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应注重“六扶”
自2016年9月中旬,因工作需要,我被单位委派到家乡长阳,加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原武汉铁路局)承担的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青岗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从事光荣而艰巨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搞好精神扶贫是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应注重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健康”等六个方面搞好精神扶贫工作。
扶思想,提认识。群众思想不“脱贫”,积极性不高,仅靠外力推着干,脱贫攻坚就难以形成合力。因此,要通过发挥好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等政治优势,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工作队要督促和指导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抓好思想扶贫等工作。要通过开会、走访、促膝谈心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扶贫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既要讲清有关扶贫政策和要求,让村民懂政策、用政策、享受政策,积极配合工作,又要鼓舞他们的干劲,打消其顾虑,眼睛向内,立足自身,拟好产业,勤劳致富。要针对极少数村民缺乏致富能力、好逸恶劳等现状,突出思想帮扶,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引导,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要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村民普法教育。对村里存在的攀比、不赡养老人、扯皮拉筋等不良行为进行劝导。大力宣传村民身边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正面典型,传播正能量,以此来消除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等靠要”“扶不起”的消极、懒散等负面因素。
扶志气,增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气扶贫”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振“心”。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在这方面,武汉局做了一些工作。一是仅2017年5月以来,路局领导先后6次到所帮扶的青岗坪村调研慰问,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工作队督促和指导村“两委”班子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员意识,有效发挥了村党组织和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引领、示范、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关心留守儿童。从2016年开始,工作队连续两年与铁路局团委携手开展“六一”儿童节献爱心活动,为学生购买书籍(捐书)、文具、体育用品等物资,共计3万余元。
今后,要从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引路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志气扶贫”,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导致的“不敢脱贫”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村委会和工作队要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全面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志气和勇气。
扶信心,添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2018年青岗坪村脱贫销号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各级干部要有攻坚贫困的勇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有信心,有上进心、进取心,群众就会受鼓舞、有奔头、有干劲。因此,党员干部和工作队员要想方设法带着群众干,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广大群众要有主动摆脱贫困的志气。摆脱贫困,变外部“输血”为自身“造血”,增强内生动力是关键。广大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克服和消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思想,牢固树立“等靠要可耻,自力更生光荣”等观念,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向脱贫户看齐,向脱贫户学习,积极参与脱贫,主动摆脱贫困,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要从创新惠农举措、培育富民产业、增强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精准实施“信心扶贫”,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不能脱贫”难题,让群众行动起来,坚定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扶心灵,壮底气。因学致贫、因病致贫是青岗坪村群众的主要致贫原因之一,占了未脱贫总户数的25%。因此,要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教育、心灵安抚先锋三支工作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灵扶贫”,以真诚的志愿服务慰藉贫困群众低落的情绪、失衡的心理,帮助贫困群众打开“心灵之窗”,点燃“我可脱贫”的希望。
党员志愿者要主动帮助贫困户疏通因长期贫困造成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参与精准脱贫,这是“心灵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工作队要关心村民子女上学问题,积极帮助呼吁和兑现各类助学(金)补助,确保每个适龄孩子学习有保障。同时,还要积极宣传各种惠民政策,让村民都当明白人。要积极传授种养殖技术,方便村民科学种田,增产创收,发家致富。心灵安抚工作队要定期送药、送金点子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学习汽车和摩托车维修技术,帮助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积极开展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同时,要鼓励他们在就近的烟叶厂、茶厂和魔芋加工厂等处就业,使他们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还能发家致富。
扶智力,长本领。扶贫必扶智。“智力扶贫”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只有“志智双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针对贫困户大多学历较低、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等问题,利用丰富的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通过示范基地调训一批、转移就业选训一批、乡土人才实训一批等方法,开展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自主创业技术指导,解决贫困群众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不会脱贫”的问题,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村委会和工作队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寻找致富门路;通过送文化入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等,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生活品味。
与此同时,要加大关心关爱适龄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力度,继续联手开展献爱心活动;继续开展为贫困青年购书捐书活动,立足长远,为乡村振兴培养“后生动力”。
扶健康,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因此说,健康扶贫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从建档立卡数据看,青岗坪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达18.5%,因残致贫的比例为10.6%,健康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在脱贫攻坚中,为阻断病根变穷根,要打出健康扶贫“组合拳”。突出抓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等“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协同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平时,要广泛宣传好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而,让老百姓懂政策、享受待遇,真正解决大家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问题。工作队和村干部要视病人为亲人,精准发力,经常帮助村民落实和享受“新农合”就医、住院、报销、补偿、体检、上门服务等健康扶贫一系列政策,确保老百姓在健康、快乐中谋求幸福生活。
总之,精神扶贫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精神之“钙”,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是确保村出列、户销号的工作前提。因此,村干部和工作队要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抓铁留痕的工作力度,注重围绕“六扶”,切实搞好精神扶贫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精神扶贫,有效促进精准脱贫,确保武汉局帮扶的青岗坪村2018年按时脱贫销号,让老百姓同步奔向小康。
(原载《中国扶贫》2018年19期)
下一篇: 七绝•千里路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