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戈壁上的秀粉芳兰(2)——张秀兰诗词创作赏析
草原戈壁上的秀粉芳兰(2)
——张秀兰诗词创作赏析
◎野森
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历史人文的厚重,在华夏古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些经典诗词,或直接描绘内蒙古风光,或以阴山、边塞等意象关联其地域特色,展现了草原的壮美、游牧文化的豪情与历史沧桑。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世之作,北朝民歌《敕勒歌》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雄浑笔触,勾勒出阴山脚下草原的苍茫景象和牧民们的游牧生活。其语言质朴却气象万千,具象清晰而意境优美,被后世誉为“草原史诗”,是内蒙古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以“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开篇,描绘阴山险峻与行猎的豪迈场景。词中融合自然艰险与人文激情,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野性与生命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古代边塞诗的名句。诗中阴山作为中原与塞外的分界,凸显其军事屏障意义,亦间接反映了内蒙古在古代战争与民族交融中的历史地位。……这些华夏的优秀古典诗词早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
张秀兰女士作为新时代的内蒙古有信仰有觉悟的牧民,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吟咏和描摹内蒙古牧民们的生活、劳动、学习、时代发展和对周边时事的变化看法,这无疑是承载新时代内蒙古人文迹象的一种自觉。那么,她的诗词创作究竟怎么样?我们不妨来赏析一下她的《诗词四十首》专辑。
诗词具有辽阔豪放之情
张秀兰女士说:“加入诗词学会后得到了很多贵人的指导和鼓励,李成云会长,邱鉴玉老师,唐久青老师,崔广权老师,范世忠老师还有贾焕文老师,海天一色老师。特别是内蒙古诗词学会的崔健老师,因为我是来自最基层的土生土长的牧民,只上过初中,对我的诗词指导非常用心,用了两年多的宝贵时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牧民诗人……”学会的帮助,会长的支持,老师们的鼓励,张女士在诗词创作方面成长很快,短短两年多时间,她的诗词创作就具有了内蒙古大草原那种带有时代色彩的辽阔豪迈之情。
五绝《雪》:“魂灵金水借,胆气吐云霞。匀撒九天玉,齐开万树花。”高天上金色的阳光,照在辽阔草原的河面上,像美丽的灵魂一样在河水里闪烁,好像是金水河“借”给她的“胆气”,“吐”出“云霞”那样美丽的潋滟,于是“雪”“匀撒九天玉”,“齐开万树花”。“魂灵”“金水借”,“胆气”“吐云霞”;“匀撒”“九天玉”,“齐开”“万树花”。这些充满豪迈豪放特质的精神字词,把“雪”的浪漫、温润、纯洁之性,豪迈地情趣盎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似乎读者也来到了这广阔的草原上,融入了大草原,成了那片“雪”,成了草原的宠儿,成了“万树花”中的一部分。虽然是飞“雪”的季节,却没有一丝寒意之感。浓浓的情,炙热的情,早已经把大草原的寒意消融了。
七绝《步韵和王小兰老师<芦花>》:“湍湍溪边即是家,风摇丛苇漫飞花。秋声肃杀天将老,满目流烟浸晚霞。”起句语言率直,不失草原牧民的耿直性格。承句一个“漫”字,又彰显出游牧民族豪放的情怀。转句和合句把草原人面对“肃杀”的艰难环境,在一个“浸”字里凸显出坚韧不拔精神气质,虽然是“芦花”的“晚霞”,但依然美丽灿烂。“芦花”,暗喻普通的牧民,而且是一个进入晚年生活的牧民。但就是这样一个牧民,草原人的精神气质不倒。作为一名读者,读罢此诗,肃然起敬。
七律《马兰花(新韵)》:“万里西风万里沙,彰幽逸兴到天涯。玉枝聚翠天姿丽,紫蕊凝香风韵佳。寸寸芳心追旧梦,芊芊秀叶映朝霞。不求沃土滋清骨,敢抗贫瘠绽玉葩。”马兰花,蒙古族特有的花种。内蒙古,不仅有辽阔的草原,还有浩瀚的沙漠和无边的戈壁。环境变化,俗语云:“早穿棉袄中披纱,晚围炉火吃西瓜。”但就是这样一个环境,牧民们数千年来仍在此顽强地生活着,并把这里建设的越来越美好。借物咏志,马兰花显然是描写牧女的,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首联气势恢宏,入眼就是内蒙古大沙漠特有的意象环境。此诗就像牧民的性格一样直率地用四分之三的文字,重彩浓墨地勾勒马兰花的精神境界。颌联以两个具象“玉枝聚翠”和“紫蕊凝香”,表现马兰花的“天姿丽”质和“风韵佳”。有了马兰花的整体表面意象之后,笔锋转向颈联彰显马兰花的内在美。“寸寸芳心”“追旧梦”,“芊芊秀叶”“映朝霞”。上句写的是马兰花痴心向志,为志向奋斗不止。“追”,就是奋斗。下句写的是马兰花精神饱满地实施着自己的希望。“芊芊”,柔弱之躯;“秀”,精神状态;“叶”,行动的身影;“映”,行动的姿态。尾联写的是马兰花的善良坚韧能容高伟形象:“不求”“沃土”“滋”“清骨”,“敢抗”“贫瘠”“绽”“玉葩”。在“贫瘠”的土地上,展现自己的风姿,为家乡的改变敢于凤凰涅槃。这是内蒙古的诗,也是内蒙古人的壮美形象。
驾驭诗词的创作手法逐渐成熟
任何精美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术法+勤奋+灵悟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多学、多练。笔者最近写了首七言律诗《写诗有感》,内容是:“闭户搜词击韵篇,脑浆寥寂字孤燃。身离大厦入河道,雨涨滔风翔宇烟。颠杪岭云林柿笑,走藤篱陌垄瓜圆。细瞧多悟巧营构,思涌画屏霞曙天。”意思在家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只有走出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张秀兰女士显然是这样做的,说明她驾驭诗词的创作手法开始成熟起来。
七绝《题扇》:“国色天香妙笔生,芬芳淡雅最怡情。轻轻摇动过三伏,无尽风流扇底行。”这首诗紧紧围绕“题扇”创作,语言纯正,意境单一,没有庞杂萦绕。起句言“题扇”有字有画,画乃“国色天香”,字乃“妙笔”,之所以如此,有“生”为证。承句更是夯实了这个事实的存在:“芬芳淡雅”,既是言画,亦是道字;因画与字,绘得好,写得妙,故而“最怡情”。起句和承句写的是“题扇”的静态状况,表面状况。而转句和合句写的是“题扇”的动态情况,效用情况。这一静一动,是“题扇”妙趣横生,价值喜人乐用。这是笔者想到了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技巧及风格,虽然画是寥寥数笔的虾等,却妙到毫巅,不乏人生哲意含其间。张女士的这首绝句,也有此理在其间。
七律《秋意》:“风清月朗又金秋,邀友驱车塞外游。雨后草原晨露白,园中提子串珠绸。宾鸿捎信排云去,寒水推波卷叶流。遥望胡杨黄带绿,轻霜薄雾更深幽。”这首诗好就好在,一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以本地风光为背景,抓住本地“秋意”特点“草原晨露”、“提子串珠”、“宾鸿捎信排云”、“寒水推波卷叶”、“胡杨黄带绿”、“轻霜薄雾更深幽”等,以细节说话,展开创作,接地气,有生活,有灵气,有魂魄。二是诗中三四五六句的对仗句,除了“晨露”对“串珠”有待商榷进一步推敲外,其他对仗句工整严禁,符合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的对仗要求,没有四平头、摞眼等诗病发生。三是平仄正确,格律和韵,除了使用有多音字,经人工检测无问题外,没有出律、撞韵、挤韵、连韵等问题发生。四是用词基本准确有特点,形容词“清”“朗”“白”“绸”“寒”“黄”“绿”“轻”“薄”“幽”等,动词“驱”“串”“排”“去”“推”“卷”“带”等,运用的相对比较贴切。五是主题表现比较好,通过特点词语的运用和特点细节的运用,内蒙古所具有的环境特点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彰显出作者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
词作《沁园春•雪》:“水钻寒英,玲珑剔透,吟咏古今。看江河湖海,云蒸雾绕。崇山峻岭,素裹银林。欲盖昆仑,纷扬南下,杨絮悠悠天所妊,经陶淬,洁来还洁去,默守初心。莽原瑞雪寒禽,映红日,花香何处寻。望虬枝疏影,红梅斗艳。冰丝斜织,仙子扶琴。青女翩跹,清霜凝结。天降琼芳春暗临。轮回中,白首逢知己,泪湿衣襟。”这首词作者紧扣“莽原”“雪”的特点,以细腻的文笔,优美的词汇,拟人的手法,给我们勾勒出无比动人的莽原雪域风光,气魄恢弘,莽原雄辉,冰清雪洁,红梅斗艳,分外妖娆。仅此一斑,即见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之,张秀兰女士虽然学习诗词创作仅有两年多时间,但她对内蒙古大草原、大戈壁滩、大沙漠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有着对诗词创作的痴迷热爱,有着对自然和生活细微的观察和领悟,她把这些都融为一体,扎根在心里,以勤劳、善良、坚韧、痴爱、能融等为养料为养液,滋润、萌芽、破土、绽放自己的诗词。虽然她的诗词仍是“芊芊秀叶”之姿,但因为有“不求沃土滋清骨,敢抗贫瘠绽玉葩”的“寸芳心”,她的诗词创作绽露出内蒙古的印迹,基本形成了游牧文化的豪放风格,这都是“秀兰”香自苦寒来的结果。
(3429字)
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早上于野森书屋


评论[4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