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竹篾间的传承(小小说)

作者:施泽会 阅读:44 次更新:2025-07-30 举报

竹篾间的传承(小小说)

作者  施泽会

张阿婆坐在甘坑古镇的老榕树下,眯着眼看着孙女小芸在巷子里追逐嬉戏。小芸头上戴着一顶崭新的粉色卡通凉帽,帽檐上印着可爱的小兔子图案。阿婆的目光落在小芸的帽子上,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阿婆,你看我的新帽子漂不漂亮?"小芸跑过来,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新帽子。

阿婆摸了摸小芸的头,轻声说:"漂亮是漂亮,可惜不是我们甘坑的凉帽。"

"甘坑的凉帽?就是那个黑黑的、怪怪的帽子吗?"小芸皱起了眉头。

阿婆叹了口气,陷入了回忆。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甘坑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凉帽的盛况。那时候,男人们上山砍竹、裁竹、破篾,女人们则在家里织帽箔、扫桐油、扎水藤。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和桐油的味道。

"做凉帽,要经过三十三道工序呢。"阿婆缓缓说道,"砍竹、裁竹、破篾,这些粗活,主要由男子去干;女子呢,织帽箔、扫桐油、扎水藤……"

阿婆告诉小芸,甘坑凉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与传统竹笠不同,客家凉帽帽如其名,是一顶客家人干活时,可以遮阳避日、带来凉爽的帽子。它虽然也由竹篾编制而成,但它的帽沿垂下了一圈四五寸长的布帘,可以抵挡风吹日晒。帽子顶端开有直径约为十五公分的圆孔,便于透气和露出发髻,整体造型美观,轻巧透气。

"那时候,我们甘坑的凉帽可出名了,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港澳、东南亚,甚至英国、荷兰呢。"阿婆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上世纪50年代,凉帽村被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定为全省唯一凉帽外贸生产基地。当时,凉帽村办了1000多平方米的凉帽工厂,每月可生产4500多顶帽子,其中一半出口到海外。"

小芸听得入了迷,她从未想过,那些"黑黑的、怪怪的"帽子竟然有这么辉煌的历史。

"可是后来,为什么没人做凉帽了呢?"小芸好奇地问。

阿婆的眼神黯淡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帽子出现了,我们的凉帽销路越来越窄,老手艺面临失传。"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镇上要举办非遗文化展,工作人员正在挨家挨户地宣传,邀请大家去参观。

"阿婆,我们也去看看吧!"小芸拉着阿婆的手,兴奋地说。

阿婆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她也想看看,现在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老手艺的。

来到文化展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让人目不暇接:剪纸、刺绣、木雕……突然,小芸的目光被一个展位吸引住了。

"阿婆,快看!是凉帽!"

阿婆顺着小芸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展位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凉帽,有传统的黑色凉帽,也有一些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的新式凉帽。展位前,一位老师傅正在演示凉帽的制作过程。

"张师傅!"阿婆惊喜地叫出声来。

那位老师傅抬起头,看到阿婆,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是阿婆啊!好久不见!"

原来,这位老师傅正是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官贤。阿婆和张师傅聊起了往事,张师傅告诉阿婆,近年来,政府对非遗文化越来越重视,甘坑凉帽也得到了很多关注。  

"我们推出了'小凉帽',拍成动画片在央视播出,受到小孩子们的追捧。"张师傅笑着说,"老手艺只要瞄准了新需求,因市而变,天地宽着呢。"

张师傅还告诉阿婆,华侨城文化集团通过深入挖掘甘坑凉帽的文化内涵,创作和打造了非物质文化超级IP"小凉帽",自2016年诞生以来迅速形成了绘本、小说、广播剧、VR电影、TV动画等多种艺术作品,构建起国内迄今为止内容作品形式最为广泛的IP内容矩阵。

"小凉帽"IP的成功,除了其优质的故事内容,更在于它是对"甘坑凉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岭南的文化风貌和传统风俗几乎渗透于小凉帽的所有故事中,吃糍粑,打稻谷,酿豆腐,做竹风铃、竹风车……每一个故事细节都真实而富有想象空间。

小芸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她拿起一顶粉色的小凉帽,戴在头上,兴奋地说:"阿婆,你看,这顶小凉帽多漂亮啊!我喜欢这个!"

阿婆看着孙女开心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甘坑凉帽的传承有希望了。

回家的路上,小芸不停地问阿婆关于凉帽制作的细节。阿婆耐心地讲解着:"制作凉帽用的竹子,必须是甘坑山里的丹竹。把竹子采回来,先要经过刨皮,可是如何将这些竹片变成厚度不到0.1毫米,宽度约0.5厘米的竹篾呢,工匠需要先将竹片削平滑,后用牙齿咬着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几个来回,才能诞生一条平若熨板、薄若蝉翼的竹篾片。"

"把这些篾煮软后,就要捞起来送到山里空旷的地方晒干。这时候可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村子里人来人往,鸡鸭也闹腾,很容易弄脏这些煮好的竹子;而它们只要粘上了一点点污迹,就都不能用了。"

"还有煮油,就是煮漆凉帽时用的桐油。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工作,必须要由有经验的人来进行。把控火候,掌握油的软硬度、粘稠度,这些都必须精准到位,多一分少一分,这活就白干了。"

小芸听得认真,她决定,要向张师傅学习制作凉帽,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几个月后,在甘坑古镇的非遗文化节上,小芸和其他几位小朋友一起,向游客展示了她们亲手制作的小凉帽。看着孩子们脸上自豪的笑容,阿婆和张师傅都感到无比欣慰。

甘坑凉帽,这顶承载着客家文化记忆的帽子,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正如许多报刊报道中所说:"老手艺只要瞄准了新需求,因市而变,天地宽着呢。"甘坑凉帽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勇于尝试,就能让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看见非遗焕新,美好生活,在田间地头,在大街小巷奔跑……

上一篇: 纸龙重生(小小说)

下一篇: 喝杯咖啡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