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里忆母亲
母亲节里忆母亲
左俊平
我曾经在多篇文字里写过我的母亲,但总觉得言犹未尽,语不达意。虽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二年了,每每想起母亲的一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真不是任何文字能够写得完美,表达的更精准。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外公家过于贫寒,在本地不好讨老婆,不得不娶逃荒至此的外乡人外婆为妻,由于外婆不太懂得本地的人情世故,耕作农务,身为长女的母亲注定就要过早的为这个家辛劳和付出。七岁跟着邻居我称呼四外婆的学纺线,九岁学织布,10来岁的母亲就要独自在集市上去卖布帮衬外公养家,可想而知无论是母亲的童年或是少年时期都是在一条多么艰辛的路上劳作奔波。
常言说,嫁汉嫁汉能够穿衣吃饭,可是,由于我的祖父在父亲还未成年时过早的离世,无依无靠的父亲就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刚嫁给父亲的母亲也只能跟着父亲漂泊度日。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政府分给了父亲一套“地主”的房子,他们才过上真正有家的日子。
日子虽说是稳定了,可心怀感恩于祖国的父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报答祖国的工作中,从大队干部到人民公社农机站站长,真正的是心中只有大家没有小家。母亲只好无比辛苦的独自在家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扛着风雨,扛过每一个艰难的春夏秋冬,即使是“四清”运动期间,父亲被错误的关牛棚、挨批斗,甚至把本来就不富裕的家抄成了一贫如洗,母亲都无怨无悔的默默忍受。
记得祖辈的传统教育方式,一般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可是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目中,母亲的严绝对要更胜一筹。 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好善乐施,知恩图报都是母亲教给我们做人的根本。不管什么时候,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童年的我们,经常被母亲的纺车从梦中摇醒,母亲的织布机踩出的声响,就是相伴我们慢慢长大最悦耳动听的音乐。
都说养儿防老,父母养了我们小,我们就应该养父母老,可是十二年前,85岁高龄,原本健健康康一直都是自理生活的母亲一觉醒来就突然离开了我们,没给我们任何人一点尽孝尽心尽力的机会,留给我们兄弟姐妹们的是永远的痛,而最让我痛上加痛的,就是二十五年前,我身患重病之时,远在几千里外的母亲得知消息后,不顾一切的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我“治病”。那个自己生病时想买一毛钱的豆腐都舍不得的母亲,不顾任何人的劝阻,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积攒一生的两万多块钱拿出来,为我做“禳星祈祷”。尽管那时躺在病床上的我没有到过“现场”,可是,直到今天,我仿佛依然能听得见,站在天梯上的母亲呼唤儿归来的声音,那一声声呼唤,是多么的悲怆,多么的痛,是多么的期盼,又是多少文字都写不尽的——母亲的爱。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