峙节走后,应伯爵向西门庆推荐水秀才:“当先有的田房,都被那些大户人家买去了。如今只剩得双手皮哩!”“喜的是两年前,浑家专要偷汉,跟了个人上东京去了。两个孩子又出痘死了。如今止存他一口,定然肯出来。”在别人家坐馆,“后来不想被几个坏事的丫头小厮,见是一个圣人一般,反去日夜刮他。那水秀才又极好慈悲的人,便口软勾搭上了,因此被主人逐出门来,哄动街坊,人人都说他无行。”
最终,西门庆因水秀才好色拒之。
简评:此回以应伯爵为主角,生动展现其“两头揽事”的帮闲绝技。为帮常峙节求借,他先以“嫂子聒絮”勾起西门庆关注,又暗衬西门府富足与常家窘境,诉其疾苦博同情,再以“轻财好施”戴高帽,最终促成十二两赏银相赠,还让西门庆许诺后续助购房屋 —— 既解常家燃眉急,又讨好了西门庆。
应伯爵荐水秀才早有预谋,既记住了“黄莺儿”书信,更念及长文(此点稍显刻意)。他化身说书人,以“田产尽失 — 妻离子散 — 才学过人”的跌宕叙事制造悬念,自嘲式夸赞里暗藏心机:放大水秀才的落魄与“慈悲”,既引西门庆好奇,又以欲扬先抑凸显才学。虽因水秀才“染指女眷”的隐忧未成,但其巧舌设局的掮客本领已展露无遗。
二、 文本多维解析
1、评点辑要:
1)闲人曰:西门庆济贫,非只一个常峙节,仗义是一方面,博名则是另一方面,应伯爵深知,故每每作说客,更有巧者,乃荐一水秀才,西门庆识得“水货”也,故拒之。
2)文龙说:“常峙节之所得,不及蔡太师、翟管家之一分一厘;西门庆所是施舍者,未损李大姐、苗家奴半而又半……,至于常峙节夫妇之诟谇于无钱时,欢欣于见银日,非虚语也,殆实情也。”
3)西门庆对常峙节道:“这一包碎银子,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你拿去好杂用。”《红楼梦》全影《金瓶梅》写法,第六回中刘姥姥告贷,凤姐说:“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
4)西门庆对应伯爵说:“前日敝僚友倪桂岩老先生,曾说他有个姓温的秀才,且待他来时再处”。“倪”为疑问,“水”为水货,“姓温的秀才”,暗含“瘟神”?有意思,《金瓶梅》里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有特定的寓意。
2、片段细品-----常峙节傲妻
常峙节“袖着银子欢的走到家。刚刚进门,只见那浑家闹炒炒嚷将出来,骂道:‘梧桐叶满身光棍的行货子!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尚兀自千欢万喜到家来……,’那常二只是不开口。任老婆骂的完了,轻轻把袖里银子摸将出来,放在桌儿上,打开瞧着道:‘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的无价之寳,满身通麻了,恨没口水咽你下去。你早些来时,不受这淫妇几场合气了!’”
两夫妻和好之后,常二取栲栳望街上便走。不一时,买了米,栲栳上又放着一大块羊肉儿,笑哈哈跑进门来。那妇人迎门接住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纔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那妇人笑指着常二骂道:“狠心的贼,今日便怀恨在心?看你怎的奈何了我。”常二道:“只怕有一日,叫我一万声:‘亲哥,饶我小淫妇罢。’我也只不饶你哩!试试手段着。”那妇人听说,笑的走井边打水去了。
评点:常峙节在上两回连续出现,乃为接近西门庆之契机,也许应伯爵做东的那件事,也有他暗中托付。前面写两口子斗气,全为无米下锅,故有骂有泪,后面写两夫妻笑逐颜开,乃有钱买肉,四个“笑”字直透出贫苦人家在酸甜苦辣中片刻的喜悦。张竹坡说:“一篇柴米夫妻文字;”“此又写财的厉害,为“酒肉朋友、柴米夫妻”八字同声一哭也。”
常峙节得钱在老婆前高傲这一节,被晚清曲艺名家韩小窗看中,并将其改编为子弟书《得钞傲妻》,亦是佳话一篇。
三、一家之言
1、两个歌童在词话本和绣像本中的差异:逻辑与流变解析
词话本:“后来两个歌童,西门庆毕竟用他不着,都送太师府去了。”
不理解的是:苗员外花了心思送来的歌童,竟然“用他不着?”中间还写了两个歌童吊泪不愿意来,又写了唱得好,还有月娘等等赞叹,潘金莲的记挂,竟然就嘎然而止了?不知为何?理论上这两个歌童应该还有作为,否则写来毫无意义。还有“送太师府”也不知在哪里有回应之笔,真的可能是那个陋儒补写,漏洞百出。事实上后来词话本里春鸿又多次出现,最后到了张二官家里。
绣像本:“后来不多些时,春燕死了,止春鸿一人。”绣像本在情节处理上相对更简洁紧凑,更注重故事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表达。它对歌童情节的修改,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和命运无常的思想,通过春燕的死和春鸿的命运变化,来映衬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沉浮。绣像本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和加工,在情节的合理性和文学性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两种版本对歌童情节的处理,既是叙事逻辑的分野,更是文学功能的嬗变 —— 前者是生活的碎片拼贴,后者是主题性的精心剪裁,共同构成《金瓶梅》版本学研究的独特风景。
关于“陋儒补写”的说法,目前并无确凿证据。《金瓶梅》版本众多,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各种差异是常见现象,这些差异更多是由于不同的编辑者、抄写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图对文本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而不一定是某一个特定的“陋儒”所为。
2、回前诗典故解析:西门庆形象的辩证书写与社会批判
“斗侈积黄金素封,蘧蘧庄蝶梦魂中,曾闻郿邬光难驻,不道铜山运可穷;此日分籯推鲍子,当年沉水笑庞公,悠悠末路谁知己,惟有夫君尚古风”。
这首诗用了很多典故:庄周梦蝶、郿邬藏金(董卓)、管仲夸鲍叔牙、庞公辞刘表隐居等,按作者的意思,“这八句单说人生世上,荣华富贵,不能常守,”最终归结到“西门庆仗义疏财,救人贫难。”
作者暗示了西门庆虽然积累了财富,但也如同董卓的郿邬藏金一样,难以长久保持。同时,以鲍叔牙分金的典故来类比西门庆资助他人,说明西门庆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仗义疏财”之举,但这种类比也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也就是说,西门庆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却能够凭借财富和手段在社会上横行无忌,甚至还能获得一些“仗义疏财”的名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黑白颠倒。作者对西门庆的描写,不是为了赞扬他的“好”,而是通过这种对比,更加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这首回前诗以典故为镜,既照见西门庆“亦正亦邪”的个体画像,更映出晚明社会“以利代义”的集体病症。这种“赞中藏讽、褒贬互文”的书写策略,使《金瓶梅》超越个体批判,升华为对时代精神危机的深刻叩问。
上一篇: 叶天来诗词精品集之数字诗《一藤二三丫》
下一篇: 初冬住院有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