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李刚星:丰都鬼城 唯善呈和

编辑:admin 阅读:1212 次更新:2022-03-31 举报

  相约平都山

  鬼成神仙路

  位于长江岸边的丰都古城,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年间当地设立平都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时光。丰都历史上一直被称为“丰都鬼城”,丰都城在民间传说中人死后亡灵所在的阴间。古城也就因此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而闻名天下,并逐渐成“儒釋道”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荟萃之地,流传出许多鬼怪传说。“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轼途经丰都,登临平都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名山鬼城

  唯善呈和

  自古以来吸引人们到来的,不仅有秀丽的风光,更有哪些流传直今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与传说。古人凭想象建起的鬼城,有一系列阴间的评判机构。里面的鬼神形象千姿百态,挣狞古怪。天子殿的正堂两侧设有下地獄的刑间,其中有几十种大小不同的刑具,比如磨子推,锯子改,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等等,经阴王审理之后,安其在人间作恶的轻重受刑。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来看,人死后灵魂不灭,化而为鬼,生前的一切善恶,忠奸都要在阴曹地府实现因果报应。在人世间心地纯净,行善积德之人,即使面对恶神历鬼,也会问心无愧。作奸犯科者,虽生前侥幸掩藏罪恶,死后也会恶行尽显,在鬼怪丛生之地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上名山,进鬼城要过“奈何桥”丰都名山景区与其它名山大川展现出来的秀美风光不同。这里为人们描绘的是另一个世界的样子,讲述的是一个个善恶有报的因果故事。丰都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行善者自有神佛佑,作恶者难过奈何桥”相传只有好人的灵魂才能顺利通过,而大奸大恶的人,则会被推入桥下的血河池中,遭受铜蛇铁狗的撕咬之苦。

  传说中的亡灵来到鬼城,要通过重重关卡的考验,走过奈何桥,就会来到鬼门关,通过忠奸,善恶的考验。行善人会顺利通过,他有通行证,俗称“路引”作恶之人就被拒之门外了。

  过了鬼门关,是通往天子的黄泉路,在这条人人必将走过的大路上,有一块劝戒碑,让人可以通过碑文对照自身。劝戒世人积德行善,因为有了这块碑,黄泉路上的教育内化于心。内容就是“忿激莫兴讼,饥寒不作贼,淫为万恶首”“孝乃百行先”“敬惜字纸,富贵绵远”最主要的是“人存好心,天必佑之”。

  名山之巅,建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大殿,座西向东的最高衙门,也就是传说中阎罗王的殿堂。但是要顺利进入天子殿绝非一事,殿门口的考罪石,就是要过的又一道关卡。据说单脚站在圆滑的石头上,还能够保持站姿的人,表明你没作过恶事的人才能进入天子殿。由阎罗王判定一生功过是非,决定来世的命运,那是大家的一个说法。

  养子不用教,丰都名山走一遭,看一看做了恶事的会怎么样。名山更多就是惩恶扬善,做了好事,下一辈子对子子孙孙都有好处。我们丰都人的说法,好事做在儿女身上。做了好事儿女得好处,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比如善待父母做生意,不要短斤少量,要仁慈,要礼仪,要讲信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鬼城”的存在,让世世代代的古人心存敬畏,“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鬼城需然是按照人间的法律道德所建立的惩戒,但古老的传说深入人心,渐渐的在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种警示的力量。为人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多行善事才能有好报,享福报。实实在在生活在鬼城的丰都人早已熟知了这种古老的法则。在他们看来,所有的恶神历鬼都只不过是人间的想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中的恶念。阴曹地府的存在是在人的心中留下了一把尺子,他无时无刻地衡量着做人的标准。而“半夜不怕鬼敲门”的坦荡就来自名山上的这块石碑。这块碑上的字有点考先生,他是四个字构成一个字“唯善呈和”它体现了鬼城的主题,它与惩恶扬善是一个意思。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善,一个是和。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善行,善念,世界就会呈现一片和平,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解,就能够和睦相处。恰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和谐的,忍气家不败,唯善才能呈和。

奈何桥奈何桥

  鬼城拥仙观  历緑雲雾间

  千百年以来,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十分看重的品德和生存的智慧。而“鬼城”的由来就与此有关。相传汉朝时,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一位叫王方平,他们为官清廉崇尚正道,因为不满当时酷吏横行的社会,便辞官到了平都山以潜心修炼。后来二人修炼成正果,成了神仙。人们口口相传,把阴王二人慢慢的讹传为“阳王”  在民间传说中“阴玉”就是“阎罗王”  就是掌管地獄的神。渐渐地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山与鬼神有关的传说赿来越多,“鬼城”幽都的名气赿来赿大。

  北宋年间,古城人以苏轼的“平都天下古名都,自信山中岁月闲” 的诗句,把平都山改为名山。其后陸游,范成犬等名人雅士先后来到此地,在名山题咏,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让丰都古城声名远扬。

  明清时隨着长江航运的不断发展兴盛,越来越多的人迁居到来都。古城不断地扩建,人们修筑起砖石城墙,拓宽了城市街道,形成了一座“山在城中,城在山间” 秀美山城。

  鬼城之地,重人心教化,并重文教。名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五云书院,彰显着古城浓厚的文脉。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佘元章的古城人曾在此求学,佘元章从小就喜好读书,但家境贫困上不起私塾。与人为善的丰都人常常资助他,佘元章的邻居藏书颇丰,他见佘远章酷爱读书就常常借书给他。遇到寒冷天气还把他邀请到家中的书房,燃起火炉取暖。在大家的邦助下,少年佘元章读了不少书,已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念的种子。邻居家的这种善举对年幼的佘元章,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不光是邻居家,我们丰都文化底蕴,那就是从尚善,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主张人要行善,不能做恶,大家都按这个原则要做好事,做善事。他从小受这样的文化的熏陶,长大后的佘元章学业有成,在古城中办起了私塾。每当遇到贫苦的人家孩子想读书,他从不收取费用。由于读过大量的医书,佘元章精通医术他“悬壶济世”救人疾苦。

  光绪年间佘元章,乡试中举被派往山西延长县为官。到任伊始,恰逢当地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生活难以为继。佘元章到了那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赈灾救民。他上报朝庭把当时边关的军粮用来放粮赈灾,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还过这么做那是担风险的,搞不好是要杀头,但是他为了老百姓他敢于昌这个风险。灾荒之年许多患病的穷苦人,因为没钱看病得不到救治,就在县衙的后堂为百姓免费看病珍治,并把自己的俸禄为患者抓药。时间久了,这位来自鬼城的县太爷便有了前堂审案,后堂珍病的清廉官声。

  佘元章的善行义举传回家乡后,丰都人借以此为傲,教导儿孙读书明理,多行善事。一时间丰都城中文风炽盛,文脉的兴盛,让古城中的善文化有了新的内涵。

  丰都的善文化也不仅仅是同情心做点好事,那么从内涵上来讲,是把儒家的忠孝,仁义,信,都体现为是一种善。实际上就是传承了孔梦之道的忠孝,仁爱,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很优良的传统,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善举。

  从以鬼神评判为诚,到以儒家文化结合的善举,古城中的善文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丰都鬼城不再是一座阴森恐佈之城,而是逐渐发展成一片丰饶祥和之地。

  民国初年,随着机械化轮船进入长江,航运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来到丰都古城,成为长江沿岸重要的转运码头。江南的棉花,茶叶丰都沿江而上运往重庆。本地的川盐,杂菜,桐油又顺水路行销各地。古城成为川东商贸重镇,

  在丰都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一件高70厘米,底宽45厘米,民国丰都名山全景木雕,记录着古城当年的繁华盛景。整个文物是由主体和底座两部分组成,主要有仙山琼楼,还有一个牌楼,还有曲径,还有古树以及掩映在古树当中的寺庙,庙宇建筑几个大的部分来组成。然后在他的山下有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在水面上还有五艘船只在行走。这一件文物可以反映出当时丰都名山的旅游业是非常旺盛的,来的游客也非常多。丰都自古就是“壮涪关云左卫,控临江之上游”的战略要冲,也是控制水路进出四川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城双桂山上有一座纪念刘伯承元帅而建的“护国亭”。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刘伯承在川东发动武装起义攻打丰都城,占领丰都古城,封锁长江通道。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一颗子弹擦伤颅顶,一颗子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鲜血满面,昏了过去。战士们急忙把刘伯承送到当地一家药房,药房老板郑慎之是丰都有名的大夫,他帮助刘伯承止了血,处理了伤口,留在家中养伤。处理完伤口,罗老板才知道受伤的人是起义军的指挥官刘伯承,那时古城里到处都是捜捕北洋军士兵。

  为了安全起见,郑慎之决定把刘伯承送出城外,在他的秘密策划下,几个丰都青年承担起了这项重任。那个时候送出城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农村竹子编的竹篼,就是箩篼,把刘伯承用一床棉被把她裹住,假装成是运货物的,由当地的老伯姓負责把刘秘密送出城。几个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躲过了层层收查,赶了15公里的山路,终于把刘伯承送到了城外安全的地方隐蔽疗伤。当面临危险生死关头,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们这种积善行德的大义。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这种善举文化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主要内容天地转回,即使牺牲了,好人有好报。

  为了纪念刘伯承“护国讨袁”而建的“护国亭”,记录下了那场著名的“血战丰都”,同时也把丰都人救助“军神”刘伯承的善举,世代代传颂成为古城人最自豪的家乡记忆。

  新进纪之初,由丰都九位绘画老人合作画了一幅近二十米长的素描画卷,20世纪40年代的丰都古城全貌。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九位老人大都离世了。只有91岁陶连成老人还健在。

  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主要是记录解放前的丰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历史留下记忆。

  1958年周恩来总理来到丰都视察,留下了一段为古城改名的历史佳话。总理听陪同人员说到了酆都的“酆”字很多丰都人都认不倒,又难写,周总理就笑着对大家说,那就改为丰收的“丰”嘛,丰收之都嘛。到现在我们确实寓意了五谷丰登,丰都人民的生活赿来走赿好。

  山水丰茂,物产丰富,人文丰厚。总理的一句话,古城自此有了新的向往与追求。曾经阴森恐怖的鬼城变成了繁华富足的丰收之城。

  闲暇时光,古城人总喜欢在一起,品尝着家乡的红心柚,看上几段木偶戏演绎的古老故事。如今,古城人的生活过得从容而踏实,尚善茶社里沏上一壶清茶,聊着天南海北的往事。

  老街小巷中制作麻辣鸡的店铺里飘荡着浓郁的香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城中以鬼怪传说为题材,发展出许多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鬼脸谱“瓢画”最受游客欢迎,鬼脸谱“瓢画”是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鬼脸谱画的各种不同的鬼脸,就是避邪保平安。有的把鬼脸谱摆在家里,作为镇宅,避邪保平安。再就是劝人行善,不要做恶。

  古城人喜欢在家里摆放鬼脸谱“瓢画”,除了有驱邪避灾保佑平安寓意,也希望用这些传统的工艺品震慑住内心的邪念,提醒自己多行善事。

  善,在丰都人的心目中内涵深远而广阔,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是善心的汇聚。“大善无言,润物无声”,千百年来,古城人守护着这方水土的祥和与温情,也安守着内心的踏实,安宁。

  丰都人的一天,大都是从一碗香气浓郁的糊辣壳抄手,面条开始的。鲜红的红辣椒炒制微糊,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这是丰都人特有的调味品,用她调制的胡辣壳抄手,面条麻辣鲜香是古城人钟爱的家乡味道。

  谭小波是丰都县爱心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早饭后,他和家人来到不远处的办公室,正值寒冬志愿者们囲坐在一起编织囲巾。这是为高寒山区留守儿童准备的礼物,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付出给孩子们送去温暖。类似的活动,志愿者协会己举办了十几年了,先后帮助了上万人。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源自谭小波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他受伤后是附近的村民和不相识的好心人救了他,打120电话送到医院,挽救了他的生命。他心存感激,从那以后感觉有了生命的第二次,以后也要多做点好事,善事。多做善事好人有好报。

  在丰都古城人更相信因果报应,在丰都人看来,只要做了善事,就一定会有好报,如今,丰都爱心志愿者协会发展到了400多人。古城中的出租车公司自发组建了“爱心车队”不仅用善心义举帮助别人,更让来到丰都的游客感受到古城的温暖。

  今年81岁的郑瑞舜老人喜欢摄影,退休后的几十年来,她行走在丰都的大街小巷,记录着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丰都老城要整体搬迀到长江南岸。为了保护古城中的文化记忆,人们把老城中的文物古迹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编上号码,异地搬迁原样复建。建于清代的卢聚和大院,秦家大院等在新址原样复建。再现了明清时期的川东风采,郑瑞舜用相机留下了当年的珍贵影像,记录住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在的新县城,1993年动工修建,历时九年时间于2002年八月开始搬迁,20多年过去了,丰都人在南岸县城新址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宽阔平都大道,滨江路绿树成荫,现代化的高楼沿江而立,气派的移民广场热闹喧嚣。江南新城与江北老陈遥相呼应,形成了一江两城的独特城市格局。

  春节来临之际,古城里家家户户贴起了春联。与其它地方不同,丰都人的家门上张贴的不是传统的“福”字,大部分都是贴的“善”,在古城人看来,只要行善积德就会给家人带来绵长的福泽。

  长江边的广場上,丰都人敲响了喜庆的锣鼓,人们用舞狮会的方式辞旧迎新,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座城有了向善之风,就有了温度。一座城有了行善之人,就有了福气。高峡出平湖,丰都新港城,一江两城,景城一体。

  长江之畔的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历经变迁和重生,仍在未来的岁月当中,延续着古老的向善之风。

  此文由本文作者采集,整理,撰写。

  2022.3.15


作者:李刚星 ,重庆市丰都县人,曾在部队任参谋和文秘工作,转业至公安工作,现已荣休。
经常写点小诗词,散文之类的小作品,喜欢写军旅题材,人生感悟,田园风景,身边小故事。多年来,作品多发于媒体网络,点击率和阅读率较高。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