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皖北亳州老阎桥赋

作者:闫应科 阅读:165 次更新:2025-06-09 举报


皖北亳州老阎桥赋

(文/阎应科)

 

泱泱阎桥,始祖迁徙,六百春秋。耕读传家,书香盈畴。晨锄陇亩,夜诵经楼。诗礼承先,箕裘绍后。明清鼎盛,庠序生辉。贡生振藻于文苑,统领扬威于边陲。铁马秋风,壮士曾持箭戟;青灯黄卷,儒生屡夺锦魁。

洎乎民国,海宇崩摧。烽烟蔽野,弦诵式微。虽有堡长治乡,校长传薪。然士困蓬蒿,人嗟劫灰。及至共和新立,禹甸重光。阎桥子弟,奋发图强。负耒者不废诗书,执戟者亦通典章。于是黉门重启,文运宏张。

若夫改革潮涌,科教兴邦。阎桥才俊,竞渡沧浪。或耘穑于畎亩,或贾肆于城乡;或执鞭于庠序,或仗剑于疆场。尤可称者,庠声大振,麟凤呈祥。泮水频传捷报,蟾宫屡折天香。硕士辈出,博士有几。金榜题名之日,恰似荀氏八龙并出;琼林赐宴之时,宛如河东三凤齐翔。

观夫阎桥六百年沧桑,恰似黄河九曲,终向溟渤。昔以耒耜开基,今以翰墨驰誉。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阎桥之谓也!冀后来者踵武前贤,再续华章。使文脉与国运同昌,家声共时代并扬!

 

解析:《皖北亳州老阎桥赋》以典雅骈文追溯阎桥六百年文脉传承,其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与地域文化赋作呈现以下共通之处:

一、历史纵深与家族叙事

‌迁徙溯源‌:赋开篇“始祖迁徙,六百春秋”以家族迁徙定调,形成时空纵深感。

‌耕读传统‌:“耕读传家”为核心母题,阎桥“夜诵经楼”“田园农桑,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兴后邦”‌,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晴耕雨读”的理想范式。

二、文武并举的功名书写

‌文教鼎盛:此“贡生振藻”“儒生夺魁”通过科举功名彰显地域文脉。

‌武勋叙事:“统领扬威于边陲”“执戟者通典章”的尚武精神,构建“文武兼济”的地域人格。

三、时代变迁中的文化韧性

‌战乱与复兴:民国“烽烟蔽野”的凋零与共和“黉门重启”的复兴,展现文明在动荡中的延续性。

‌当代转型:“改革潮涌、科教兴邦”,彰显传统耕读精神转化为现代教育成就的成功转型‌。

四、艺术表现手法

‌意象并置:“青灯黄卷”与“铁马秋风”的文武意象对仗,强化文本张力。

‌典故化用:结尾引《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经典提升文本厚度,彰显“旧邦新命”的文化自信。

五、精神内核升华

此赋文脉与国运同昌,将地域叙事融入中华文明赓续的宏大主题中,可视为皖北辞赋经典之作,其"六百年沧桑,黄河九曲"的时空隐喻,构成华夏文明的水系诗学。


根深叶茂  德厚流光

——皖北氏家史


盖闻洪洞槐荫,徙万里而扎根;涡水云蒸,车辙沟边家东园,历六纪而深固。皖北氏,源起明初,贡生开基,诗书继世。昔始祖“世贤”公,负笈渡淮,择膏腴而垦荒;青箱传家,执耒耜亦持卷。今观族谱煌煌,两万丁口绵瓜瓞;祠堂肃肃,廿四代孙荐藻蘋。乃作赋曰:

 若夫洪武移民,雁列长淮之浦;始祖贡生公自携经南来,卜宅泉壤之阳;布德施教,肇启诗礼之绪。麦浪千重,总涵书声琅琅;桑荫百亩,时见青衿楚楚。此诚根脉所系,耕读传家之范也。阡陌新辟,氏后裔遍布皖北,居五十多村屯,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另有五世祖“晓”,远遐迁徙豫东。

 至若春禊秋尝,俎豆常陈昭穆;冬诵夏弦,芸编不辍晨昏。族中长者,说礼敦诗于槐下;堂前稚子,描红临帖于松轩。或执耒耜而课晴问雨,或握彤管而赋月裁云。更见阡陌连阡,百廛皆含墨香;溪流环舍,一勺可映星文。此乃书香浸润,门风不坠之征也。

 观其族训昭昭,首重伦常:孝亲当效卧冰鲤,睦邻宜学投辖陈。族中贤达,或筑桥以济行旅,或散粟以赈饥贫。祠堂悬"德润瑯琊"之匾,墓田植"义感乡邻"之筠。六百载风雨,未改仁厚本色;廿四世春秋,犹存古道热肠。此实德泽绵延,仁里称颂之由也。

 若乃人文郁郁,代有俊彦:明清贡生庠生、享有盛名,秀才举人,建义学于桑梓;民国人才校长,兴新学于颍岸。今见硕士博士,星列大江南北;农师医师,誉满城乡。更喜老宅新葺,列为乡愁记忆馆;祖训重镌,化作核心价值篇。此真与时俱进,叶茂枝繁之象也。 

赞曰:槐荫徙淮浪,瑯琊衍派长。青箱传六纪,白屋出千璋。沃土培兰桂,晴窗列缥缃。涡水汤汤处,门正炜煌!


作家简介:闫应科,安徽利辛人,从第二炮兵后勤部转业沈阳公安,三级警监,大学本科学历,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编著团、校、场等三部文献史书,在省市县图书馆、部队军史馆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藏。


作家近照作家近照

上一篇: 秋乘落叶诗联

下一篇: 点面结合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