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端午话菖蒲

作者:魏前方 阅读:332 次更新:2025-05-30 举报
端午话菖蒲
魏前方

      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了,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天吃粽子,划龙舟,还会在门前挂艾草,在厅堂上插菖蒲。这不仅是对健康的祈愿,更是对古老信仰的一种坚守。而在这众多的端午符号中,菖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起菖蒲,人们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及他《离骚》中的诗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诗句中提及的“荃”,指的就是菖蒲。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被奸臣排挤陷害,遭楚王罢免流放,行至汨罗江时,听到楚国沦陷的消息,极度悲愤和苦闷,他仰天长啸,纵身一跃,投入了滔滔江水。人们为屈原立衣冠冢,采集菖蒲插于坟头。菖蒲叶如同屈原那柄佩剑,直指天空。“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从此,每逢端午节这天,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插菖蒲以凭吊忠魂。
      菖蒲花色艳丽,有浅蓝色,淡黄色,深紫色等。与众花争先恐后在春天开放不同,菖蒲只是在入夏之后,才开出碎碎的、淡雅而清香的小花。菖蒲叶中心有脊,随风颤动时,如出鞘利剑,泛凛然之光。菖蒲因生长地点不同,可分为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等。泥菖蒲生长于田头地边,簇簇丛丛,叶片锋利,叶柄坚挺;水菖蒲生长于小溪边,湖泽旁,风起水波时,那些直挺挺的叶子,犹如一支支随风颤动的“碧水剑”;石菖蒲生长于岩石边的贫瘠土壤,无惧风雨雷电,那些经日月精华淬炼的剑叶,光泽耀眼。
      菖蒲具有“耐苦寒,安淡泊,伍清泉”的风骨与气节,刚柔相济,明净生姿,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将青翠挺拔的菖蒲供于客庭或书案之上,夜间点烛观书,菖蒲可吸收烟气,可保护眼睛,更兼励志养神。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烃,具有提神通窍和杀菌之功效,因此,人们会在端午前后挂艾草,悬菖蒲,灭病菌,驱毒邪。其中有一分虔诚,更有一分美好的希冀。
      菖蒲又称剑水草,具有性温味辛的特点,以菖蒲为药料,用白酒或黄酒为原料,制成“菖蒲酒”适量饮用,可润肺养胃,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古人在端午饮菖蒲酒,还有另一种考究,“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菖蒲被古人视为辟邪之物,“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因此,端午节饮菖蒲酒以辟恶祛邪,渐渐成为民间习俗。
      在古今诗人笔下,菖蒲是吟咏爱情的物语。唐代诗人罗隐“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的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恋人、夫妻之间相见不得,劳燕分飞的苦恋;近代诗人席慕容在《菖蒲花》一诗中写道:“此刻菖蒲花还正在随意绽放/这里那里到处丛生不已/悍然向周围的世界/展示她的激情/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在席慕容的笔下,菖蒲花代表着肆意与自信,透露着忧郁与压抑,思念与向往,借菖蒲花隐喻曾经流逝的爱情的美好。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