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关二爷(散文)
走近关二爷(散文)
○古梦
小时候,我常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父亲是生产队风帆渔船的舵手,渔船出海捕鱼松开缆绳离岸一霎那,潮水几乎涨平河堤,我从岸堤跃上渔船,跟随父亲出海。渔船的舵是旧时的手把式,推动木梁改变舵的方向,从而调整船的航向。入夜,工友们都已入睡,星空之下,作为舵手的父亲眼观天象,手握舵把。遇到浪小风轻,读过私塾的父亲绑定舵把,盘坐在船仓顶,给蜷缩在其脚边的我讲故事。
随着时光流逝,加上当时年幼,父亲当年讲的故事已经依稀,唯一清晰记住的,是父亲所说的“写作写来写去,不外是‘忠’与‘爱’”。
不久前应友人之邀,参加了山西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我第一次有机会走近有“关二爷”之称的关羽,对父亲关于“忠”与“爱”写作主题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五百三十一处,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四百二十处,占比百分之七十九,也排名全国首位。山西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举办地就在正在创建“AAAAA级景区”的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有“祖庙” 之称。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总占地面积二十二万平方米,始建于隋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后被大火焚毁。现解州关帝庙是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解州关帝庙不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祖庙”,还是世界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
解州为关羽祖籍。关公文化是以关羽为崇拜对象的传统民间信仰,其核心精神为“忠、义、仁、勇”。关羽因忠勇事迹被后世奉为道德楷模,隋唐时期开始在荆州形成信仰雏形,元末明初通过小说《三国演义》传播全国。历代十六位封建王朝帝王对关公二十三次加封,至明万历年间获封“关圣帝君”,关公最终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尊的神祇。关公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关公文化核心精神之一的“忠”,与父亲提到写作的“忠”同出一辙,父亲所说的“爱”则涵括了关公文化核心精神的“仁”和“义”。
在运城参加活动期间,关帝祖庙守庙人老王抽空与我们几人小酌。两小碟花生米,本地产的杏花村酒,屋外小雨纷纷,屋内热气腾腾。小酒正酣,老王说自己已准备退休了,但守庙已后继有人,女儿虽不是生于庙,却长于庙,现已考进了文物管理所,也成了守庙人。言语中流露出了自豪和荣光。
关公文化以关帝庙为载体进行传播,全球现存三万余座关公庙宇。二零零八年“关公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关帝祖庙自一九九零年起连续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成为关公文化传播的重要活动。
南国小城广西东兴市也有座关帝庙。东兴关帝庙,原址位于东兴口岸东侧,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公元一八三七年)。至今已享百年香火。传说中法战争期间,越南法国殖民当局欲入侵东兴,因惧关帝威灵而不能得逞。东兴关帝庙故有"护碑香火"之誉。东兴关帝庙现存庙匾为抗法英雄刘永福所题。
二零一零年,因东兴口岸改造,东兴关帝庙拆旧建新,择新址迁建至东兴中越友谊公园沿界河一侧。新庙宇依山傍势,气宇恢宏,为岭南地区关帝庙建筑体量之冠。新东兴关帝庙香火源于山西解州关帝祖庙,祖庙赐东兴关帝庙"护疆保民"匾。原庙之匾额、法器、基石等一一迁至新庙妥为保存。
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和关帝诞,北仑河两岸的中越两国信众便不约而来到东兴关帝庙朝拜关公,祈求生意兴隆,平安顺遂。
东兴的关帝庙也有一群自发的守庙人,他们成立了东兴市关帝文化研究协会,这些守庙人成为关公文化信众和守护者。更有在民族至暗时刻的文革,为了保护关帝庙中的文物免遭“破四旧”运动损毁,有人偷偷将关帝庙中的牌匾敷上泥土,使这些清代牌匾得以保存至今。
关公文化在其核心精神“忠、义、仁、勇”之外,东兴关帝庙顺应时代发展,赋予了其精神的外延:公、正、廉、明。
下一篇: 【白银市中鹏诗词文化研究中心】第13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