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陈水河谈深度创作

作者:陈水河 阅读:14 次更新:2025-08-26 举报

在近日梅溪文化研究会的交流中,陈水河先生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对深度创作的思考,其观点层层递进,富有启发。


一、编书:从被动书写到主动建构 

陈水河坦言,自己最初因编书需要而广泛涉猎各类文章写作,这一过程曾不被理解。但他坚持认为,编书绝非简单的文字汇总,而是对创作的深度梳理和主动建构。当他人了解到编书背后系统性的文化追求时,态度也从"不信"转为"满意"。这反映出,有目的的书写与编纂,能使创作获得更清晰的价值认同。


二、沉淀:中年阶段的创作觉醒

他将编书实践与人生体悟相结合,指出:"人生有许多事儿做,至于适合做什么,估计在人中年后才逐渐明白。" 创作方向的明确,往往源于人生阅历的沉淀。中年之后,人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更为透彻,此时通过编书等方式回顾、整合既往创作,恰是对生涯的二次发现与升华。


三、路径:以编书反哺创作深化 

陈水河明确提出,"编书是深化创作的途径"。他进一步分享自己的写文编书心得:"我发现,群内文友大多喜欢写文章。但写文章,要去寻找新的素材。半年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写了些什么。" 这一见解与徐顺根"提网才知水深浅,点火方睹民间烟"的诗意表达不谋而合。编书正如"提网"和"点火",是深入实践、检验创作深度的过程,迫使作者跳出单篇局限,系统审视自身写作的逻辑、主题与缺口。


四、警醒:避免迷失在碎片化书写中

陈水河特别指出,创作者容易陷入"半年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究竟写了什么"的状态。他提醒文友,深度创作需要时常回归系统整理,避免碎片化书写。只有主动梳理、挖掘新素材、不断追问书写意义,才能突破重复性忙碌,抵达创作新境。这一观点为其编书主张提供了深刻注脚。


结语

陈水河的分享揭示了一条清晰的创作深化路径:以编书为方法,在中年沉淀中重新发现自我,通过系统整理反哺创新。他对创作状态的警醒,对每一位追求突破的写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一唱三叹”整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大家好,平台编辑好。辛苦了 陈水河 08-27
这是本人编书过程中,对如何进行深度创作的体会。 陈水河 08-26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