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是多数农村人的无奈选择(杂谈)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小镇直达县城的中巴乘车点已挤满了拖着行李的身影。他们像候鸟般准时集结,只是迁徙的方向与季节无关,只与生计相连。这是当代中国农村随处可见的画面——约七成的农村家庭依靠外出打工维系生活,那几亩流转出去的承包地,年租金不过区区三四千元,尚不及城市三个月的房租。
故乡,成了通讯录里的一个号码,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只在春节的爆竹声里,或家中有急事时,这些漂泊的身影才会短暂地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其间,不乏满怀热血的返乡者,他们揣着积蓄,带着城市里学到的见识,试图在家乡开创事业。可农家乐门可罗雀,电商小店难敌竞争,特色养殖遭遇市场波动……大多数人的创业梦想,最终都化作了更深的疲惫,迫使他们重新背起行囊。
更令人心酸的是,即使县城附近设立了开发区、工业园,也未能改变这种困境。这些园区里的民营企业,开的工资低得可怜,福利待遇更是奢谈。工资拖欠成了家常便饭,这里仿佛是劳动法覆盖不到的灰色地带,极少有人愿意在此务工。乡村振兴的号召一次次点燃希望,人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归途,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有限,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
“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家。”这句流传在农村人口中的感慨,道尽了千万农村务工人的生存困境。家,是祖辈的坟茔,是童年的记忆,是乡音缭绕的温暖所在,是灵魂可以安然栖息的归宿。然而,这片能安顿精神的乡土,在经济维度上却难以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农业的微薄产出与现代生活成本之间,裂开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深渊。
这循环往复的迁徙,已不是一代人的偶然际遇,而是一个庞大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共同命运。它关乎数亿个体的悲欢,也关乎广袤乡土的盛衰,更关乎乡土中国在现代化洪流中如何寻找自身的坐标。
当我们凝望那些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徘徊的身影,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生活轨迹,更是一个时代的叩问。为什么家乡留不住想留的人?为什么县市开发区带来了民营或私营企业,却带不来务工者的待遇?这些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思考。
出路或许在于让乡村真正焕发内生动力——不仅要引进企业,更要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不仅要号召返乡,更要打造适合在家乡生存的生态;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留住乡愁。唯有让家园与梦想不再割裂,让故乡真正成为回得去的地方,这无奈的迁徙才能画上句号。
下一篇: 中华诗词选刊 第348期 同题:银龄颂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