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劳动、收获

作者:罗里宁 阅读:40 次更新:2024-05-01 举报

  我对劳动,有比较早的体验。——小学开始,老师就带领我们到收割过的稻田去,在希望的田野上拾谷穗,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现实含义。从初中起,工厂的车间和农村的田野,就成为我们经常实践劳动的地方。

  其时学校教育有个特征,是学生不只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劳动知识。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有吃有穿就算可以的了。在那样的环境下,劳动实践和体育运动,仍然很受重视,中学阶段,我们每天早上早早就被老师“赶”出去跑步,学生中有不少人都能玩几下单双杠,跳几下木马,大部分学生的体格,似乎也不错,就说踢足球吧,不少人不用穿鞋子,就能满场跑,不见累也不见脚疼。学校搞基建,使用的沙石,都是学生到河边去挑,从学校到河边,有好几里路,就这么挑着担,一路小跑——现在学生,吃好穿好,能不能这么跑不说,挑着担走几步看看,样子只怕不会很愉快——每个班都有几块菜地,为学校食堂提供蔬菜。学生放晚学,得先到菜地去劳动,然后才回家。劳动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许多东西来之不易。不是说,那时候的学生,比现在的好,只是说,在德智体劳上,那时候更加偏重于德体劳几个方面。因为还没有恢复高考,中学毕业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大部分人还要到农村去插队,学习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吃苦耐劳倒成为他们的一个优势。

  过去劳动,一般是指体力劳动,改革开放,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靠什么,靠的就是脑力的付出,因此脑力付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劳动,劳动也就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我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才上大学的,后来一直从事行政工作,行政工作虽然用脑比较多,属于脑力劳动,无须很大的体力,然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互支撑的,没有好的体力,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脑力,没有好的脑力,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体力劳动的强度问题。刚开始从事行政工作时,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去摸索,精力需要更加集中,因为自己的体力还可以,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激活自己的脑力。我对文学有一点兴趣,以前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弄,在有了一点闲暇以后,才抽空学着写点散文随笔之类的小东西,有人问我是不是想当作家,我说当不当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也是一种劳动。有劳动就有收获,只要还能劳动,就比什么都强。

上一篇:

下一篇: 五一吟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