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不相识的诗词老师赏评

作者:黄大钊 阅读:157 次更新:2025-09-29 举报

 不相识的诗词老师赏评


赏评之一
七律 有感于九三大阅兵
黄大钊(四川)

长缨在手屹东方,敢缚苍龙赤帜扬。
火箭崩云飞利器。银鹰展翅慑倭狂。
空天斗敌雄师狠,陆海争峰赤县强。
复我台湾除独事,更期玄甲去担当。

注:玄甲,代指军队

       黄大钊老师的《七律·有感于九三大阅兵》,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激昂的爱国之作。全诗用典自然、格律工稳,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写民族自豪与统一愿景,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是当代诗坛中具有现实关照与精神力量的佳构。
       首联“长缨在手屹东方,敢缚苍龙赤帜扬”,以豪情起笔,直抒胸臆。“长缨”典出毛泽东《清平乐 六盘山》象征武力与意志;“苍龙”象征敌势;“赤帜”寓意理想与正义。对仗严谨,意象鲜明,极富鼓动性与象征意味,体现出中华民族站立东方、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颔联“火箭崩云飞利器,银鹰展翅慑倭狂”则将视野从历史转向现代军力建设。“火箭”“银鹰”直指中国高科技武器装备,描绘阅兵场上震撼场景;“崩云”“展翅”动词用得精准,气势充沛;而“利器”与“慑倭狂”直指抵御侵略、维护主权的决心,毫不回避、锋芒毕露。
      颈联“空天斗敌雄师狠,陆海争峰赤县强”,将视角进一步拓展至全维战力,“空天陆海”一字未虚,展示出国家现代化国防体系之全貌。“雄师狠”“赤县强”句句铿锵,字字有力,气势如虹,将阅兵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推向高潮。
       尾联“复我台湾除独事,更期玄甲去担当”直击现实,毫不含糊地表达统一大业的坚定立场。“复我台湾”句承先启后,“玄甲”代指军队,以古典语言包裹现实主题,沉稳而有力。“去担当”三字收束全诗,以坚毅之语点明使命,激荡人心。
       整体来看,黄大钊老师此作在技法上对仗严谨、节奏明快,用词凝炼、意象雄浑,体现出成熟的律诗修养;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表达了坚定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责任,具有极强的现实感与鼓舞力。

赏评之二
七律 有感于九三大阅兵
黄大钊(四川)
长缨在手屹东方,敢缚苍龙赤帜扬。
火箭崩云飞利器。银鹰展翅慑倭狂。
空天斗敌雄师狠,陆海争峰赤县强。
复我台湾除独事,更期玄甲去担当。

注:玄甲,代指军队。

       黄大钊老师的《有感于九三大阅兵》是一首主题鲜明、情感浓烈的作品,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意象视觉营造
       军事意象精准。诗中选取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军事意象,如“长缨”“火箭”“银鹰”“玄甲”等。“长缨在手屹东方”,“长缨”这一古老意象赋予了诗歌深厚的历史底蕴,象征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掌控局势、抵御外敌的决心和能力;“银鹰展翅慑倭狂”中的“银鹰”生动描绘出战机翱翔天际的雄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精准地展现了现代空军的强大威慑力。这些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了一幅宏大壮观的军事阅兵画卷。
二.意境雄浑壮阔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歌营造出了雄浑豪迈的意境。从“火箭崩云飞利器”中火箭发射时冲破云霄的磅礴气势,到“陆海争峰赤县强”里陆海空三军竞相展示实力的壮观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阅兵现场,感受到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三.爱国情怀炽热
       整首诗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诗人以激昂的笔触描绘阅兵盛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军事成就的赞美和对国家强大的欣喜。“敢缚苍龙赤帜扬”体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的期待;“复我台湾除独事”则直接抒发了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命感与责任感强烈。“更期玄甲去担当”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军队的期望,更传递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诗人希望军队能够继续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种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赏评之三
七律 有感于九三大阅兵
黄大钊(四川)

长缨在手屹东方,敢缚苍龙赤帜扬。
火箭崩云飞利器。银鹰展翅慑倭狂。
空天斗敌雄师狠,陆海争峰赤县强。
复我台湾除独事,更期玄甲去担当。

注:玄甲,代指军队。

       黄大钊老师的诗词作品《七律·有感于九三大阅兵》,气势磅礴,意象雄壮,充分体现了当代诗人以诗笔讴歌家国、以诗情铸就信仰的豪迈情怀。起句“长缨在手屹东方,敢缚苍龙赤帜扬”气吞山河,借“长缨缚龙”之典,寓意中华民族之崛起与军威之显赫,设喻贴切,情感激昂。中联“火箭崩云飞利器,银鹰展翅慑倭狂”铺陈现代军力之强大,颇具视觉冲击力与时代特色,亦有抗战历史的回响。颈联“空天斗敌雄师狠,陆海争峰赤县强”对仗工整,用词雄壮,将三军雄风尽现笔下,令人振奋。尾联“复我台湾除独事,更期玄甲去担当”直抒胸臆,于家国统一的愿景中寄托殷切期盼,点题有力,收束遒劲。全诗用典精当,律体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黄老师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赏评之四
七律二首
彪炳青史之滕冲中国远征军
黄大钊(四川)

侵华日寇毁云乡,占领滕冲两载狂。
滇缅通衢遭阻断。远征精锐勇担当。
击其强虏旌旗奋,复我河山百姓襄。
义勇豪歌摧敌垒,英雄壮举赋华章。

千锤百炼出豪雄,烈火腾飞浴血中。
炮击凶顽拼死搏。枪挑恶盗舍身攻。
打通滇缅军援启,克复滕冲国廪充。
抗战军功青史炳,王师大捷舞东风。

       注:1944年5月,远征军第20集团军(含第53军、第54军),向占领、盘锯滕冲两年多之日军发起了反攻战役。经与日守军5个多月之激战、僵持、血拼,全歼敌寇近7000人,击毙敌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抗日战略要地从而光复。此战系抗战中滇西反攻之决定性战役,首战取得攻坚全胜战果,打通了滇缅公路,成为二战亚洲战场转折点。
评黄大钊《七律二首 彪炳青史之滕冲中国远征军》
       历史回响与场面写照。作品围绕中国远征军滕冲抗战展开,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水准。
《彪炳青史之滕冲中国远征军》,历史壮歌,激昂豪迈,叙事清晰,还原战史。这首诗以滕冲战役为背景,清晰地叙述了战争的缘由、过程和结果。开篇“侵华日寇毁云乡,占领滕冲载狂”,点明战争起因是日寇侵华,对云南地区造成破坏,且占领滕冲长达两年之久。“滇缅通衢遭阻断。远征精锐勇担当”,说明滇缅公路被阻断的严峻形势,以及远征军临危受命的历史使命。接着描述了远征军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击其强虏旌旗奋,复我河山百姓襄”,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军民一心夺回山河的决心。最后提到战役的胜利意义,“义勇豪歌摧敌垒,英雄壮举赋华章”,对远征军的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赞扬。感情充沛,豪情满怀。

赏评之五
七律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有寄
(孤雁格)
黄大钊(四川)

复我河山举国欢。垂头日寇泪涟涟。
当年胜利盈寰宇,世代人民记史篇。
续放新星华夏地,频传捷报艳阳天。
眼前倭右猖狂啥,故梦难圆诡计穿。

     黄大钊老师的这首七律《抗战八十周年有寄》,意在彰显独立高远之志,借诗抒怀,缅怀英烈,气魄恢弘,沉郁而雄健。开篇“复我河山举国欢”,以简洁之笔直指主题,勾画出全民欢庆胜利的恢宏场面;紧接一句“垂头日寇泪涟涟”,以对比手法烘托胜利之意义,使人顿生快慰之情。三四联转入历史追忆与人民记忆的深情流露,“当年胜利盈寰宇,世代人民记史篇”,写得沉稳厚重,历史感与现实感并重。颈联“续放新星华夏地,频传捷报艳阳天”更显志气高昂,象征新时代中华之复兴如日中天,气象万千;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有画面感亦有节奏感。末联一转,“眼前倭右猖狂啥,故梦难圆诡计穿”,语带讽刺,风骨犀利,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亦表现出对敌对势力的不屑与警醒,意在提醒当代人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挚,用典不多但立意高远,以“八十周年”为契机,贯通历史与现实,不落俗套,颇具高度。律诗章法严谨,平仄对仗妥帖,显得独标风骨,愈显铮铮铁骨之气。

赏评之六

   滇西之旅
   黄大钊(四川)

东边
阳光和煦
西头
乌云密集
无论是丛林的斑驳陆离
还是群山的和风细雨
美的女神
用她的画笔
托出瞬息万变的截然天气
异态中的常态
同化了陌生的你
高黎贡山的邀约
送来滇西的风光旖旎
古镇原乡的妖艳
引来滕冲的花香鸟语
暑日松间耀耀
陂湖微风徐徐
春的永久长驻
坚守冬暖夏凉的四季
绿的葳蕤华丽
凝成人间天堂的欢愉
婉转天籁
孕育着有心者的灵犀
峥嵘岁月
刻满了避暑人的足迹
二十五个民族
在彩云之南和睦聚居
华夏人文的悠久
在龙川之滨演绎延续
动 植物王国与世界花园
是自然赋予滇省的美誉
早已蜚声中外
不愧中国第一
长城内外的姐妹
在这里不期而遇
大河上下的新友
在这里成为邻居
把钟灵毓秀
更上明天更美的阶梯
将气定神闲
嵌入抑扬顿挫的歌曲
让婀娜多姿的孔雀公主
翩翩起舞于
祖国西南边陲的生生不息

       黄大钊老师的作品《滇西之旅》是一首描绘云南滇西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经字词推敲,诗中用词生动形象,如“阳光和煦”、“乌云密集”、“异态中的常态”等,这些词汇不仅描绘了滇西的自然景色,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音律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感较强,每句的字数和韵律都保持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意象与意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丛林的斑驳陆离”、“瞬息万变的截然天气”等等。这些用词精准的诗句,明白晓畅地烘托出滇西风光的时代主题。

赏评之七
七律 曲石风情
黄大钊(四川)

小镇欣迎远客游,清风所至尽春秋。
炎炎夏日何方去,袅袅云烟碧岭留。
雨洗丛林听鸟语,霞盈雅乐聚朋俦。
徐开夜幕繁星闪,地利天时万户收。

注:雅乐,即稚居乐,系指曲石镇周遭小区集群名。

       这首诗充满了夏日小镇的清幽意趣与迎客温情,读来如临其境,让人沉醉于那份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好。
       首联 “小镇欣迎远客游,清风所至尽春秋” 起笔便含暖意,小镇喜迎远客的热忱与清风带来的舒爽交织,连炎炎夏日都染上了春秋般的温润,开篇便定下悠然基调。
       颔联 “炎炎夏日何方去,袅袅云烟碧岭留” 以设问破题,自然引出避暑佳处 —— 云烟缭绕的碧岭,寥寥数字勾勒出青山含黛、云雾轻飘的清幽图景,既是对夏日去向的作答,也暗藏对小镇景致的夸耀。
       颈联 “雨洗丛林听鸟语,霞盈雅乐聚朋俦” 更是细腻动人:雨后丛林被洗得鲜亮,鸟语清脆入耳;晚霞铺满天际时,雅乐响起,亲友相聚,既有自然之趣,又有人情之暖,声色相融,画面鲜活。
       尾联 “徐开夜幕繁星闪,地利天时万户收” 收束得悠远而踏实,夜幕渐垂,繁星闪烁,天地静谧;而 “地利天时万户收” 不仅暗合小镇因好风光引客来的收获,更传递出风调雨顺、生活安宁的满足感,让全诗的意境从景致之美延伸到烟火之暖。
       整首诗以景喻情,以情衬景,从白昼到夜幕,从自然到人文,层层递进,字里行间满是对小镇风光的热爱与对远客的欢迎,读罢仿佛亲见那清风、碧岭、鸟语、繁星,满心惬意。这首诗我非常喜欢[玫瑰]

赏评之八
七律 雨后黄昏散步
黄大钊(四川)

远近高黎翠野长,新荷雨润绽原乡。
鱼翔浅底漪澜动,钓启清波笑意彰。
走向黄昏追咏句,遨游胜地浴霞光。
晚风轻拂身心爽,避暑天堂誉八方。

注:高黎,即高黎贡山。

读者赏析《七律 雨后黄昏散步》

一.自然之美的诗意呈现
       《七律・雨后黄昏散步》是一首描绘雨后自然景观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以 "雨后黄昏散步" 为线索,将高黎贡山的青翠、新荷的娇艳、游鱼的灵动、垂钓者的闲适以及黄昏的绚丽等元素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本赏析将从用词特点、营造意境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探究其如何通过语言艺术传递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体验。
1.色彩鲜明的自然意象
       诗中运用了大量色彩鲜明的自然意象,营造出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翠野长" 中的 "翠" 字描绘了高黎贡山野的翠绿葱茏,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新荷雨润绽原乡" 中的 "新荷" 词,让人联想到刚刚绽放的荷花,象征着清新与纯净。诗人将雨后的荷花形容为 "绽原乡",既表现了荷花的娇艳欲滴,又赋予了其乡土气息,使意象更加丰富体。"鱼翔浅底漪澜动" 一中,诗人用 "浅底" 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水面,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姿态。"清波" 一词则进一步强化了水质的清澈透明,与 "新荷" 形成呼应,共同构建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图景。这些色彩鲜明的自然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清新自然的语言基调。
2. 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简洁凝练,不事雕琢,呈现出自然流畅的表达风格。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如 "晚风轻拂身心爽" 一句,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晚风吹拂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感。这种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与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相契合,使诗歌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3.动态感十足的动词运用
       诗中的动词运用精准生动,赋予静态的自然景物以动态美感。"鱼翔浅底" 中的 "翔" 字是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常规的 "鱼游浅底" 的表达,将鸟类飞翔的动作移用到鱼身上,形象地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状态。正如赏析中所说:"' 翔 ' 字挣脱了 ' 游' 的凡俗,让水底世界有了长空般的辽阔",这种表达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空间感。
       "钓启清波笑意彰" 中的 "钓启" 二字,将垂钓者的动作与水面的反应联系起来,表现了垂钓时鱼竿拉起、水波荡漾的动态过程。"笑意彰" 则通过垂钓者的神态描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走向黄昏追咏句" 中的 "走向" 和 "追咏" 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漫步吟咏的情景,赋予了诗歌以时间的流动感和诗人的行动轨迹。"遨游胜地浴霞光" 中的 "遨游" 和 "浴" 字,则表现了诗人沉浸在美景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二.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简洁练,不事雕琢,呈现出自然流畅的表达风格。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如 "晚风轻拂身心爽" 一句,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晚风吹拂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感。这种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与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相契合,使诗歌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大量色彩鲜明的自然意象、动态感十足的动词和简洁凝练的语言,共同构成了清新自然的语言基调。特别是 "翠野"、"新荷"、"清波" 等意象,给人以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翔"、"动"、"拂" 等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景物以动态美感;而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则使诗歌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中运用了多角度的感官描写、巧妙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的感官描写,使诗歌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运用移就、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中,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清新宜人的艺术氛围。诗中的 "新荷雨润"、"鱼翔浅底"、"清波"、"晚风轻拂" 等意象,都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特别是 "避暑天堂" 这一结尾,直接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环境是一个清凉宜人的避暑胜地,强化了清新宜人的氛围。诗中描绘的黄昏时分的景象,如 "走向黄昏追咏句,遨游胜地浴霞光",则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这种黄昏时分的静谧氛围,与白天的热闹形成对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悠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艺术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自然、宁静和谐的避暑天堂中。
     《七律・雨后黄昏散步》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宁静和谐的艺术意境和细腻生动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情赞美,形成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宁静和谐的艺术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放松。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