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广西公文包”二三事

作者:班祖恒 阅读:103 次更新:2025-03-11 举报

                                                                “广西公文包”二三事



读了几年书,参加工作后又辗转几个部门,因而我的“圈子”比较广,除了“业务圈”“朋友圈”“家族圈”,还有多个“同学圈”“同行圈”“同事圈”等等。退休后联系最多的还是“朋友圈”,多为散步聊天聚餐喝酒。


“老弟,哥刚带来一桶‘广西公文包’,过来一起品品。”哥福每次到县城,都这样打电话对我说。


哥福是我结识几年的“老朋友”,当年我在福达教办室,他在高龙教办室,但分属不同业务并不认识。前几年他陪孙子到县城读书,有次一起在本家哥山家喝酒我们才互相认识。


孙子考进中学住校后,哥福又返回高龙乡下老家。即便如此,他每个月都要来县城一两次,一来到学校了解孙子的学习情况,二来和我们几个“老朋友”相聚。


哥福是酿酒的老手,他酿的酒与众不同,他一般到百色购买红高粱做原料,再到本县的旧州镇购买当地群众自制的酒饼。他酿酒非常讲究,每坛酒他都要发酵一年以上,酿完又把酒放入土缸里,在缸里一放就是一两年。他每次来田林,才装入一大白色塑料酒桶,晚上便约我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那高粱酒喝起来甘甜清凉爽口。


“老弟,过来哥这里一起喝板干公文包。”家里来客的时候,哥棉常常这样招呼我们去陪同。


哥棉是我的本家兄长,是来自百乐乡板干村的民营企业家,有多个产业,在当地赫赫有名。板干米酒,是哥棉老家自产的米酒,早些年就远近闻名。哥棉热情好客,我们在县城的几个本家兄弟,经常到他家喝酒,享受板干米酒的醇香。


“广西公文包”是时下有名的网络流行词,是指我们广西人常用来装酒的长方体白色塑料酒桶。


“广西公文包”是有来历的。据说2023年5月6日,广西一名男子在山东淄博打卡烧烤,把自己从老家带去山东的家酿米酒一起带去了烧烤摊。男子提着自家酿的米酒一桌一桌地分享给店里的其他客人品尝,一边吃烧烤,一边喝米酒,气氛十分欢乐。


后来,有网友们搞笑评论说:怎么把“广西公文包”带去淄博了?评论风趣逗人,传遍全国。


现在,“广西公文包”成了“米酒”的代名词。我们不仅喜欢把米酒称为“广西公文包”,还以产地细化,引申为“田林公文包”“八渡公文包”“板干公文包”等等,不一而足。


我的家乡田林县也和广西其他地方一样,历来热情好客,用自酿的米酒招待客人成为一种礼仪。自酿米酒度数不高,喝起来有些淡淡的甜甜的,其味绵长纯正,喝惯了低度酒的当地群众,宁可喝自酿米酒也不愿喝高档的茅台酒,还把米酒冠以“土茅台”之称。


其实,白色塑料酒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事。小的时候,好客又喜欢喝酒的父亲,也久不久酿一坛米酒,当时市场还没有放开,国有商店并没有酒曲销售,而是在街天赶集买来当地群众自制的酒饼,酿制米酒。


当时我们者苗公社渭龙大队的渭苗生产队就有一个老人是专做酒饼卖的。酒饼是以大米和多种中草药研制而成。


据说最初的时候,做酒饼需要120味中药材,有催米饭发酵,有让米酒甘甜,有为醉酒后让人醒酒不至“长眠”等等,各有各的功效,现在由于土地大面积开发,而且种植业多使用化肥农药,很多做酒饼的中草药已经灭绝,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做酒饼的中草药最多只有十多二十种。


由于现在制作酒饼的中草药不好找,因而制作酒饼的人也越来越少,酿酒的人大多到市场买来酒曲。但用酒曲酿造的米酒,口感不比用酒饼酿造的米酒好。


记得当时父亲酿酒,发酵好几个月才酿,酿酒的工具都是木匠用木材制作的,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水都是一担一担从两百多米开外的八中河挑上来,酿一坛酒需要挑三四担水,非常辛苦。


酿酒时父亲都把酒槽直接接到酒缸,酿完酒后把一块专用的毛巾洗净扭干,盖住缸口,再用一小块厚实的木板压实。


虽然有酒,但父亲并没有餐餐喝,因为那个时候粮食不多,只有在过节、来客或有好菜才喝。一般用水瓢从酒缸里舀酒再倒到酒碗里,每餐最多也就一碗。如果到亲戚或邻里家作客,父亲一般拿来一个干净的空瓶,装满酒后随身带去。


关于米酒,在我们田林县,是有很多故事的。20世纪70年代,自酿米酒也是要交税的,做一坛米酒一般要交两块钱的酒税。为了少交酒税,当地有的群众酿酒也会“保密”,公社下乡的干部特别是税务干部,不熟悉的人是不轻易拿米酒出来招待的。


据说有一次,有个税所干部下乡,主人家热情地拿出米酒接待他,饭后他竟硬压主人家交一年12个月的酒税。其实,那个年代粮食非常紧张,饭尚且吃不饱,群众酿酒非常有限,有粮户最多一年也就酿四五坛酒,也就是说四五个月每个月才酿一次酒,一般缺粮户一年最多就酿那么两三坛。


这事后来传遍了整个公社。自那以后,那个税所干部不管到哪个村屯,群众都敬而远之,没有人再接待他,不用说喝酒,就是吃饭也没有人叫他。


做农村工作,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才能做好工作。


我们田林,酒文化非常浓厚,接待客人以能醉倒客人为荣。


我们局的李科长就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北京有几位早年曾到过田林的专家,又来田林检查指导工作,按照对口接待原则,局长让分管副局长和他一起负责接待,由李科长负责安排。


李科长想:饭菜好安排,只是喝什么酒是个难题,以前接待这几位部里来的专家,喝的都是高度酒,而且他们酒量都不赖,客人不醉自己先醉,闹了笑话。


如果喝高档酒,接待费肯定超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不说,他们三人也“敌”不过这几个专家。


最后,他大胆决定:用本地的瑶王酒接待!瑶王酒就是瑶族同胞用自酿米酒配以中药和蜂蜜精制的米酒,度数不超过三十度,喝起来醇香绵长回甜,而且价格每斤不超过10元,即使每人喝两斤还能大大减少酒钱方面的开支。


入座后,李科长先唱起了《刘三姐》的“敬酒歌”,然后有些歉意地笑着说:“各位领导,这次我们不喝高度酒,而是请大家品尝我们壮乡田林瑶族群众精制的瑶王酒,希望大家尽兴!”


于是大家端起酒杯,几个专家边喝边赞不绝口。一位专家开玩笑说:“这酒真好喝,像酒又像茶。以前来李科长怎么不拿出来给我们喝呢?”


几个专家非常兴奋,不时和局长他们三人频频干杯,结果几个专家都醉了,李科长他们三人倒没有醉。


前几年我和几个朋友去贵州旅游,到贵阳后被一位从事白酒定制销售生意的本家“发现”行踪,当晚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叫几个本家兄弟作陪。


“兄弟,我们习惯喝低度酒,能不能找度数最低的酒给我们?”我说。


“我去找找。”那位本家说。


“只能找到四十多度的了。”回来的时候,他提着几瓶酒歉意地说。


由于我们喝不惯高度酒,几个本家兄弟又非常热情,那晚搞得我们几个朋友都“人仰马翻”了。


去年,我邀请那位从事白酒定制销售生意的本家和另两位本家兄弟到田林玩。


吃饭的时候,我说:“兄弟们,我们喝不惯高度酒。你们喝高度酒,我们喝本地‘土茅台’如何?”


“我们还是入乡随俗吧?把你们田林的‘土茅台’拿出来,让我们品尝品尝!”


席间,我和几个作陪的兄弟频频跟他们交流。也许贵州的几个本家见到我们自酿米酒喝起来比较淡,也没有提防,与我们频频干杯,每人一斤下肚,就有些晕乎乎的了。


“贵州的茅台酒抗不住田林的‘土茅台’哦!”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那位本家自嘲地说。


“我们的自酿米酒,喝起来虽有些淡,但需要慢慢喝才行,如果大口大口地喝,特别是半杯或整杯地干,喝得紧也是扛不住的。”我笑着解释说。


这就是我们“广西公文包”的魅力!


欢迎朋友们到广西来,到田林来,品尝我们的“广西公文包”“田林公文包”“八渡公文包”“板干公文包”!


(此文首发2025年3月11日《西部风微刊》)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著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上一篇:

下一篇: 微小说:甜蜜梦,终成幻影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