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滋养施法者之“内在力量”
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滋养施法者之“内在力量”
翟 峰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系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之名言。
而曾经的首位来自东亚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其连任之就职演说中,亦曾援引过该名言。
是何样的经历赋予了该位曾在其任期十年中多次在农历春节前夕皆会专门录制视频向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拜年并因此而被众多中国网民和全球华人网民亲切称之为“老潘”的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如此“不争”之哲学思想?
是中国的古典文化矣!
当时的诸多相关业界人士皆知,作为曾毕业于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在其任职十年之久的时间里,确实是以其“低调、温和、理解各方情绪、幕后斡旋”的行事方式,促使其在任职期间内一直遵循着公开、公正、诚信之原则而诚挚做事的。
其在任职10年间,联合国在其领导下,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改善世界人民生活、为全球子孙后代保护地球、为促进和保护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工作、建设一个更安全和更有保障的世界,以及在联合国改革等领域及其相关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其为做好自己认为的这份“地球上最困难的工作”,即竭力做到了在其任期内的动荡时态面前尽量平静如水、泰然观之,再以不同形式的协商、调解、斡旋、接触等方式,以尽可能防范诸多国际事端之产生、激化及其传播。
当时,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即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连任联合国秘书长之秘诀,即在于远比身体力量更重要的“内在力量”。
而这“内在力量”从何而来?
其之答案:即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获此滋养!
为此,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即颇有感慨地说,自己在韩国时就一直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孔子、老子、孟子、孙子……。而所有这些中华先贤之智慧,对于滋养一个人的“内在力量”,确实是具有尤为重要之作用的。
于此,当时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即通过与其具有不同政治、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的192个时任会员国代表,广泛而又和谐地开展了定位于“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之相应合作。
据此,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即认为,该合作理念,即是促使自己最大限度产生“将每一分钟用到极致,集中思想,全神贯注”的内在力量之源泉。
而其作为当时获众多网民亲切称为“老潘”之国际人士,其“内在力量”之外在魅力表现,则在于其以柔克刚,而尽显其儒雅包容之东方特色。
从当时该位联合国秘书长之人士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言而强调应将该不朽智慧应用其本职工作,即可谓是在百家争鸣之法治文化理念中,找到了其“知”与“行”的统一性。
虽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重要思想之“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与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之名言一样,似乎是对常为今人所引用的五千言道德经的一个总结。
然则,若以现代法学的思维,并结合现代和当代施法者文化建设之实际来对此予以必要辨析,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
即当今的众多具体施法者,要多做于民于国有益之事,就既要学会做“儒雅包容”的施法文化之忠实信仰者,又要做“儒雅包容”的施法文化之模范践行者。
应知,“儒雅包容”之“儒雅”,即有如下两重之意:
其一,即形容学识之广博深湛。
其二,即形容气度之温文尔雅。
而其“儒雅”之典故,则出自《汉书·张敞传》中的“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之语。
而《汉语辞典》则对此亦解释道:“儒”与“雅”虽为两义,然则该两义解亦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因为,只有学识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之外在表现。
尤其是“儒雅包容”之“雅”,其本意即指“正确,合乎规范”。
如《荀子·荣辱》中即有“君子安雅(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一说;而《白虎通·礼乐》中,亦有“雅者,古正也”一提。
若此,即“雅”可谓是一种气质高贵、境界高尚之外在表现及其行为之准则矣。
而“儒雅包容”之“包容”,即有宽容大度之意。
如《汉书·五行志下》即有“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之释,而 宋朝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则有“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才取次可用”之解。
又如,明朝李东阳《大行皇帝挽歌辞》亦有“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之谓。
尤如,“儒雅包容”之“容”,其宝盖头下面有一个“谷”字,即山谷之谓也。
其则喻:人之心胸宽广--既能虚怀若谷,又能容人容物。
而其视野开阔,则能高瞻远瞩,超越偏见和狭隘。
同时,“容”又不是无边无沿,是有原则的。
宛若,大海再宽亦有海岸,长江再宽亦有大堤。
否则,即会泛滥成灾。
此即说,凡事都要讲个辩证法。
总之,一言以概之,即“容”是一种精神境界,主指心胸宽广,视野开阔,涵养深厚。
而作为当今广存于民间的诸多具体施法者,要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而积蓄“内在力量”,首先就要做“儒雅包容”的施法文化之忠实信仰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中之大,不在于占地多大和人数几多,而在于一中之人的心胸宽、境界高、视野远。
心胸宽,就是要五湖四海,而不要局限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范围;境界高,就是要光明磊落,而不要局限于低俗偏狭的小天地;视野远,就是要登高望远,而不要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小角落。
而当今的众多实际施法者,要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而积蓄其相关“内在力量”,首先就要表现在其“心胸宽、境界高、视野远”上。
此即说,施法者要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而积蓄其“心胸宽、境界高、视野远”的“内在力量”,即有必要在施法文化建设中培置自己的施法文化素养
虽则,施法文化素养是一个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复合性概念,但其重视德性修养,对于差异、不同、另类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以及能够自觉守护和践行社会包括尊法、执法、守法与公平、公正、正义在内的核心价值等“人文精神”,却是作为施法从业者文化素养的核心内容及其主体精神品格。
而其核心内容及其主体精神品格的宏观方面,即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而其微观方面,则体现在施法者个体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例如,施法者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养成与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皆可谓是施法从业者文化素养的核心内容及其主体精神品格的切实体现。
而其核心内容及其主体精神品格的形成,则与施法从业者践行“儒雅包容”之理念有关。
故此,当今的施法工作者,要做践行“儒雅包容”之理念的先行者,即须历练和修习包括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
同时,当今的施法工作者,亦应把包括中国古典文化在内的文学经典教育作为提高其施法文化素养的最佳选择。
因为,据此,即可力求使其能够以中国古典文学之经典,一是纯洁其行为之道德情操;二是升华其气质人格而使自己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是使其真正做到通过良好的文学修养而历练自己的深刻人生;三是使其真正做到通过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历练自己纯洁的道德情操、儒雅的气质修养、丰富的知识阅;四是使其为具备施法者终身良好的文化素养而奠定相应扎实基础。
当然,作为当今的施法工作者,要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而积蓄“内在力量”,不仅要做“儒雅包容”的施法文化之忠实信仰者,而且要做“儒雅包容” 的施法文化之模范践行者。
“一加一等于二”,可谓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算术题。
然而,此用于施法者与其相关同仁之间的团结合作上,所创造的业绩就不再是“一加一等于二”了,而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施法从业者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可以说,一个施法从业者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直接影响其施法工作之业绩。
故此,一个施法从业者要融入其相关之团队,首先就应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施法工作之团队意识。
若把这种施法工作团队意识放在施法文化的内涵中去分析,即可概括为施法从业者的“会做人、会做事”。
施法从业者的“会做人”,即与中国古典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之道有关。
当然,当今施法从业者之“会做人”,即应是有其继承和发展的。
此即说,当今施法从业者之“会做人”,亦与“忠、义、诚、善、勤”相连。
所谓“忠”:即施法从业者要忠于祖国、要爱国;要忠于组织,即其供职单位;要忠于职守,故其绝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真正学会无私奉献。
所谓“义”,即当今施法从业者要把服务大局作为其工作宗旨,即应真正做到为国家、为人民、为发展、为社会、为施法对象的服务,尽力周到。
所谓“诚”, 即施法从业者要做到诚实守信,施法执业要实事求是。
所谓“善”, 即施法从业者要做到善待别人,特别是对同仁、对群众、对其施法服务对象要在法治规则下尽可能理解和善待。善待就是宽容、仁爱。
所谓“勤”,即施法从业者要做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奋创新。
此即说,施法工作既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又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因为,不创新、不进取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就不是新形势下的称职的合格施法者。
然则,施法从业者还要会做事,这是身为施法从业者应有之法服本领。
即施法从业者要争做施法文化之人,即须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地为执法守法、公正施法做好相关工作,即必具备一定的施法文化之素养。
而施法从业者要具备其应有的文化素养,即须具备相应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相关施法专业能力。
尤其是施法从业者要具备的学习创新能力,即应是其会做事之基础。
施法从业者为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首先就有必要试读一下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若干相关名著。
例如,将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作为施法从业者的案头书,亦未尝不可。
因为,该古典名著中的半文半白之语言,未尝不会给施法者阅研与其执业相关的施法文件及其相关文案的处置带来一定的有益启迪。
当然,读名著也不是非得一页一页地读。如读《红楼梦》中讲吃、讲穿的内容不必详读。
而详读王熙凤怎样处理大观园中难题等值得琢磨的内容,则有利打开施法者大脑中的创新之路。
而施法从业者诵吟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名诗名词名联,亦未尝不可。
如其唐诗宋词和诸多充盈“正能量”之古对联,皆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施法从业者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能尽可能背诵若干,以此既可提高其古典文化之鉴赏力,而更可从包括诸多充盈“正能量”之古对联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滋养其非常需要的方能激励自己为国为民施法之“内在力量”!
由此,笔者蓦地联想到多年前港媒《大公报》曾刊载的一篇关于“习近平借对联引古喻今告诫为官之道”的文章。
其文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入一地民间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时,曾给当地官员念了一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之对联,并以当地保存完好的诸如“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等县衙大堂文物对联为例,引古喻今地谆谆告诫当地官员:为官施法者不仅应亲民为民、以民为本、问政于民,而且应遵纪守法、恪守政德、勤政爱民、赏罚分明。
据此,再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诸如“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名句,其中彰显的当今大国领袖治国理政之智慧,充分体现的中国古典文化之魅力,对当今广大施法者来说,应该更是其尤为需要的“内在力量”之滋养!
作者简介:翟峰系汉语言文字写作爱好者、多栖作者,相关领域学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加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法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初期以来先后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并在此间先后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网授予的“中国首届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奖”、中国年度绿色人物评委会授予的“年度绿色人物荣誉奖”、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的“九三楷模”和“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等荣誉并获相应表彰;四十余年来在全国范畴内的二百余家相关报刊和主流网媒发表有关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文学(文化)作品四千余篇;曾担任人大制度研究和参政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在人大协商民主、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等方面的课研主笔;曾多次参与地方立法调研和统稿工作、数十次应邀参与省内外相关方面讲座培训授课活动;曾获人民日报理论征文奖、中国人大制度理论征文奖、民主党派中央调研成果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曾出版《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边工作 边学习》《人大代表履职谈》等散文随笔杂谈文集。
上一篇: 评念人《哭泣的白云山》现实意义
下一篇: 我要等的人
评论[0条]
更多>