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心灵的救赎

作者:刘权锋 阅读:577 次更新:2022-04-20 举报

我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在这半年多却是连一篇文章、一首小诗哪怕一小段随笔杂记都未写下。并非懒惰使然,诚觉无感。这许久之间,竟丝毫无一人一事让我特别欢喜抑或悲伤,情绪着实如“死亡心电图”毫无波澜。我也不知为何,竟是达到一种心灵封锁的状态,这对喜欢文字甚至文学的我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我害怕“病重”之日,我将对生活失去热爱。

昨晚和朋友看了刚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还是我“唆使”她去的。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这部影片,被它的拍摄背景和写实程度所震撼,一时决定去看。我将预告片发给朋友,未曾想这位美丽的姑娘同样感兴趣。在影厅拍片被《复联4》疯狂占据的现实下,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场次,尽管影厅极小、空气闷热,还时常被隔壁“英雄”们的串音打扰——也许这样的影片适合这样的环境吧。悲情的表演加上刺痛心灵的现实情节,她早已泛起泪花,如珍珠般美丽的泪水流过她白皙的脸颊,她的心灵也如晶莹剔透的翠玉一般吧,看似坚如磐石,却值悉心呵护,她,真的很美。影片结束,我陷入沉思,想了又想,是该写点什么了。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赞恩因持刀伤人被判入狱,赞恩决定起诉他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他生命,却从未给过他任何安全感。影片也以此为主线展开。赞恩,瘦小、可怜、坚强、叛逆、聪明、滑头、眼里充斥着无尽绝望;那个家庭,贫穷、暴虐、无奈、仇恨、看不见任何光芒;那个国家,战乱、歧视、不知何以为家……

也许是这个世界没有温柔待他,孤独的赞恩弱小无助,但当他面对群体时,却总是充满仇视,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人。唯一能带给他快乐的妹妹萨哈也因父母的无奈暴行离开了这个罪恶的家庭,被送到一个更加罪恶的家庭,不久后死去。赞恩心底仅存的善意彻底失去了,他拿着刀捅向了那个罪恶的家伙。这一刀,捅向的又何尝不是他所生活的罪恶世界呢,他,终究是反抗了。

法官问其诉讼请求时,赞恩希望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那时他的母亲已有身孕),他最后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将来会和我一样。一句话,竟让我眼泪欲下。如果这个孩子来到世界上,这个罪恶的底层家庭和社会改变不了,他将经历赞恩所经历过的一切,从一个善良、阳光、眼里充满好奇和爱的雏儿,变成和这个底层社会一样的罪恶,我知道这种改变是无奈之举,却已成定局。这是这个十二岁男孩向这个无奈的家庭和社会最后的善意祈求。庭审结束了,不知法官是否善良的“扼杀”了那条年轻无知的生命,但赞恩获得了迟了十二年的公民身份,照身份证时的那一笑,停留了十几秒,有人说这被赞恩挤出的笑脸是嘲讽这个无情可笑的世界,我却诚觉这一笑是他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因为在影片里仅有的那三四次笑容中,唯独这一次,他的脸上除了笑容,没有附着绝望的眼神。

这终究不是一篇影评,到这并未结尾。伴随影片结束,“原生”二字清晰地占据我的脑海。原生家庭、原生社会……原生的环境(不好的原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我曾看过一则社会学案例,A同学从小品学兼优,一直到高中结束,他都过着一帆风顺的生活,因为他的品行和与老师的交际方式十分受老师喜爱。这一切的养成与其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到这,似乎他的原生家庭与上述“不好的原生”毫无关联。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在他的家庭体现的淋漓尽致,A同学的母亲非常严厉,对其不好的行为常常严加管教,之中少不了打骂,尽管有些行为只是他天真的表现,在母亲看来也是不许的,而父亲往往也是应和着母亲。A同学俨然成为了父母人前骄傲的资本,“听话、优秀”等标签伴随他走过童年,走过那段长辈们常用子女攀比的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其实他的父母并非单纯对他严厉,不同于赞恩暴虐的家庭,A同学受到的溺爱也非常多,家庭给他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似乎也让他认为严厉加溺爱的教育方式是好的。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正在慢慢吞噬着他的心灵。如他父母和身边所有认识他的人所想一般,他一如既往的优秀到大学,在周围人看来,他的按部就班真如教科书一般,他就是他的父母最好的教育成果。

而他的心声如何。从小生活在长辈们的夸赞中,曾让他一度迷失自我,完全忽略了与周围同龄人的交际,过早以一颗童真的心插足成年人的交际。这种交际方式在长辈们看来是喜爱的,这也是他一直受到老师关照的原因,似乎这一且,他过得如鱼得水。中学开始,他渐渐发觉同学间的平等交际模式难以掌控,因为他早已习惯那种被人尊崇的生活方式,心灵受到极大的满足,现在的落差让他难以适从。随着年龄增长,长辈们不再视其为孩子,他从前信手拈来的交际方式变得不再适用。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让他不知所措,甚至略显笨拙。他一直以来的自信来源是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崇,现在,同龄人的平等交际他显然不会,完全成年人式的交际似乎他也不会,一时间,他的自信被现实击碎散落一地,他正试图拾起,却觉如此艰难。白天,他仍以优秀的学业和自我能力受到身边人的喜爱;夜晚,他沉思下来,才发现在这个交际圈里,他只是一个切点,哪怕他试图小心翼翼走入圈内,也不具备令“圈里人”接受的交际行为,他孤独了。而进入梦境,才是他噩梦的开始——那些渴望从童真和叛逆中获得的适龄人的快乐,每一次都被父母的严厉扼杀,而在梦境里,他也曾试图用暴力去反抗,还好醒来时被他的理智所克制。可噩梦和失眠却总是伴随着他。

A同学是成功的,他成功于原生教育让他获得的面对世界的优秀表象;但他的内心是挣扎的、痛苦的,因为他开始对这个需要自己独自去应对的成年人的世界不知所措,并且梦中总是儿时压抑的回忆。

其实,A同学这一生的前二十几年便是中国社会许多“别人家孩子”的生活缩影,哪怕不是“别人家孩子”,我相信你也一定或多或少有原生环境所带来的心灵束缚,不如试图去放下压力,哪怕过程漫长且艰难,做自己的心灵捕手,救赎那颗曾经善良且热爱生活的美丽心灵。

 

                                 记于2019430日星期二

上一篇: 人生四季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