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麓上桃花源 陶潜族人地——圣灯村陶家故园游记

作者:赖维斌 阅读:2148 次更新:2025-05-28 举报

 2017年春节期间,笔者赴重庆铜梁陶家故园游,心潮随山峦起伏。一年后,重发该园图片,思绪在竹树间纷飞。

小林镇圣灯村山麓上开辟出这一大片平地,是陶家祖先眼光独到、勤奋劳作的成果。陶家人据说先祖随“湖广填四川”移民至此,在这块向阳山坡垦田建宅。  

虽然如今人去房拆,代之以蔬菜成片,但它仍是一个宽阔、祥和的园地,周围林木繁茂、竹丛簇拥、草色泛青、群芳吐艳,给人鸟鸣山幽、世外桃源之感。这里,一代一代陶家人曾悠悠地过着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怡然自得。外出当兵、读书、就业,出嫁他乡都不忘其“根”在此地。

现今,在这片绿意盎然的菜地一角,仍完好地摆放着10平方米屋瓦,屋瓦下纵横叠放着10根房梁,使人可窥旧宅的模样,可察宅主的眷恋。

陶家人现都定居深圳、贵阳、昆明等地,但常有人放下冗务携妻带子回到这一生养之地重温儿时旧梦,给子女“根”的教育2017年正月初二中铁五局退休人员陶茂祥的一子四女,都领家人来此故园寻找往事踪影。

听陶家儿女忆述,其祖屋是一座典型的重庆民居白墙黑瓦,正房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一层,有房7间,居中一间较宽,是敬祖之所;厢房居左,坐东朝西,一层,有房3间;厢房连接吊脚楼楼有两层,各有两房;宅后茂林修竹,蓊蓊郁郁;宅前平地开阔,护有栅栏。  

平地挺立一棵古柏古柏主干圆直直指苍穹,高约30米枝繁叶茂,白昼红日透下金光,夜晚明月洒落银辉,此树遂成陶家一景。孩子们都喜欢到这里合抱树干数星星,嬉戏打闹捉迷藏,因此平地亦成儿童乐园。

平地前临低约8米、宽约33米的洼地,洼地广植石榴、银杏、桃、李、杏、核桃、柑橘等树,春天百花开,夏天石榴红,秋天杏叶黄,冬天松竹挺,四时皆现好风景遍地都闻花果香。百鸟翔集,啼鸣婉转;春笋拔节,间或成竹。林间云雾,时隐时现宅边流泉,潺潺相随。

正值丽日当空、山明水秀时分,我们俯仰山麓,但见多家住宅高低错落,炊烟袅袅,竹树掩映,曲径通幽。在我们穿行其间、欣赏美景时,老邻居们总能一下叫出陶家兄妹的名字,热情招呼他们叙旧,使人顿感乡情浓郁似暖风吹拂。据说,这山麓上住10多户人家,他们几乎都姓陶,想必是当年同徙的族人。

笔者十几年前曾睹《陶氏族谱》载有“陶渊明”三字,始信内子源出陶氏,脉同渊明而今随妻“千里来寻故地”,颇感陶氏族人素喜山野,恬淡自足。遥想渊明当年,解印辞官,归隐田园,若寻访族人,莅临此地,“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如他钟情此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春节刚过,天气犹寒,但草木已泛青翠,生气隐隐透出,人行其间,不觉疲倦。此地显然曾是很好的家园。由于山麓朝南,坡度较缓,地气充盈,植被繁茂,宅基坦荡,视野开阔,陶宅有过兴盛的景象,有过和谐的大家庭。慈祥的老人、活泼的小孩、帅气的小伙、俏丽的姑娘、贤良的媳妇,几代同堂,和睦相处堪称“数叶衍祥”。当陶家后人归来,队伍已添新军,但新成员并不感到环境生疏,在宽阔方正的菜地边沿在茂盛、荫蔽的竹林小径,一行人步履轻捷,谈笑风生,一如在深圳、贵阳、昆明等地亲密无间。

此刻,我分明感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建设也是育人工程。而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是和谐社会最深厚的根基。鉴于我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史,有8亿农民不少城市建设者也来自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应重视农村,保护农村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并将其推广到城市。

据说,圣灯村名得自此山麓对面几里处一座山寺的挂灯。那盏灯以桐油为燃料,长明不熄,日夜照着这座村庄,使之温暖、吉祥!

遥望远寺圣灯,归人发思古之幽情,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来者羡桃源之静美,跃跃欲试重建陶宅

上一篇:

下一篇: 梦幻行走滇西北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由此开启散文创作,已在《工人日报》刊文6篇,并在中国工会网、中国散文网、经典文学网发文16篇。 赖维斌 12-17
此文首发《工人日报》副刊头条,被中国工会网重点推荐,被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参加中国散文网等机构主办的第四届 “中华情“ 全国诗歌散文联赛,获金奖,入编《 "中华情" 全国诗歌散文作品选集》(2018年卷),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厦大人作了专题报道。 赖维斌 12-17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