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念人《铁窗下的婚礼》现实意义
当代作家念人《铁窗下的婚礼》是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生活背景。作品中莫老爷提出的“三不爱情观”,犹如一颗射向黑暗天空中的信号弹,光芒四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核,被知名学者梅俏称为是“新时期无产阶级文艺经典之作。”
一、不耐清贫者不婚
莫老爷原是省机关一位处级干部,为人正直,主持公道。改开初期,他的妻子被港商拐骗走了,一个好好的和谐幸福家庭,就这样破碎了。妻子被拐骗令莫老爷痛心疾首。过后,痛定思痛,他将物质考验置于婚姻首位,强调爱情需经得起清贫的磨砺,不耐得清贫的不是好女人。在生活中,他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哈尔滨姑娘陈丹霞。然而,陈丹霞有一句名言:“如果说清贫象征着人格,那么,我能愿在清贫中死去,也不愿为富贵出卖人格。”陈丹霞这句话无影中打动了莫老爷的心,从而使莫老爷爱上了她。在特色社会,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对此,莫老爷提出“不耐清贫者不婚”这一观点,既是对改开初期社会浮躁风气的反思,也体现了一位干部对精神纯粹性的坚守。同时,隐含着对资本社会危害性不满与厌倦。
二、不懂情感者不婚
莫老爷与陈丹霞的情感建立在对彼此清贫的深刻理解上,面对着这种清贫的爱情,莫老爷意味深长地问:“我们是无产者,生活遇到困难怎么办”?陈丹霞回答说:“感情是家庭的万能钥匙。只要有了它,什么锁都会迎刃而解”。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而这种情操,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够有的。对当今来说,这种情操好像是天方夜谭。但是,只要我们像莫老爷那样,以情感为基础,那种清贫中的幸福滋味,一定不会遥远的。对此,莫老爷提出的“不懂情感者不婚”,这一标准超越了世俗功利,要求婚姻双方具备情感共鸣与共情能力。这一标准,颠覆了特色社会以金钱为主,没有钱就没有爱情的利己功利。
三、不有信仰者不婚
将信仰作为婚姻门槛凸显了特殊历史背景下革命者对精神同盟的追求。陈丹霞“为他人着想”高尚人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信仰共产主义成为打动莫老爷的关键。反映了爱情与理想主义的深度绑定。表达了莫老爷所提出的“不有信仰者不婚”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
莫老爷的爱情观,通过两次求婚的戏剧性冲突,展现了个人情感与集体信仰的辩证关系。与革命史上《刑场上的婚礼》中周文雍、陈铁军“以刑场为礼堂”的红色爱情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革命文学中爱情即信仰的叙事范式。
《铁窗下的婚礼》通过“三不爱情观”批判了金钱至上的婚恋异化现象,与《简.爱》中所提出的“平等高于财富”的婚恋观形成跨时空呼应,为当代婚恋伦理提供了精神参照系。验证了作家念人在作品中的一句名言:“金钱爱情,来的也快,去的也快。真正的爱情用金钱是难买得到的。”
(作者:张莉莉)
上一篇: 打领带
下一篇: 躬行战略万里基 文化凝心开盛境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