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杏林巨擘陈无咎

作者:潘爱娟 阅读:277 次更新:2025-01-24 举报

杏林巨擘陈无咎

 

在华夏医学的漫长历史中,陈无咎是一位不可忽的传奇人物。他以卓越的医术、深邃的医理、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中医传承的赤诚之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横跨医学、革命、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宛如一部厚重而激昂的史诗,承载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也书写着个人的壮志豪情。

十多年前,因工作之缘,有幸接触到陈无咎先生的医学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中半古半今的文字读起来颇为费力,但出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仍然坚持逐字逐句地读完,因此,至今我对先生的一些重要方子仍然记忆犹新

义乌山水孕才俊

陈无咎,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辛亥革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风雏。1884年7月8日(农历闰五月十六诞生于义乌黄山村。这里山水灵秀,黄山溪潺潺流淌,仿若自然母亲温柔的臂弯,滋养出一方钟灵毓秀之气,孕育了无数英才豪杰,陈无咎便是其中之一。

陈家祖上因忠义之举获得表彰,家族自此枝繁叶茂,日益昌盛。然当时的义乌病疫阴霾所笼罩,百姓深陷病痛泥沼陈家遂立下家规:凡走科举之路的子孙后代,务必研习医学,以救苍生。陈无咎祖父陈大章,身为县学学生,对医学有着浓厚兴趣,精通歧黄之术,在当地救病治人,声名远播。他的父亲陈汝森,是一位怀有科举壮志的秀才,曾组织民众抗击洪杨之乱陈汝森虽为家庭营造浓厚书香氛围,却因种种缘故,无奈中断功名追逐之路。这般家族传承,为陈无咎的成长之路铺就了基石。

陈无咎自幼便显露出超乎常人的聪慧。3岁识字读句,7岁踏入私塾,沉浸于诸子百家的浩瀚经典之中,为日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筑牢根基。然而,命运对他并不眷顾,幼年丧父,使他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加之身体孱弱,疾病频繁侵袭,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毅然决定让他继承祖业,研习医学,期望他能自救救人。从此,陈无咎踏上了那条充满艰辛却又注定不凡的医途。

问道医典采众长

1903年,20岁的陈无咎遵从母亲的命令,正式开启了学医之旅。他勤奋刻苦,一头扎进仲景的《伤寒》《金匮要略》以及刘完素的《三书》《六书》等医著中,逐字逐句研读,力求领悟其中的精髓。这些古籍犹如一扇扇通往医学奥秘的大门,他在其中不断探寻,汲取着前人的智慧结晶。

1909年,陈无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课余时间还投身于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等学科的钻研。这些现代学科知识与他所学的传统中医知识相互交融,为他日后中西汇通的医学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陈无咎师从东阳周外翰、义乌龚茂才、永嘉徐侍御等多位名医大家。在各位恩师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中医的门径,医术日益精湛。他深知学医之路永无止境,不拘泥于古方,秉持“按脉探理,因时辨方”的原则,在诊断时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气色,深入探究病因病机,再结合天时气候、地域环境等因素,精准开方用药开启属于自己的医学创新之路。

医者仁心担大义

陈无咎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山河破碎的时代,内忧外患如汹涌波涛,冲击着华夏大地。怀揣着民主共和理想的他,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挥洒热血。

然革命之路充满艰辛,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妄图复辟称帝,中华民国岌岌可危。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无咎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战。但不幸的是,革命最终失败,他被迫隐居上海,暂避风头。

在上海隐居期间,陈无咎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打击,义乌老家的次子因病夭折。丧子之痛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医术济世救人的决心。

1915年,陈无咎走出伤痛,前往杭州为人治病,凭借高超的医术声名渐起。同年冬天,应友人之邀,他奔赴上海行医在上海的医馆中,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他都能精准诊断,药到病除。其卓越的医术很快口口相传,医名迅速传遍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杏林圣手。

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其倒行逆施之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陈无咎听闻此消息,义愤填膺,毅然弃医从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之中。他辗转各地,先后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咨询顾问、护法浙江军总司令行营机要秘书、鄂东靖国军参赞军务兼秘书长、驻粤代表等重要职务,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出谋划策,筹措帷幄。在此期间,他多次为孙中山先生号脉诊病,在仔细的诊断与悉心的照料下,孙先生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他也因此深得中山先生的器重与信任。

1919年,陈无咎奉中山先生之命奔赴广东在护法运动前线的陈无咎,以深厚中医理论造诣,引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驳斥日本医生高野太吉所谓“抵抗疗病之元祖”荒谬言论。高野太吉认为人体有自然治愈力,疾病是人体为排除有害物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主张顺应人体自然的抵抗力来治疗疾病。但陈无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觉得中医有着自己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基于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理论,并非单纯强调人体自然抵抗力。孙中山先生对陈无咎的见解大为赞赏,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相赠,这不仅是对他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传承弘扬中华医学精神的褒奖。

创论立说育桃李

护法运动结束后,陈无咎亲眼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面对如此乱世,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于1921年回到上海,从此专注于医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在沪杭两地穿梭,一边行医救人,一边潜心著书立说,培养中医人才,开启中医传承耕耘之旅。

陈无咎在医学理论上造诣极深,尤其是对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着精深的研究。他深知《黄帝内经》乃中医之瑰宝,但也存在后人篡入、错误脱漏之处,必须加以辨正。于是,他耗费大量心血著述《内经辨惑提纲》,分上经、下经、附经三编详细剖析甄别。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为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后学者能更准确地领悟精髓。

在临床实践中,陈无咎医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无论面对何种疑难杂症,他都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开出妙法良方。曾有一位被大热之症困扰许久的患者,其他医者进清凉之剂,然病情迁延不愈。陈无咎以大热之清花桂一味为引火归原之计,精准用药,数剂之后患者便痊愈如初。还有一位妇人,久患血崩之症,整个人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奄奄,生命垂危。诸多医生面对此症均束手无策。陈无咎为其仔细诊脉观色,详细询问病史,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开出了一剂包含阿胶、艾叶炭、地榆炭、棕榈炭、煅龙骨、煅牡蛎,并佐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的方子。患者依照此方服药,不出半月,血崩之势便逐渐止住,面色也慢慢恢复了红润。这些事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辨证用药的精准与高明,令同行们由衷折服,也让患者及其家属感恩涕零。

1923年,陈无咎在上海创办“丹溪学社”并亲自担任总教一职。他以弘扬丹溪医学为己任,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悟、所实践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只有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医接班人,中医才能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同年,他的著作《医量》问世,这是他朴实说理、源于实践的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从病症辨析到用药心得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此后,他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中国医学通论》《医轨》《脏腑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伤寒论蜕》等众多医著,涵盖中医理论、临床实践、方剂用药等各个方面,为后世中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1925年,陈无咎凭借着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创办了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出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传授医学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他常教导学生,医者仁心,必须心怀苍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他的言传身教,培养出许多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界注入新鲜血液。

力挽狂澜护瑰宝

20世纪20年代末,中医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危机。当时西方医学随列强入侵大量涌入中国,其先进设备、科学实验方法和新颖理论体系,迅速吸引众多国目光在这股浪潮之下,部分人盲目崇洋,将中医视为落后、不科学的代表对其嗤之以鼻。加之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对中医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中医在教育、科研、临床方面发展举步维艰。众多珍贵的中医古籍秘方面临失传的厄运,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悍然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图将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此危急时刻,陈无咎挺身而出。他内心深处无比清楚,中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无价之宝,绝不能坐以待毙。联合中医药界同仁,四处奔走疾呼,撰写文章阐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医不仅能治病救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乎民族的智慧传承与精神延续。他奔走于街头巷尾,组织请愿活动,向政府当局阐明捍卫祖国医学的坚定主张,要求为中医正名。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争中,陈无咎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他的呼声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沈钧儒、邵力子、于右任等名流纷纷声援,共同向政府施压。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当局终于有所收敛,取缔中医学校的命令未能全面实施,中医暂时逃过一劫。

陈无咎深知,这场抗争只是暂时的胜利,中医的发展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充满崎岖。此后,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中医事业,一方面继续钻研医术、著书立说,提升中医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医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为中医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中西汇成一家

陈无咎学贯中西,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他坚信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他早年研习传统中医经典,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烂熟于心,继承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两在核心思想。同时,他又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知识,大胆地将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当中

陈无咎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并非玄虚之论,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医学智慧,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他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如以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传变规律,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

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陈无咎既重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从患者的神色、声音、气味、脉象等细微之处洞察病情;又合理参考西医的先进检查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判断病情。在用药方面,他严格遵循中医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确保方剂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同时,他还紧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精心挑选药物,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其著作《中国医学通论》贯通中西医学说,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伤寒论蜕》则是他融合古今伤寒学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的倾心之作,书中既有对传统伤寒理论的深入剖析,又引入西医观点,探讨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见解独到,在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之作。

余晖熠熠映杏林

步入晚年的陈无咎,依然坚守在中医临床一线,为患者排忧解难为中医传承不遗余力。1938年,他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肩负起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在他的悉心管理与精心教导下,丹溪大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中医人才,成为中医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还兼任《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华博医学会编审主裁、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等职,通过平台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传播中医知识,推动中医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了中医学的名词统一整理工作,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付出艰辛努力,使中医知识的传承与传播更加顺畅。

1947年,陈无咎受聘担任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委员,他以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然心系中医,常常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深入探讨医理,认真整理医案期望能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财富。

1948年初,陈无咎因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65岁。义乌人民未曾忘却这位时代骄子,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朱丹溪陵园”,增辟陈无咎“纪念堂”,供后人缅怀追思。

精神永传启后人

陈无咎的学术成就斐然,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精心撰写的《内经辨惑提纲》精准地剖析经典中的重重疑惑,提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尊崇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他创新性地发展“揆度”学说,并且创立治疗伤寒六经病的“疏”“整”二法这两种方法在后世中医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中西医汇通方面,他大力倡导“衷中参西”的理念主张在坚守中医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医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创立药物处方配伍的“主,从,导,引,加”之说,推动了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其著作涵盖中医各领域,为后世医者提供宝贵参考。他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内科注重脾胃后天之本,妇科善治经、带、胎、产及杂病,外科亦有妙法。其脉诊功夫一绝,仅凭三根手指便能精准探知病情,辨证论治,救人无数。

陈无咎不仅医术精湛,还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工诗词、擅书法,虽然他的文化学术著作大多不幸亡佚,但仅从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渊博的学识。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陈无咎创办了丹溪学社与汉医学院。在这两所学校里,他亲自担任教学工作,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

陈无咎的一生,恰似激昂奋进的乐章,奏响了中医传承发展的最强音。他肩负传承与创新中医的重任,以笔为剑、以医为刃,与时代逆流展开抗争。陈无咎的医学成就令人敬仰,其精神品质更是为后世指明方向。(潘爱娟)

潘爱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联系方式:13750968685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江东四区101幢6号

上一篇:

下一篇: 鹧鸪天·雪夜湖畔漫踱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