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铺路人
我的文学铺路人
不久前,在一次家宴上,作为田林县者苗中学第一届初中学生的族兄班永山,向我说起了母校者苗中学的历史。
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原因,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田林县,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教育文化落后,成为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因而20世纪60年代,有很多外县、外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师范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到田林县支边——在田林县的中小学任教。汤国柱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汤老师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从桂林来到田林中学任教,1969年又受命来到偏远的者苗公社,筹建者苗中学。与他同期来者苗的,还有来自百色本地区靖西县(现靖西市)的何振兴、田东县的赵竣两位老师。
者苗中学建校之初并不在公社所在地者苗,而在位于者苗公社八中大队渭额生产队附近、驮娘江支流八中河边的“中瓦”这个地方,离者苗有四五公里,公路不通,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后来,为了解决师生生活、工作、教学等诸多不便问题,公社领导才在“中瓦”先后招收3届初中学生后,于1973年将者苗中学迁入公社所在地者苗——1972年因新校舍建设还没有好,停招一年。在“中瓦”期间,学校只有前面提到的三位老师:何振兴老师任校长,教政治和地理;汤国柱老师教语文和历史;赵竣老师教数理化。
那个年代,实行小学五年制、初高中两年制。1974年7
月,我从邻屯的央降小学毕业,同年8月升学到者苗中学就读,成为者苗中学第5届初中生。
1976年7月我初中毕业,恰逢田林县扩大初、高中招生,很多大队小学都设立附中,开设初中班;公社中学都设立高中班,我有幸成为者苗中学第一届高中生。后来这些附中和高中班开办两三届后先后停办了。
尽管我的中学生涯有四年时间,者苗中学已经增加了不少老师,但我的语文课,从初中到高中自始至终都是汤老师教的,他还是我初中班时的班主任。
在我的印象中,汤老师始终秉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初衷,仔细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用心教学,将教书育人当作终身事业,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在三尺讲台挥洒知识和热情,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授课逻辑清晰,由浅入深,教学效果极佳,因而收获桃李芬芳满园——他的学生后来成为者苗公社教育界的中坚力量。
汤老师看起来有些不苟言笑,却有一副热心肠。那时候,学校只统一蒸饭,菜则由学生自煮。那个年代,只有星期日单休,为了让学生早点回家,学校星期六特地提前上课,提前放学。学生星期日吃完早饭,装好足够吃一个星期的大米、南瓜、蔬菜、油盐后返校。当时全公社仅有一条公路,虽然全线贯通我们大队,但没有班车,学生往返学校全部步行。就是从那些从县城来到公社或各个部门工作的干部职工,节假日也只能从者苗踩20多公里的单车,来到福达再搭乘西林班回县城。
由于条件艰苦,不少学生读书打退堂鼓。我们刚进入初
中就读的第一个星期,邻生产队就有一个同学从学校返家后就不回学校了。第二个星期天,汤老师便踩了近20公里的单车,来到这个同学家里,苦口婆心做这位同学的思想工作,最后用单车驮着这位同学把他接回学校。
者苗公社当时原住民全部是壮族,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群众不会讲桂柳话(系西南官话的一种,即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桂柳片,通行于广西北部柳州、桂林、河池、百色,以及中部的来宾等市),只会讲当地壮话方言,这给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带来了困难,为了便于和当地群众、家长交流,外地来的老师不得不学习当地的方言,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壮话通”,汤老师也不例外。
汤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中文系,文史知识非常渊博。我非常喜欢汤老师那带着浓重桂林口音的普通话。他当时朗读那篇描写毛主席在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办公情景的课文,虽然已时隔50年,但他那朗读声我至今还犹然在耳。
汤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我至今仍铭记于心。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受到了诸多的干扰,可以说我们当时是“半工半读”,很多同学无心读书学习。但汤老师顶着受到批判的风险,始终教育学生多读书。他常说,学生不读书等于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田,学生只有掌握渊博的知识,才能掌握扎实的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祖国效力。
当时的文娱生活极其匮乏,但书籍还是比较丰富的。在者苗中学那段时光,我把读书当作文娱活动,我成为学校图书室的“常客”。从《地道战》《地雷战》《童年》《鸡毛信》等小人书(连环画)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我几乎把学校图书室有限的藏书都借遍了,是汤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由于多读书,加上汤老师教学有方,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写的作文也不错。我的作文常常被汤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见我有较好的写作潜力,汤老师常常给我“开小灶”,对我的每一篇作文,汤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修改,并一一进行详细点评,使我受益匪浅。他还把自己的很多藏书,比如《文学描写知识》《中国历代文选》等借给我,教导我多读书,他还说他也爱好文学,也发表一些文学作品,后来专于教学只好放弃了。
汤老师常说:古人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书读多了知识就会积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多做笔记;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多思考,才能感悟生活;要多练习,写作这种东西,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多练多熟,熟能生巧。
汤老师的教导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终生受益。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作文写作基础,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我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作家,是当年汤老师铺路的结果。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已出版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那事那景》。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