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土地与血脉

作者: 高延新  编辑:admin 阅读:957 次更新:2024-06-29 举报

  前几天,我回到了农村老家,恰逢父亲在拾掇天井。父亲说自从去了东营后,“家”就像被舍弃的孩子一样,没人打理,这样荒废着实在可惜,让人心疼。这次回来拾掇一下,种上庄稼总比荒草强。

  一大早,母亲敲开我卧室的门,“你爹去村头河沟里拉水了,你起来咱把玉米种上。”母亲轻声说着。我揉揉眼睛,拿起手机一看,这才五点钟。“这么早,你们真勤快!”我看看母亲。“早了凉快,等七八点太阳出来,热得没法干!”母亲解释着。我刚穿上衣服,洗了一把脸,就被母亲呵斥了一顿。说我白衬衫和西裤黑皮鞋,不像干活的样子!我正要反驳,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看看这身行头也确实少了农人的本色。随后母亲从柜子里找出父亲的一些宽松的衣服给我。从工人到农人,角色瞬间转换,那种回归田园的亲切感瞬间拉满。此刻,我该感到庆幸,还有人提醒,有人给提供这样的舞台。

  今年北方少雨,我们鲁北地区更是滴雨未下,天井里这六七分地拾掇起来也挺费劲。锄不下地,无法下种,解决干旱是头等大事。按照母亲的吩咐,我先要锄出巴掌大小的坑,然后要等父亲用电动车拉来水浇透,才能下种,这样种子的发芽率才有保证。这种种植技术就是传统的“点种”。以前没有电动车,没有水泵,父亲要挑着水桶,从村头的水井到家中担水,要挑无数担水。如今有了电动车和水泵,那可省事多了,但父亲忙碌的身影依然没有变。那时我想去帮父亲担几担水,被母亲拦着,说怕把我的腰压坏;今天我再想帮父亲去拉水又被母亲拦着,说是我骑不了电动车,用不了水泵。其实这些我都懂,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童。母亲的怕,就是给孩子们的爱。他们能干的从不交给孩子,他们总以为能够承载起生活的重担,可谁又能熬得过岁月!夏日的阳光下,他们的动作略显迟缓,汗水顺着银发洒落如雨,摔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仿佛是八瓣的莲花,绽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你爹啊,一辈子都在地里忙活,从没喊过一声累。”母亲总是这样对我说。父亲也用同样的话说母亲。父亲说母亲跟着他没有离开过这方土地,更没有让他们管辖的一寸土地荒芜。父亲说这也是亏欠母亲的。说到这里,我感触最深,父亲分家早,拉扯着我们三个孩子,从泥土中摸爬滚打,他们把最好的都奉献给了我们。他们却从不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新帽。一年四季数得过来的几件衣服,省吃俭用供我们几个孩子上学。他们一辈子就对两样特别上心,一是长满庄稼的土地,二是我们孩子们。他们的辛勤付出也都换来了好的回报。庄稼连年产量最高,我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成绩更是名列前茅。父亲说这就是他说话的底气,母亲说这样她再苦再累也值得。每当夜幕降临,他们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母亲准备一锅热腾腾的手擀面条,几道简单的小菜,那是他们之间最朴素的对话,也是最深沉的爱。日子虽然清贫,但是一家人其乐融融。这说话间,父亲带着六七桶水来了,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一双布鞋裹满泥土。“你看你们两个干的活,都成一条龙了,弯弯曲曲。”父亲指着我们挖的坑说。我跟母亲光顾说话,还真没注意这些。“种庄稼也要沉稳心态,让行与行之间看起来横平竖直,间距要大小一致,这样才行。种地需要的细心甚至超过了照顾孩子。要不怎么保证好的收成!”父亲接着说。父亲的话像一把利剑,我跟母亲竟无言以对。你怎么对待土地,土地就怎么回报你。父亲拿起水瓢每个坑浇上两瓢。母亲则把玉米种子放入,埋上土踩实。“可别小看这两瓢水,有了这两瓢水,种子才能更好,更快地生根发芽。假如不浇水就这样埋上种子,那结果就是未知!”父亲说着。几把种子埋下,一份美好的期待就此生成。

根

  多少年前,我们就像这一粒粒种子,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也慢慢成长起来。当然也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慢慢成长起来。苦难没有压垮父母的肩膀,迷乱父母的心智,打败父母的意志,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给生活添彩。我们几个孩子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人说,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过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质朴无华,聪慧果敢,还有一份宽厚仁慈。是的,这是他们骨子里带出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具备。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学着父母的样子,拿起锄头,走进那片熟悉的土地。我知道,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每当汗水从额头滑落,我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汗水摔成了八瓣,那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走进土地,我学会了恒心与静气,用心耕耘,期待土地的丰厚回报。这是一份执念,更是一份信仰。

上一篇: 我的苦涩前半生

下一篇: 梁忠社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